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通化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妙玉天赋聪慧,资质不凡,才华馥郁、品位高雅的她,却落入被贼掳走的结局。因此作者为之发出“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慨叹。

    B. “五四”运动纪念日,示威游行的人涌上街头,吴家张素素、吴芝生几个年轻人也投入其中,军队、巡捕和示威的群众发生冲突,不少无辜群众被捕。

    C.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老人在与大海和鲨鱼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

    D. 沈从文的小说中多有对湘西民俗的展现:青年男女月夜对歌,表达爱慕之情,展现了当地的婚恋习俗;端午节年轻小伙子赛龙舟。

    E. 查理前往印度前,送给欧也妮两颗钻石纽扣,送给葛朗台太太一个美丽的金顶针,送给葛朗台一副袖扣,葛朗台给了查理一些钱。

     

  • 2、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A.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B.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C.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D.举贤以自佐

  • 3、下面四首唐诗,各描写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如果按节令的时间顺序依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②偶来人世值中元 不献元都未日闲。

    ③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④香帐簇成排窈窕 金针穿罢拜婵娟。

    A.④①②③

    B.①④②③

    C.④①③②

    D.①③④②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排名靠前的几所“双一流”髙校,每年的经费非常高,同时他们还有非常强大的“化缘”和“吸金”能力,这会让“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B. 全国政协委员刘林提出:要把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同等待遇落到实处,同时要民办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建立适合民办学校的师资条件评审机制。

    C. 个税改革对于很多人比较关注提高起征点,而根据税收法定原则,调整起征点必须进入立法程序,需要科学论证。

    D. 哪一家通信运营商能够率先在网络“提速降费”方面迈出更大步伐,谁就能够首先赢得消费者的口碑,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

  •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i吾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①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近日落下帷幕,年近五十的香港演员林家栋夺得影帝桂冠成为热点新闻,也成了人们津津乐道谈论的话题。

    ②曰常交往中,平等与尊重是人与人之间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的前提,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只会使人与人之间彼此疏离、产生隔阂。

    ③身为国家公务员,一定要危言危行,时刻注意自己的生活工作作风,为百姓做好榜样,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④李斌文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他走到哪儿都喜欢带着相机,那是因为他要及时拍下那些白驹过隙的瞬间。

    ⑤在《指环王》这一好莱鸡系列电影中,导演借助匪夷所思的特技,为银幕前的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土世界的大门。

    A. ②③   B. ①④   C. ③⑤   D. ①⑤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北京的“大”与“深”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在”。

    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初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深”。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大,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不能领略。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于薄幕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

    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四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

    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又何尝一味宁静——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气十足的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他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声浏亮(1)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不妨一来再来。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ロ吻。我有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了。

    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那个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注释:(1)浏亮:明朗清晰。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 后进:资历较浅的后辈

    B. 大致都在形胜之地 形胜:外形优美

    C. 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慷慨悲歌:激昂悲壮,有英雄气概

    D. 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 幽闲:清静闲适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称北京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专供外人鉴赏的“大古董”,说明作者对北京这座古城的情感态度,不止于怀旧。

    B. 结尾写道“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作者把北京视为生命体,“重浊有力”显示了北京城的历史感与生命力。

    C. 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了说明北京之“大”。

    D. 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便于带领读者感受历史现场,进入生活情境。

    3北京的“大”在文中有不同层面的表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从空间印象入手,谈北京城市格局的“阔大”。

    B. 作者从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谈京城气象的“森严”。

    C. 北京的“大”养成了老派北京人“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

    D. 北京的“大”体现在学术气度的广大与文化精神的包容。

    4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

    5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们在表达既善于从正面学习,又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常引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

    (2)杜甫《春望》中,写头发稀疏的一句是“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白居易自问自答,表明自己听完琵琶曲后泪水湿透青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送东阳马生序》中,一些太学生“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将钉头和米粒进行对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离骚》中以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六国和秦王朝的覆亡都是因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并假设如果秦王朝爱护六国的人民,“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思想。

    (2)作为一个诗歌意象,“沧海”既可以表达开阔的胸襟与奋发的情感,又可以承载别离的伤感与忧伤的思绪,前者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后者如李商隐的“__________________”。

    (3)“九州”是古代中国的代称,当它出现在古代诗词中,往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和政治理想,如“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自居易《观刈麦》中“ 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村妇孩童送饭的场景侧面表现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

    (2)《赤壁赋》中,描写与客共饮、吟咏为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角度,对秦统治者残民自肥的行径作了有力抨击。

    (3)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自问自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心志高远、志趣高洁。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

    青玉案·与朱景参会北岭

    陆游

    西风挟雨声翻浪。恰洗尽、黄茅瘴。老惯人间齐得丧。千岩高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

    故人小驻平戎帐,白羽腰间气何壮。我老渔樵君将相。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

    【注】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陆游与时任县尉的朱景参情好甚笃,他们一同游览北岭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词。凌烟像: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建凌烟阁于长安,将开国文武功臣魏征、尉迟恭等二十四人的肖像画于阁中,以资褒扬纪念。凌烟阁图像,被视为士人建功立业所获得的至高荣誉。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由自然界的风雨写起,“声翻浪”从听觉角度突出了风雨来势之猛烈。

    B.随着黄茅瘴气被秋风秋雨一扫而光,压抑在词人心头的愁绪也暂时得以消除。

    C.“老惯人间齐得丧”,是说自己历尽人间万事,已把得失荣辱看得超然平淡了。

    D.“千岩高卧”以下三句紧承上句而来,写词人看破了世俗名利,过起了隐居生活。

    【2】词的下片是如何写友人朱景参的?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

    郝廷玉者,骁勇善格斗,事太尉李光弼,为帐中爱将。乾元中,史思明再陷洛阳,光弼拔东都之师保河阳时三城壁垒不完刍粮不支旬日贼将安太清等率兵数万四面急攻。光弼惧贼势西犯河、潼,极力保孟津以掎其后,昼夜城,血战不解,将士夷伤。光弼召诸将讯之曰:“贼党何面难抗?”或对曰:“西北隅最为劲敌。”乃亟召廷玉谓之曰:“凶渠攻西北者难奈,尔为我决胜而还。”曰:“廷玉所领,步卒也,愿得骑军五百。”光弼以精骑三百授之。光弼法令严峻,是日战不利而还者,不解甲斩之。廷玉奋命先登,流矢雨集,马伤不能军而退。光弼登堞见之,骇然曰:“廷玉奔还,吾事败矣!”促令左右取廷玉首来。廷玉见使者曰:“马中毒箭,非败也。”光弼命易马而复,径骑冲贼阵,驰突数四。俄而贼党大败于河壖,廷玉擒贼将徐璜而还。前后以战功累授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常卿,封安边郡王。光弼,代宗用为神策将军。

    永泰初,仆固怀恩诱吐蕃、回纥入犯京畿,分命诸将屯于要害,廷玉与马璘率五千人屯于渭桥西窑底。观军容使鱼朝恩素闻廷玉善阵,欲观其教阅。廷玉乃于营内列部伍,鸣鼓角而出,分而为阵,箕张翼舒,乍离乍合,坐作进退,其众如一。朝恩叹曰:“吾在兵间十余年,始见郝将军之训练耳。治戎若此,岂有前敌耶?”廷玉凄然谢曰:“此非末校所长,临淮王之遗法也。太尉善御军,赏罚当功过。每校旗之日,军士小不如令,必斩之以徇,由是人皆自效,而赴蹈驰突,有心破胆裂者。太尉薨变已来,无复校旗之事,此不足军容见赏。”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零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弼拔东都之师保河阳/时三城壁垒不完/刍粮不支旬日/贼将安太清等率兵数万/四面急攻

    B.光弼拔东都之师/保河阳时/三城壁垒/不完刍粮不支旬日/贼将安太清等/率兵数万四面急攻

    C.光弼拔东都之师/保河阳时/三城壁垒不完/刍粮不支旬日/贼将安太清等率兵数万/四面急攻

    D.光弼拔东都之师保河阳/时三城壁垒不完/刍粮不支/旬日贼将安太清等率兵数万/四面急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秦朝设立的最高军事职位。历代职权有变化,东汉为“三公”之一,到唐代品级高,为加官所用。

    B.“昼夜婴城”中的“婴”意为“包围、围绕”,这与《陈情表》中的“夙婴疾病”中的“婴”本意相同。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后死和高等妃嫔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死去,或封王的贵族。

    D.京畿,国都及周边地区。唐朝时将长安城周边分为京县和畿县,京城所辖县为京县,京城旁邑为畿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光弼在率军血战而不得解围、将士死伤甚重的情况下,于是打算派爱将郝廷玉击破西北隅的叛军来战胜敌军。

    B.作战中,郝廷玉因战马负伤导致军队退却,李光弼要派人斩杀郝廷玉,最终郝廷玉向李光弼派来的使者解释得免。

    C.鱼朝恩素来听说郝廷玉擅长排兵布阵,于是到他军营观看其训练检阅军队,看后大为赞赏,认为不会遇到强敌。

    D.李光弼治军严明,擅长统军,即使平时训练军队也是执法如山,奖赏一定要和功劳相当,处罚一定要和罪过相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亟召廷玉谓之曰:“凶渠攻西北者难奈,尔为我决胜而还。”

    (2)必斩之以徇,由是人皆自效,而赴蹈驰突,有心破胆裂者。

    【5】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郝廷玉是个优秀将领?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朱熹曾说:“知与行工夫须着并行。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这些话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