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年甘肃酒泉中考二模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巢(塌(tān缥渺piāo miǎo咄逼人(duò

    B.怪(chēn)   吝啬lìn sè)   堂大笑(hōng

    C.) 抽怂恿sǒng yǒng) 神采弈(

    D.职(xùn)   狡xié蹒跚pán shān)   轻怕重(zhān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B.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C.当时大家不解其中的意思,都对鲁迅先生不加以休息不以为意,后来读了鲁迅先生《死》的那篇文章才了然了。

    D.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

  • 3、施耐庵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名著阅读课上,同学们争先恐后,交流《水浒传》一百零八将中的有关人物。下列是林霏同学的发言内容,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秦明,使一条狼牙棒,有万夫不当之勇。他性情急躁,声如雷霆,外号“霹雳火”,常当先出阵,屡立战功。

    B.张顺,在江州以卖鱼为生,练得一身雪白的肌肉,在水下可伏七天七夜,人称“浪里白跳”。

    C.燕青,刺一身遍体花绣纹身,心灵机巧,见多识广。跟卢员外学得一身好相扑,江湖上难逢对手。曾因老母亲被虎吃掉,在沂岭连杀四虎,人称“浪子燕青”。

    D.侯建,做得一手好裁缝活,飞针走线,技艺高超。长得黑瘦轻捷,人唤“通臂猿”。他负责制作旌旗袍袄。

    E.龚旺,外号“花项虎”,浑身刺有虎斑,脖子上刺着虎头,在马上会使飞枪。

  •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例如“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惠赠”;“贵”用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贵庚”。

    B.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是一篇文情并茂的山水小札,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堪称六朝书札的双璧。

    C.“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诗中涉及到我国传统节日重阳。

    D.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

  •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同心战疫。

    B.个别人对于如何正确佩戴口罩,不以为然,我们一定要让其端正态度。

    C.在这次考试中,他受到了沉重打击,便开始对自己妄自菲薄了。

    D.平素里不善言谈的他,自从加入“校园文学社”便夸夸其谈,深得同学羡慕。

  • 6、下列各项中说话得体的一项是(     

    A.医院口号:愿君身无病,哪怕药生虫。

    B.监狱门口的标语:谢谢您的合作,欢迎您再来。

    C.昨天是小明的十四岁寿辰。

    D.教师对小明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是人就懂,你怎么不会?”

  • 7、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此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B.在朱德母亲追悼会上,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此句的宾语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C.她靠着大家的帮助完成了学业。(此句的主干是“她靠着帮助”)

    D.母亲,您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这是一个祈使句)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周主将视学,以太傅燕国公于谨为三老。谨上表固辞,不许,仍赐以延年杖。戊午,帝幸太学。谨入门,帝迎拜于门屏之间,谨答拜。有司设三老席于中握,南向。太师护升阶,设几,谨升席,南面凭几而坐。大司马豆卢宁升阶,正舄。帝升阶,立于斧之前,西面。有司进馔,帝跪设酱豆,亲为之袒割。谨食毕,帝亲跪授解爵。有司撤讫,帝北面立而访道。谨起,立于席后,对曰:“木受绳则正,人从谦则圣。明王虚心纳谏以知得失,天下乃安。”又曰:“去食去兵,信不可去;愿陛下守信勿失。”又曰:“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者日进,为恶者日止。”又曰:“言行者,立身之基,愿陛下三思而言,九虑而行,勿使有过。天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人莫不知,愿陛下慎之。”帝再拜受言,谨答拜。礼成而出。

    (节选自《资治通鉴·陈记》,有删改)

    注:①护:宇文护,南北朝时期北周权臣。②舄(xì);重木底鞋,古时最尊贵的鞋,多为帝王人臣穿。③斧;画有斧状图案的屏风。④袒;挽起衣抽,露出胳膊。⑤爵;这里指古代盛酒的器皿。食毕以酒漱口,古代的一种礼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谨上表           

    (2)帝跪设酱            

    (3)明王虚心谏以知得失 

    (4)勿使有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帝迎拜门屏之间    ②战长年(《曹刿论战》)

    B.①南面凭几        ②呼尔与之(《我所欲也》)

    C.①天子            ②辍耕垄上(《陈涉世家》)

    D.①天下           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者日进,为恶者日止。

    (2)言行者,立身之基。

    【4】文中的周主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故园东望路漫漫”一句写眼前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 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B.这首诗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C.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很矛盾,写出作者矛盾的心情。

    D.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2】“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10、为加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油光可鉴____

    A、镜子  B、照  C、审察  D、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2)深恶痛疾____

    A、很坏的行为  B、凶恶  C、憎恨,讨厌  D、恶劣

    (3)不逊____

    A、谦虚、谦恭  B、让出  C、比不上,差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11、依据课文默写填空

    (1)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2)________________,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

    (3)《孟子》中孟子认为,大丈夫要占据“仁、礼、义”,含蓄地说就是:居天下之广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孟子·滕文公下》)

    (4)(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用问答的形式表明内心清静就能远离喧嚣之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写出了江水急速奔涌之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抒发誓死报国、为国尽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2、学校准备举办一次“提振民族文化自信”的主题读书活动,需要推荐一本图书并附上简短的推荐语,请你在以下图书中任选一部完成任务。

    《西游记》 《水浒传》 《儒林外史》 《艾青诗选》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3、阅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

    父亲往事

    ——忆我的父亲习仲勋

    习远平

    父亲走了11年了,今年10月15日,是他老人家的百年诞辰。

    在我心目中,父亲是了不起的英雄。13岁上初中时,父亲就因参加进步活动,进了国民党陕西省监狱。1962年,他因小说《刘志丹》遭遇康生诬陷,蒙受不白之冤16年,其中“文革”冤狱7年半。“文革”期间,家人包括我们这些孩子无法探望他。当时,社会上传说很多:有说他提着花岗岩的脑袋去见马克思了;有说他一次批斗以后重病而死了;还有说他自杀了,或失踪了,众说纷纭,杳无音信。我们一家人心上阴云笼罩:父亲可能早已走了,早已不在人世了。

    直到1972年,我们一家人利用春节千辛万苦聚首北京,打听到父亲还健在,我们既兴奋又激动,见到父亲时,我震撼了。父亲与我幼小心灵中的父亲形象已截然不同:一头乌发已然不见,瘦了,苍老了,两鬓斑白。他凝视着我们,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可谁都没想到,父亲与全家人相互打量着,见到我时,他问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你是近平还是远平?”听到他这样问我,大家都哭了,父亲的泪水也夺眶而出。他一面擦着眼泪一面说:“我高兴!这是我高兴的眼泪!” 与父亲团聚,长相厮守,是此刻全家人唯一的期盼。一家人感到最振奋的是:虽然岁月无情,但父亲依然是一派壮心不已的气概,我们放心了。只是,我们心里都有一个疑团:这么多年,没人探望,没人说话,远离亲人,与世隔绝,“他是怎么熬过来的?”后来,听他慢慢谈起往事,我们才知道,对父亲那些沉重岁月的表述,用“熬过来”这个说法是个天大的谬误。

    身在冤狱,父亲对人民、对党的信念没有过丝毫动摇,他一直准备着为亲爱的人民、敬爱的党继续工作。他说,马克思的晚年,不是背诵拉丁文的诗歌,来保持敏锐的思想和记忆吗?没人说话,我就对自己说话!他开始背诵《矛盾论》、背诵《实践论》、背诵“老三篇”,不但磨砺思想,也磨砺语言。慢慢地背诵如流,昼夜不舍,晨昏无辍,本应度日如年的日子,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悄悄流走了。

    为了保持一个好身体,父亲坚持了长年锻炼,把枯燥的身体锻炼做成了一天最愉快的事情:每天,他先是做一日两次的斗室转圈,先迈步正着转圈,从1数到10000,然后退步倒着转圈,从10000倒数到1;接着,他用肩膀撞墙,用后背撞墙,用拳、用掌击打全身;最后,仰面躺在床上,做仰卧起坐。仰面躺着,是当时监管方要求的睡觉姿势。监管方固执地认为,侧身睡不易观察到自杀行为,坚持要求被监管人仰面睡。为了这个“奇葩”规定,父亲仰睡了多年,上千个日夜,这需要多大的意志力啊!我想,父亲的身体锻炼中奇特地增加了“仰卧起坐”的情节,肯定是为了对这个“奇葩”规定“以毒攻毒”。

    还是为了有可以持续作战的身体,父亲对自己多年抽烟的习惯也实行了“严格管制”。他原来每天要抽两包烟,逐步减少到每天只抽一支烟。早饭后,点燃烟,只抽上一口就掐灭;吃完午饭,点燃再抽,这次,抽到一支烟的一半,又掐灭,放在一边;晚饭结束,才是他真正享受抽烟愉悦的时间:这次点燃烟后,可以抽完余下的半支烟,直抽到手指掐捏不住烟卷的时候。

    沉冤得雪的父亲回到战友们身边时,大家都十分吃惊。小平和叶帅当时就愣住了,叶帅说:仲勋同志,你16年备受磨难,身体竟然还这么好?!毫无疑问,父亲是在逆境中长年砥砺的敏捷思维和健康体魄。

    1975年秋天,我和哥哥都回到洛阳看望父亲,待了没几天,父亲就撵我,说:“远平啊,让你哥带着,去他插队的梁家河看看吧。你当了工人,工资虽然低,比起你哥呆的地方,可幸福多了,陕北农村才是最苦的!顺路,去你大姑那儿看看,别忘了大姑一天一碗羊奶的情意!” 大姑是父亲的亲妹。1968年,哥哥15岁,因父亲问题的牵连,被有关部门多次关押审查,出来时,身体非常虚弱,全身都是虱子。哥哥到关中富平老家大姑家里休息很长时间,大姑一天一碗鲜羊奶喂着,他才慢慢调养好。

    我和哥哥先到了富平县城关镇大姑家,我至今不能忘记,见到父亲的亲妹妹大姑时心里的震撼:大姑一辈子在老家当农民,虽然才50多岁,但头发已经灰白,苍老得让人心酸。家徒四壁,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富平地处八百里秦川,曾是汉高祖的粮仓,是陕西的富庶平安之地,当时也处于困厄之中。我们当时过得苦,可老家的农民更苦。这时,我也才理解了为什么父亲临行前,亲自张罗那么沉的礼物带给老家,他在对大姑表达救回哥哥生命的感激。同时,也是在尽自己当时能尽的最大努力,力图犒劳一下在我们一家艰难时伸出援手的老家乡亲们。父亲的礼物分给大姑和乡亲们的时候,真的激起了一片欢腾。可吃饭时,酒可不是一人一杯那么奢侈,而是倒在一个小盅里,一人一小口,转着圈喝。

    第二天,哥哥投入紧张的农活,我也上了“火线”。陕北土地贫瘠,广种薄收,村里最远的地远在10里路外。这时,我才发觉,与陕北农民相比、与哥哥相比,我差得太远啦!他们力气可真大啊,近百斤重的一捆麦子上了肩膀,10里山路要一气儿走下来,中途不能落地休息,一落地,麦子就散了。就这样,在黄土高原的山路上来来回回,扛着一捆捆麦子,像是小跑,一扛就是一天,直到天黑,衣服被汗湿得能拧出水来。

    晚上,哥哥特意把窑洞里他的铺让给我睡,因为他的炕席下面撒了六六粉,可以防虱子、跳蚤、臭虫。可是第二天,我还是被咬了一身水泡,痒得没处抓挠。我问哥哥怎么样,因为他睡的炕席下面没撒六六粉。哥哥笑了,说:“我的皮肉已经被咬结实了,现在,任什么东西再咬,也咬不动啦!”

    父亲吩咐我的这次陕西之行,既让我终身难忘,也让我终身受益。此后,我不止一次回到陕西农村。我慢慢认识了陕西农民和他们的生活,再没有什么苦和难,能在我的眼里称得上是苦和难;也再没有任何障碍,能分离我与陕西老家乡亲们的血肉之情。

    父亲的葬礼上,我记得一个让我永难忘怀的特别画面:他静卧在鲜花丛中,遗体正前方安放着陕甘的小米、家乡的黄土,送他最后一程。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最亲莫过父子”。为什么久别重逢第一次见到父亲,他却久久凝视,“一句话说不出来”?开口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你是近平还是远平”?

    2父亲没有被枯燥的生活击倒。身陷囹圄中,他是如何战胜寂寞和孤独的?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3为什么作者说听他父亲谈起往事,他们才知道,对父亲那些沉重岁月的表述,用“熬过来”这个说法对父亲而言是天大的谬误?

    4父子相见没几天,父亲就把“我”“撵”到哥哥插队的乡下去了,这是为什么?父亲特意嘱咐“我”看望大姑,体现了父亲什么心理?

    5在作者浅淡动情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扎根乡土、回报人民的高风亮节。纵观全文,请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谈谈父亲留给你怎样的印象。(答出两点即可)。

  •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和食物供给的极大丰富,食物浪费现象日益严重,勤俭节约的传统逐渐被淡忘。

    对于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浪费问题不容小觑。除去粮食产后损失浪费,餐桌消费环节的浪费才是大头。

    数据显示,我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大型餐馆、游客群体、中小学生群体、公务聚餐等是餐饮食物浪费的“重灾区”。

    大型餐馆食物浪费量较高,原因在于朋友聚会和公务/商务聚会比较多,而这两种就餐类型在点餐中往往更加注重“面子”而不是“肚子”;另外,这类聚会在就餐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量的酒水饮用,减少了其他食物的食用,所以导致食物浪费现象更为严重。

    调查发现,游客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103克。

    通过学校餐厅的样本获取和测算得到,某大城市中小学生人均食物浪费量约为每餐130克,浪费率为22%。

    校园餐饮质量与学生浪费行为密不可分。根据2018年《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的数据,只有14%的学生对校园餐饮表示满意,53%的学生认为有待提高,3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

    浪费的仅仅是粮食吗?

    1.“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为无数人儿童时代对古诗的启蒙,从最开始的朗朗上口到教育孩子不浪费粮食,一首五言绝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每生产1公斤粮食要消耗800公斤水,粮食浪费越多,水土资源消耗就越多。

    3.粮食浪费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样不可小觑。分类不够完善的厨余垃圾,填埋可能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焚烧则会污染大气并产生致癌物质。

    【材料二】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加入到制止餐饮浪费的行动中。据新华睿思数据云图分析平台数据,2020年“十一”黄金周期间,“节约粮食”相关话题的舆论关注热度较去年同期增长超1700%。不管是出门游玩,还是亲朋聚会,“不要浪费,够吃就行”已经成为不少人的习惯。有关机构推出《变身“光盘侠”,你有哪些招?》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6000余份。

    调查结果显示,餐厅提供小份餐、半份莱都是最受欢迎的措施。有分析认为,通过提供小份餐,顾客可以以较低廉的价格购买到吃得完的商品,还可以多点几份想吃的菜。商家则可以通过提高翻台率、减轻厨余垃圾回收成本等方式薄利多销。此外,服务员合理引导点餐和打包、“光盘”换奖励等措施也得到受访者的肯定和支持。

    班里召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主题班会,以上是你们小组搜集的材料。

    (1)阅读材料一中的图表《不同餐馆人均食物浪费量》,可以得出如下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二中的图表,可以得出令人欣喜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餐饮食物浪费问题,我们作为普通公民应该行动起来,做出我们的努力。请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为主题,以班级的名义,面向广大市民,写一份倡议书。

    写作提示:①写清发出倡议的原因和目的;②分条写出倡议内容;③格式正确;④语言流畅;⑤不少于100字。

八、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选择你喜欢的景或者物,注意观察景物的特别之处,借鉴《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的描写方法,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提示:(1)写作时可以借鉴课文的写法,想好写哪几个方面,写出景物什么样的特点。(2)想好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没有包含思想感情的纯写景文字,是难以打动人的;(3)做到文从字顺、语言简明。)

    写作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中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名著阅读
七、现代文阅读
八、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