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为适应保护人格权的需要,民法典设立人格权编对民事主体的生命权等权利,以及其他人格权益进行确认和保障。
②同时,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
③民法典将人格权单独成编,一方而体现了我国对公民人格权的庄严确认与严格保护。
④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⑤另一方面也为世界各国有效应对人格权保护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⑥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人们对人格独立、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
A.④⑥②①③⑤
B.①④⑥②⑤③
C.④②⑥①③⑤
D.③⑥⑤④②①
2、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部分,完成小题
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了。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选文中对“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询问“怪哉”是怎么回事,先生不仅没有告诉“我”,还很生气,可见他不仅不博学,还很迂腐、古板。
B.先生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渐渐加字,可见先生教学循序渐进,教导有方。
C.同学们到三味书屋的后园去玩耍,人去得太多、时间太久,先生才会大声地把他们喊回来,可见先生对同学们宽严有度。
D.先生大声朗读时总是微笑着将头仰起、摇着,可见他读书经常自我陶醉,并不是一个无趣的人。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今年校庆,同学们都以敬佩的目光和崇敬的心情注视着那些大名鼎鼎的校友。
B. 大家都应该从这次国庆大假出现的交通安全事故中汲取教训,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C. 小李现在还没到,大家断定她大概是生病了。
D. 通过这次小提琴比赛,使她的自信心增强了。
4、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迟钝 凛烈 俯瞰 耀武扬威
B.幽寂 遨游 忏侮 天涯海角
C.修润 堡垒 驿路 心不在焉
D.疮疤 猥琐 矜持 五脏六腹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娉婷(pīng) 诓骗(kuāng) 避讳(huì) 不省人事(xǐng)
B.豢养(quán) 睥睨(pì) 恣睢(zì) 一气呵成(hē)
C.折扣(zhé) 恐吓(hè) 拘泥(nì) 味同嚼蜡(jiáo)
D.压榨(zhà) 阔绰(chuò) 非难(nàn) 宠辱偕忘(xié)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中国全球影响力的提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青年学习汉语。
B.故宫文创之所以成为“网红”,是因为其挖掘了文创的日常实用价值的缘故。
C.大学生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主动请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
D.在书香文化浸润下,学校逐渐营造了善思善行的校风和求实求是的精神。
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爪牙/鸡爪 蔓草/顺蔓摸瓜 量入为出/量体裁衣
B.训诫/机械 散漫/烟消云散 谆谆教诲/韬光养晦
C.寒暄/渲染 切磋/切中时弊 一曝十寒/暴殄天物
D.作坊/作揖 创造/怆然涕下 翩跹起舞/时过境迁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
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文人邹阳、枚乘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着子虚之赋。
会梁孝王卒,相如归,往临邛,舍都亭。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蜀人杨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相如空藉三人①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②。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
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③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馀人,用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
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间居,不慕官爵。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马相如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无书。问其妻,对曰:“长卿固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取去,即空居。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奏之。无他书。”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释】①空藉三人:假借虚构的三个人。②苑囿:古代蓄养禽兽供帝王玩乐的园林。③西僰:古族名。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相如见而说之 说:同“悦”,高兴
B.舍都亭 舍:宿舍
C.相如口吃而善著书 善:擅长
D.长卿固未尝有书也 固:本来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时好读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
(2)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
【3】从选文看,司马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9、阅读李白《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完成各题。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禹锡在首联直接倾诉了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
B.诗的尾联表明诗人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C.诗的颔联运用典故,“到乡”一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D.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和鼓舞,所以古今传诵,交口称赞。
【2】请赏析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
10、八年级(一)班的同学们正在开展以“我看诚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
(1)【新闻点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在方格内工整书写不超过18字)
逃票、欠税、欠费、闯红灯……这些都将被记入你的“个人信用库”。近日,宛城记者从南阳市发改委了解到,我市即将出台社会诚信体系实施方案,今后凭身份证号就能查到个人税收欠缴、乘车欠缴费、交通违章等“失信记录”。同时,企业欠薪、专利侵权、施欠贷款等不良信用也将被记录到“企业信用库”中,可凭组织机构代码自查。这两个库的信息将在市政府各部门共享,并接入省里的“诚信库”,这意味着有失信记录的企业和个人今后在将“无处藏身”。
|
|
|
|
|
|
|
|
|
|
|
|
|
|
|
|
|
|
|
|
(2)【我为诚信代言】学校要求每人写一句关于“诚信”的话,请你根据画线句子,仿写两句,构成排比。
我是诚信,我是一清泉,能给思想浑浊者带来心灵洗礼;我是诚信,我是一艘船只,能把濒临绝境者送到成功彼岸;我是诚信,我是一面镜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是诚信,我是一缕光芒,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诚信,从我做起,从学子做起,我为学校添诚信。
(3)【采访诚信大使】
【材料】
广东吴先生在没有付钱的情况下,仅仅通过电话在林海燕的投注站购买彩票,中得大奖518万。林海燕本可以占为己有,但她却打电话把中奖的消息告诉了吴先生。吴先生开始还以为她是在催要彩票钱,经林海燕多次打电话,他才领走了中奖彩票。
假设你校把林海燕女士请来访谈,请你根据材料及你的采访目的,提出两个所提问题要具体、客观,有针对性,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性。
①
②
11、古诗文填空。
(1)_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2)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赵翼《论诗》)
(3)小明暑假参加科技夏令营,眼界大开,增长了知识。回校后与同学谈起收获,同学打趣地说:“你就像《孙权劝学》中的吴下阿蒙,真是‘士别三日,___________’啊!”
(4)中国的柳文化源远流长,许多著名诗人、词人都留下了与“柳”相关的诗词。请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填空。
(1)古典四大名著:《水浒传》(施耐庵著)、《三国演义》(_________)著)、《西游记》(_______)著)、《红楼梦》(曹雪芹著)。
(2)在下在横线上填写相关内容。
A、林冲绰号“豹子头”,他因触怒了高太尉,被刺配沧州,押解途中,如果不是被___________相救,就差点被董超和薛霸害了性命。
B、《名人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作品,它叙述了贝多芬、______________、列夫·托尔斯泰苦难的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13、追光前行
张修山
①休假离队前,我小心翼翼地将叠好的军装和近两年获得的奖章打包到行李箱内,准备好好地向家中的老兵汇报。姥爷梁嘉兴40年兵龄、获得过15枚军功章的经历,军功“显耀”。
②姥爷1927年3月出生于山东蓬莱,1943年在胶东地区加入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1946年入党,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于1982年离休。跟随着人民军队血与火的战斗,姥爷的足迹走遍祖国南北、异国他乡。
③小时候,母亲常对我讲姥爷上战场的故事,可那时的我还不太懂这些。有一次,姥爷无意中卷起了裤腿,我发现他的小腿乌漆漆的,有点吓人,便问他怎么回事。
④原来,1950年临冬时节,姥爷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批入朝作战部队,从温暖的江浙水乡来到寒冷的鸭绿江边。战事紧急,姥爷和战友们还没来得及换装,便穿着单衣匆匆奔赴前线。在长津湖的冰天雪地中,姥爷和战友们一动不动地趴在密林积雪中。熬过将近一整夜的等待,嘹亮的军号声划破凛冽寒空,他们撑起被冻僵的身躯,踏着厚厚的积雪勇猛作战,全歼了美军“北极熊团”。在冰天雪地中穿插设伏,在刺骨冰河中徒步冲锋,姥爷的双腿便是在那时冻伤的。
⑤我渐渐发现,除了变色的皮肤外,姥爷走路时,小腿仿佛和脚腕固定在一起,僵硬得像木头。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他总是喜欢穿长裤,或是把袜子提得很高,鞋子的前脚掌永远比后脚跟磨损得更厉害。
⑥辉煌的胜利永不磨灭地印刻在了姥爷的脑海里,而战争的伤痕也深深地烙印在了他身上。如今,94岁高龄的姥爷,已经有些糊涂,但每当说起那段历史时,他总是能将时间、地点、人物、经过讲得清清楚楚。
⑦我曾经问姥爷:“当年为什么想去参军?打仗不害怕吗?”满头银发的姥爷没有丝毫犹豫:“党号召去打鬼子,村里的人热血沸腾都报名参加,我也不能落下……”
⑧每当回忆起战火纷飞的年代,回想起出生入死的战友,姥爷的眼里总是噙着泪花,但目光异常坚定。
⑨2008年,我追随姥爷的足迹步入军营。13年的军旅生活中,我无数次阅读过人民军队艰苦卓绝又伟大辉煌的斗争历程,也无数次为战友们讲述那些浸染着革命先辈们鲜血的故事。每当此时,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姥爷那乌漆漆的小腿,内心满怀敬仰、倍感荣耀。
⑩听母亲说,姥爷获得了不少勋章,可他从没有拿出来给我看过。直到2015年9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时,离职干部休养所组织拍照,他才将那些军功章拿出来。
⑪鲜艳的五星红旗前,姥爷努力挺直有些佝偻的脊背,一米八几的身躯异常消瘦,穿上87式军装显得有些“空荡荡”。胸前挂着的勋章,是他一生的荣耀。姥爷精神矍铄、目光深邃地看向镜头,好像他穿越了时空隧道,重新回到风华正茂的年代。
⑫一次,在我的请求下,姥爷终于从衣柜最深处,拿出那些红布包裹着的勋章。当15枚大大小小的勋章整齐排列在眼前时,我反而没有预想中的兴奋激动,而是安静地一枚枚拿起:解放奖章、独立功勋荣誉章……它们带着一丝斑驳,却依然掩饰不了本来的光芒。
⑬从小到大,姥爷的言传身教,也像这些闪闪发光的“勋章”一样激励着我不断成长。餐桌上不许说话、不允许浪费粮食、要乐于帮助他人……从我懂事起,他就用部队的纪律教导我。姥爷卧室里摆着的毛主席塑像总是被擦得一尘不染,每到建军节时总会穿上老军装,尽管上了岁数,但依然坚持每天出去晨练,早晚都会将屋子打扫一遍,被褥叠得板板正正……
⑭在姥爷和家人的鼓励下,我干起工作来得心应手,同连长一起带领连队在上级比武、考评中摘金夺银。连队先后获得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我个人也荣立三等功、获评“四有”优秀军官等。
⑮看着行李箱内自己获得的大大小小的奖章,我不禁想起以往父辈们穿着军服、佩戴奖章回到家中昂首挺胸向姥爷敬礼的场景。如今,我也将挂着属于自己的军功章,向姥爷和家人敬一个庄重的军礼。
(选自《军嫂》杂志,有删改)
【1】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讲述了姥爷的光荣事迹及我在姥爷的影响下入伍当兵并成长为一名出色军人的故事。
B.军功章是全文的线索,彰显着两代军人的荣耀,体现他们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军人精神。
C.第④段补叙,交代了姥爷小腿乌漆漆的缘由,表现了姥爷不怕吃苦勇敢作战的精神,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D.第⑫段写在我请求之下姥爷才给我看他的军功章,但我看到军功章时并没有兴奋激动,是因为心里对姥爷充满了敬佩之情。
【2】请按要求作答。
(1)你认为姥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请分析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鲜艳的五星红旗前,姥爷努力挺直有些佝偻的脊背,一米八几的身躯异常消瘦,穿上87式军装显得有些“空荡荡”。
【3】请分析题目《追光前行》“光”的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照亮你前行的“光”又是什么?
1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入戏的赵老师
①在我中学六年的语文老师里,赵新仁老师是别样的一个。
②高一结束分文理班,我选了文科,于是就遇到了教语文的赵老师。赵老师第一节课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上来就说:“遇到我算你们幸运,我带你们两年,你们的语文成绩保证能平均提高五六分。”口齿不清的说话习惯,让赵老师“保证”的“能平均提高五六分”显得像对“遇到我算你们幸运”的否定。
③那时学校给老师都安排住房,赵老师一间五平方米不到的宿舍,远离学生和其他教工宿舍,离教工食堂也最远。可能习惯了一个人吃饭,赵老师从不与其他教工一起用餐。他打好饭菜就从食堂出来,边走边吃,一般刚好到宿舍门前吃完。我们会看到,他从裤兜里晃晃啷啷掏出一大串钥匙,熟练地挑出一把,插进锁孔,拧转,推门,进门,哐当又关上门。春夏秋冬四季如此,刮风下雨飘雪皆如此。赵老师吃饭在我们眼里是一道有趣的风景,他吃饭很甜很香,总是右手拿筷子,左手既端碗又攥两个大馒头,走两步停一下,或喝汤或咬馒头或夹菜。遇到下雨,他就在伞下吃,走两步停下,吃一口再走,不管地面有无积水,也不管自己裤管湿了半截。
④地理老师有一次在课堂上不知为什么突然提起语文赵老师,说:“你们赵老师,他入戏。”赵新仁老师入戏,我们知道。
⑤他上《孔雀东南飞》,讲到主人公分手时,读“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竟哽咽不能语,半天,眼含泪花,望着空荡荡的屋梁长叹一声,摆摆手让我们自己读书,一个人看着窗外的梧桐树发呆去了。课文总是要讲下去的,下一节课,说到女主人公“脱裙揽丝履,举身赴清池”时尚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到男主人公“自挂东南枝”后再也无法抑制,一屁股坐到讲台的水泥地上大放悲声,双手握住自己的双脚,哭得涕泪涟涟,无法自已。我们目瞪口呆。但很快,我们以极高的朗读音量盖住了赵老师的哭腔。赵老师入戏后心里就没有了我们,但我们很感动。我们用声音掩饰他事实上的尴尬。
⑥但后来还是发生了不愉快,那是入戏的赵老师和我们仅有的一次不和谐。仍是《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赵老师教了我们一个礼拜,他歌颂女主人公的善良、勤劳和反抗,批评男主人公的软弱与愚孝,控诉封建家长制。他时而怒目圆睁,时而眼含泪水又布满柔情。恼人的是,他重复,歌颂、批判、控诉之后再重新来一遍。还要再来一次的时候,我们班最能捣蛋的同学没举手就站了起来,“老师,文章也不全是真的,有虚假夸大的地方,不能当真。”我们都紧张地看着赵老师。赵老师愣在那儿,双眼大睁。他的脸越来越红,鬓角青筋暴起,嘴角哆嗦,足足分把钟。教室里鸦雀无声。恢复常态后,赵老师叹了一口气,摇摇头,用有些无奈,有些恨铁不成钢又有些理解的语气对我们解释道:“这是文学手法,文学,明白吗?”这时下课铃声刚好响起,入戏的赵老师获得了解放。
⑦有一次,无意间看到赵老师在读王力的《古代汉语》,我们很好奇,一个中学语文老师,教书之外为何还要读这种看起来枯燥无聊的书。赵老师一脸的自豪与得意,乐呵呵地露着一嘴的大黄牙说在自考,自学考试。“老师也要进修学习。”
⑧其后我们慢慢知道,他已通过自学考试拿到大专文凭,正在自学攻读中文本科。于是就理解了他为何每顿饭都要端回宿舍吃,为何总是把自己关在一间不足五平方米的狭小房间里。枯灯独坐,清苦捧读,寂寞里有寄托,这对容易入戏的赵老师倒不失一种安慰。
⑨后来我去南京读书,赵老师曾先后两次写信,让我更明了他。他让我帮忙买自考资料,每一次都在信纸上重要的地方划上红色的波浪线,像当初批改我们的作文。划了波浪线还不放心,再在下面划上三角符号,信的末尾还反复说着感谢的话,啰唆得就像他上课。每次,赵老师都会在信封里附上回寄的邮资和买资料的费用,非常认真地迂腐。在信里,赵老师向我坦承,希望自己的本科文凭能让全家人的身份改变,妻子孩子可以吃上计划口粮。“农村太苦了。”赵老师在信里说。
⑩后来遇上新疆吸引人才的政策,于是赵老师举家西迁。我极力想象他西迁前后的场景,想他一脸憨厚又呆气的表情,他走路低头吃饭的样子,他高兴起来的一嘴黄牙,可是一片模糊,脑子里最最清晰的场景只剩下他教学《孔雀东南飞》的一些琐碎片段。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赵老师的“口齿不清”与“保证能平均提高五六分”的超强自信形成对比,这是他“第一节课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原因。
B.赵老师是因为家庭贫困才会每顿饭都要端回宿舍吃。
C.第⑤段中“无法自已”的“已”,与前文中“控制自己的情绪”的“控制”和“无法抑制”的“抑制”意思相近。
D.赵老师的“入戏”,不仅指他在课堂上对文学作品很投入,也指他在生活中做事认真,甚至有些“呆气”的言行。
(2)品味语言,回答下列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我们用声音掩饰他事实上的尴尬。
②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
他的脸越来越红,鬓角青筋暴起,嘴角哆嗦,足足分把钟。
(3)课堂之外的赵老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4)结合全文,如何理解文末画线句子“脑子里最最清晰的场景只剩下他教学《孔雀东南飞》的一些琐碎片段”?
15、请以“这,可能真的会发生!”为开头,参考下面的表格进行构思,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题目自拟。
明确所指 | “这”指的是什么事?什么问题?什么现象?…… |
探本溯源 | 是什么原因、什么契机、什么方法等让“这”可能真的会发生? |
推想反思 | 如果真的发生,会有什么结果?带来怎样的影响?你有怎样的思考? |
要求: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对应的用2B铅笔涂黑,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