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利吾家
B.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C.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D.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2、金陵指的是下列哪个城市( )
A.南京
B.北京
C.洛阳
D.开封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出自( )
A.《老子》 B.《孟子》 C.《中庸》 D.《论语》
4、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提纲挈领 卑躬屈膝 如法炮制 貌合神离
B.出类拔萃 发人深省 轰堂大笑 天涯海角
C.真知灼见 殚精竭虑 利害得失 英雄倍出
D.相形见绌 自曝自弃 羽扇纶巾 杯盘狼藉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__________,内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椒素快感”,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瘾了。
A.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B.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
C.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
D.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秦时月
陈 毓
掰着指头算,兵算出自己离开故乡五个年头了。他记得离开的时候,门边硷畔的迎春正爆出星星点点的黄。那黄就摇曳在兵心头这许多年。
兵的爹老了,于是筑长城的劳役,该兵这样的年轻人替代。兵无所谓,北方,是自己迟早都要去的,筑长城、守边,都一样。
兵不停走在路上,就把麦田走到身后,接着迎来了山,又走出了山,然后兵看见无边的枯草,到处都是草,风呼呼吹过时,草低低地伏下,臣服于风的力量之下。兵看见长城时停下,兵看见长城像一条蟒蛇,在平展展的荒草滩上蜿蜒伸展,直到兵目力不能及的地方,兵现在来延展这条蟒蛇的长度。
兵像其他兵那样,被教练着和泥、填土、挖沟,不久兵被固定在和泥的程序上,因为兵最擅长和泥,兵和泥和得又快又匀,同样的米汁被兵和进泥土,就能筑出冷铁一般的墙。将官用铁戈来戳,戳不透,和兵一起筑墙的人因此得到嘉奖,若是被将官的铁戈戳透呢?那筑长城的兵将被填埋进一段新土墙里去。
第二年的时候,兵和一群兵又被选出去种植榆树。那时候,衰草退了黄,添了绿,空气里鲜草的清香一阵阵扑进兵的鼻腔,兵觉得真是好闻极了。榆树有大有小,兵严格按规定的尺距把榆树呈三角栽下。这些榆树阵,阻挡飞一般驰聘的匈奴骑兵的马腿。一个老兵回答了兵的疑惑。
兵早都闻说匈奴兵是一群野蛮人,挥舞大刀,骑高头大马,来如疾风,去如闪电,眨眼就掠走了南人的马匹牛羊、地里成熟的庄稼、屋里煮饭的妇女,河边浣衣的姑娘,简直是一群魔鬼。兵和更多的兵辛苦着筑长城、植榆树,就是为了挡住这疾风,这闪电,和比这疾风闪电更可怕的大刀。在榆树发出呼啦啦明亮响声的时候,兵听说了一个可喜的消息,蒙恬将军打了胜仗,消息是从北方退回来休养的兵带来的。这个缺了屁股的兵倒不在乎丢了一块屁股在匈奴骑兵的大刀下了,他大咧咧地说,权当是喂了饿狼了,命还在,好的很。
兵现在驻守这个叫五里墩的烽火台,和那个缺了屁股的兵,为了区分彼此,下面叫兵为末,叫屁股残缺的兵为老。叫老,叫末,你记住了没?
大批的兵从五里墩烽火台上撤走,只留下叫老与末的两个兵。没有人告诉他俩要留多久,回头会有谁来接替。没人说。时间像草尖上的风,有些摇摆、不定、恍惚。日举烟,夜举火的烽火台有好些日子都是沉默安详的样子,老和末有时候很是诧异,但他们同时说,没有狼烟和火把吵嚷的日子难道不好么?
就这样,又一个春天来了。
一个漫漫的和风吹脸的春日,靠在土墩上晒太阳,老对末说,你没有打过仗,你没有看见蒙恬将军的弩车从直道上开过来的阵势,你也没扳过弩机。“放——”,老模仿发弩机的动作。“嗡”——老比拟弩飞驰的声音。像是有一万只大黄蜂朝一只羊猛扑过去。人仰马翻,当然是匈奴骑兵。老描述。
匈奴骑兵统统被赶回老家去了。你不信,你笑,你啥也没见过。你当然笑。
我修过长城,我和泥得到过领军的嘉奖,我栽过榆树,树大概都能活哩。末终于想出两件属于自己的光荣。
又一个夜晚,躺在烽火台上吹风,老笑嘻嘻地,神秘地对末说,你连女人都没见过哩,你见过个啥!月洒清辉,虫鸣叽叽。
老的话末早听见了,但他默声,不理老。女人他咋没见过,他离家那年,隔壁喜良刚娶了媳妇,那个名叫孟姜女的新媳妇来到他门前井台上打水,隔着一把辘轳站着,一个人手上的温度,传给下一个人,怎说他没见过女人?喜良去修长城,比他早走一月呢。
末有点伤感,因为从他家的辘轳井台,末想到老娘,和老娘灶台上弥漫的饭菜的香。他多久没吃娘做的饭菜了?他几乎都忘掉大白馒头的麦香气了。他鼻翼抽动,却还是只闻见晴朗月光下青草青寡的香气。
后记:
公元前215年,嬴政以蒙恬为帅,统领30万秦兵北击匈奴。在黄河之滨,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秦军在蒙恬的指挥下,以弩重创匈奴骑兵,秦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力,迫使匈奴远遁大漠。蒙恬修长城,建直道,栽榆树。此后很长时间,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即便秦末,中原陷入战乱,北方的匈奴也长久不敢南犯。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没有刻意去描写壮观的战争场面,而是着力刻画人物形象,比如写“兵”的所见所感,写“老”的战争回忆,兵士群体随遇而安的精神面貌就显露出来。
B. 小说景物点染富有特色,比如“门边硷畔的迎春”“边关的枯草”“长城边上的草黄新绿”“烽火台的清辉虫鸣”,三言两语,细腻而含蓄地点出人物的情思。
C. 小说讲究叙事用语,主人公上半部分被称之为“兵”,下半部分被呼之以“末”,称呼看似不和谐不一致,但自成一体,传递出兵士们长年戍边年岁渐老的意蕴。
D. 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比如“辘轳井台”这一细节,既自然关联历史人物,引人无限遐想,又巧妙引出主人公对母亲的思念,颇具匠心。
【2】请结合小说人物筑长城守边关的经历,简要分析他们对待战争的具体心态?
【3】文末在虚构故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后记”,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对暮色中春花飘零景象的感叹;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他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难宁。
(2)庄周在《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以水和船的关系,阐明了世间万事万物有大为必须有大凭借的道理。
(3)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的精神达到了本质的飞跃:“____________________”——忘记了形迹;多“____________________”——忘记了时间。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用传说和比喻来丰富内涵,引起绮丽联想,衬托孤寂的感伤和怅惘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从师的必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例,从正面来论证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3)_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生于优患,死于安乐)》中的“_______,______”两句从内、外两个方面揭示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2)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听者和江中月影的描写,侧面表现了琵琶曲的巨大魅力。
(3)苏轼的《赤壁賦》中,“苏子”在抒发了对“水”与“月”的感慨之后,从“变”的角度看待天地富有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1、名句默写。
(1)《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女主人公自诉婚后早起晚睡、日日辛劳,与受到氓的“凶暴”形成对比,表达内心的不满。
(3)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原因除了年龄和学问因素外,最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其实还是以身份的贵贱作为择师标准。
(5)《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使用了叠音词,不仅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韵律感,更有助于营造秋季凄凉的氛围,表达诗人内心的悲苦。
(6)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金陵怀古
郑燮
淮水东头,问夜月、何时是了。空照彻、飘零宫殿,凄凉华表。才子总缘杯酒误,英雄只向棋盘闹。问几家、输局几家赢,都秋草!
流不断,长江渺。拔不倒,钟山峭。剩古碑荒冢,淡鸦残照。碧叶伤心亡国柳,红墙堕泪南朝庙。问孝陵、松柏几多存?年年少!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从月下遗迹联想到了历史烟尘中的英雄,认为他们最终都将衰亡。
B.词人认为江山不改,正如不绝江流和不倒钟山,而人事却有起落浮沉。
C.词中“淡鸦残照”一句的表达方式,和杜甫《望岳》的最后两句不同。
D.这首词以明快的笔触描绘南朝旧都破落荒凉之景,含隐微的愤世意味。
【2】本诗三个“问”字句蕴含复杂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凤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湜、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缓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酒酣,举爵属军校曰:"汝曹蒙国厚恩,无以塞责,此行当直抵寇垒,平荡丑类。若老师旷日,即此地还为尔死所矣。"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继恩帐下卒缒城夜遁,吏执以告。咏不欲与继恩失欢,即命絷投眢井,人无知者。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咸平二年,夏味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矣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矣咏前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陈不仕。味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诗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夙儒张覃者未第 第:科举考中
B. 推辱主帅 推:追究
C. 不痛绳之 绳:捆绑
D. 复命知益州 知:掌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议以咏首荐 若以一部校故
B. 咏引前事为言 为乡里所称
C. 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 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D. 饥者八九 求霖者三十年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 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 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 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B. 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
C. 以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D. 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名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 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②傅先生天下贤才,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张咏“惜才”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14、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800字左右。
①甘相伟,1982年出生于农村,高中辍学去打工,当过建筑工、推销员,2007年到北京大学做保安。北大保安是“三班制”,甘相伟每天八小时工作之外,拼命地读书、听课。在2008年北京市成人高考中,他被北京大学成人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成为燕园学子。毕业后,他到中学做过图书馆管理员。目前,他就职于武汉传媒学院,担任辅导员。这个职位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与大学生沟通,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压力、树立理想和信念。作为教育者,甘相伟希望把过去十年间,北大传递给他的精神气质——社会责任感、对精神境界的追求、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传递给自己的学生。
甘相伟的经历给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②有一首歌唱道:“我的祖国和我 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海的赤子 海是那浪的依托 每当大海在微笑 我就是笑的旋涡 我分担着海的忧愁 分享海的欢乐……”
这段歌词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想象和思考?请以“我是祖国的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提示:“我”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即可,字数不限。
③刷新,指刷洗之后使之变新,比喻突破旧的而创造出新的。
请以“刷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