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②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
③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
④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⑤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
A.③④①⑤②
B.②③①⑤④
C.③①⑤②④
D.②①③④⑤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听到这个消息,他恼羞成怒,将桌子上的东西扔到地上。
B. 我们是有诗人灵魂的民族,应该有气吞斗牛的表现才对。
C. 同学之间有什么困难,应相互帮助,而不应该袖手旁观。
D. 虽然父亲在努力提高厨艺,但他做的饭菜依然味同嚼蜡。
3、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勋(xūn) 哺育(bǔ) 校对(xiào) 气冲斗牛(dǒu)
B.呜咽(yàn) 亘古(gèn) 污秽(huì) 锋芒毕露(lù)
C.滞笨(zhì) 愧怍(zuò) 憎恶(zèng) 深恶痛绝(wù)
D.咀嚼 (jué) 震悚(sǒng) 祈祷 (qí) 酣然入梦(hān)
4、下面对这首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开篇以设问的形式,抓住泰山特有的地理特点,“未了”表现山势绵延之广大,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大地都能远望,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B.第三、四句写静景,“钟神秀”用拟人手法,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美;“阴阳割昏晓”,正面描写泰山的高耸挺拔;“割”字化静为动,写出了泰山的参天耸立的雄姿。
C.第五、六句写动景,山中云气涌动,诗人心胸为之荡漾;凝望“归鸟”翱翔,眼眶似要决裂;这种凝望时的全神贯注和浮想联翩,衬托出泰山的令人震撼的艺术力量。
D.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凌”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猥琐(wěi) 迸溅(bènɡ) 怏怏不乐(yànɡ)
B.驿路(yì) 烦躁(zhào) 可歌可泣(qì)
C.污秽(huì) 可汗(hán) 忧心忡忡(zhōnɡ)
D.哺育(pǔ) 震悚(sǒnɡ) 海市蜃楼(shènɡ)
6、把下面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苦中前进,在苦中寻乐。
②但是往往苦得越多,最后尝到的甜也就越多。
③读书中的“乐”并不多,“苦”却常常存在。
④世上之所以出现出类拔萃的伟人,就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中正确地对待苦。
⑤学习中的苦与乐,依据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
A.①③④⑤②
B.③②⑤④①
C.④①③⑤②
D.⑤③④①②
7、下面依序填入括号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如果我们想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要心无旁( ),如果做着这事,又想着那事,不仅做不好事,更是对自己责任的( )渎。如果每次放纵之后,我们都轻易地宽宥( )了自己,那我们就没有坚守住自己的底线。凡事尽己所能,这是对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有益的箴( )言。
A.鹜 泄 yòu jiān
B.骛 泻 yù jiān
C.鹜 亵 yǒu zhēn
D.骛 亵 yòu zhēn
8、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①,披蒙茸②,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③之危巢,俯冯夷④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呜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⑤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⑥,戛然长呜,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呜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注]①饞(chán)岩:登上险峻的山崖。履,践,踏。巉岩,险峻的山石。②蒙茸:杂乱的丛草。③栖鹘(hú):睡在树上的鹘。④冯夷:水神。⑤肃然:因恐惧而收敛的样子。⑥缟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⑦畴昔:昨天晚上。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十余里无迹
B.水中藻、荇交横/横柯上蔽
C.相与步于中许/未复能与其奇者
D.庭下如积水空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甲文中作者是如何从侧面突出月光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4】甲乙两文同为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请结合两文内容分析作者心境的异同。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②随流俗作重阳。
政③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④,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骚人:风雅文人。糗粮:干粮。②况:何况,更不肯。③政:同“正”。缘:因为。④东篱族:篱边人种的菊花,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
【1】下列各选项对诗歌的赏析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写出野菊的默默无闻,既未被文人采用以登上文坛,更未受世俗钟爱。“况”字使语气紧连,有更进一层的意思。
B.颔联写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花香清馨,但面对野菊无人问津的处境,作者也表达出内心的隐忧。
C.颈联两中“半山碧”与“一枝黄”色彩互相映衬,半山碧绿更衬托出一枝野菊的清幽高雅,画面优美,寄意幽远。
D.整首诗写得脱俗、婉转,在对野菊的吟咏中,倾注诗人赞赏之情,也可看作是诗人的言志之作。
【2】品读诗歌,补全下表中的批注内容。
诗句 | 手法 | 内容 | 野菊的形象 |
首联 | 欲扬先抑 | 无需文人吟咏,世人赏识 | ①____ |
颈联 | 对比 | 虽然半山碧绿更美,但是诗人 ②____ | |
尾联 | ③____ | 冷笑家养菊向他人寻求恩宠 |
10、在下列备选词语中任选一个,参考示例写一段话。要求: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表达具体形象,句式不限。
乡愁是一阵悠扬的笛声,在春风的牵引下,飞入城市的每个角落,荡漾在游子心间;乡愁是一束清冷的月光,落在诗人的床边,让他想起深秋夜里飘降的冰霜,想起皎洁月光中的故乡。
备选词语:离别 思念 忧愁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古诗文名句默写。
(1) ,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
(2) , ;两豆塞耳,不闻雷霆。(《鹖冠子·天刚》)
(3)《次北固山下》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哲理的诗句是: , 。
(4)东隅已逝, 。(王勃《滕王阁序》)
(5) ,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
(6)一夫当关, 。(李白《蜀道难》)
(7) ,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8)求剑若此,__________________?
12、名著阅读 下面是选自《朝花夕拾》的两段话,请阅读后回答问题。
(一)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贴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鲁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我那时量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乌,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二)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1)选文(一)里以乳作目的神话人物是 ,选文(二)出自 。(篇目)
(2)以上两段文字都是作者对童年时候有关书的回忆。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看待《山海经》与《鉴略》这二本书的,以及造成这两种不同感受的原因。
13、 中华鸡文化趣谈
①鸡在我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十,与十二地支配属“酉”,一天12时辰中的“酉时”是下午5时至7时。酉时天近傍晚,鸡食饱进窝栖息。
②由于鸡与“吉”谐音,于是鸡就成了象征吉祥、美好的“祥禽”。“正月初一为鸡日,正旦画鸡于门”,古人将新年首日这个最大的日子定位为鸡日并画鸡于门,当有避祸趋吉、祈平求安的用意,鸡越大越吉利,大鸡表示大吉。也有经典的“鸡王镇宅”图,画的是一只大公鸡口衔毒虫。
③鸡在古代被称作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中说:“鸡有五德:首带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敌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信也。”这“五德”,极为生动地刻画了鸡的相貌和秉性。魏晋诗人刘桢崇尚雄鸡的勇武不屈,吟诗赞美雄鸡蔑视强暴的大无畏精神。
④鸡亦是儒家文人表达忧国思乡或济世救民等情感的载体。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反映军阀混战酿成丧乱的史实:李廓的“长恨鸡鸣别时苦,不遣鸡栖近窗户”则表现患难夫妻战时离别的悲苦。陶渊明《归田园居》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与《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皆塑造了安宁和乐、质朴自然的世界。这种“鸡犬相闻”的世俗生活成为和平、稳定、自由的象征,发展到了后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田园诗派。在抗日战争的危难时刻,著名画家徐悲鸿曾创作了一幅令人精神振奋的《雨中鸡鸣》图,画中一只雄鸡骄傲地立在雨中昂首挺胸,寓意是号召有血气的青年起来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⑤“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食”,以鸡为食材的菜肴丰富了我国的饮食文化。孟浩然《过故人庄》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陆游《游山西村》有“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都把鸡当作待客佳肴。民间有句话“无鸡不成宴席”,就能看出鸡在膳食中的地位。
⑥由于鸡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我国语言文化中,含有鸡的成语不计其数,寓意深长。与鸡相关的成语约有100多个,如鸡毛蒜皮、鸡飞蛋打、鸡大升天、呆若木鸡、闻鸡起舞、金鸡独立等等。虽然比带马的成语还少一点,但对于丰富多彩的中国成语来说,绝对算得上是“鸡”不可失的重要角色了。
【1】下列关于“中华鸡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鸡在生肖文化里配属为十二地支中的第十位“酉”,因为鸡有“酉时栖息”的习性。
B.鸡能体现文、武、理、智、信五种优秀品德。
C.鸡有吉祥如意和辟邪祈福的象征。
D.鸡是文人墨客表达思想情怀的载体。
【2】下列说法与文中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
A.中华鸡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与生活密切相关。
B.以鸡寓“吉”的风俗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不断。
C.在描绘田园生活的古代诗歌中,鸡是一个深有寓意的重要意象。
D.与鸡相关的成语有100多个,在含十二生肖的成语中居于数量的首位。
【3】下列对本文写法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在文中起到了总说和总领的作用,使本文呈现“先总后分”的结构。
B.第④段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准确而生动地介绍徐悲鸿画作中的雄鸡形象。
C.第⑤段引用民间谚语和诗人名言,表明鸡在中华膳食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D.第⑥段中根据成语“机不可失”而仿拟出“鸡不可失”,活泼风趣,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14、听海的心
迟子建
①十一年前,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海湾,我遇见了一对特殊的看海人。
②那该是一对母子吧?
③一个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的轿车上下来,缓缓走向海滩。中年男人弯弓着腰,耷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则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
④待他们走到近前,我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
⑤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大海。扶着她的男人,不时在她耳边低语着什么,她也不时回应着什么。
⑥从他们驾驶的汽车和衣着来看,他们是生活中穷苦的人。但大自然从来都不摈弃贫者,它会向所有爱它的人敞开怀抱。
⑦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觉之灯,鼻子是嗅觉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当一盏灯熄灭的时候,另外的灯,将会变得异常明亮!站在海边的老妪,她的视觉之灯熄灭了,但依赖听觉,她依然能听到大海的呼吸;依赖嗅觉,她仍能闻到大海的气息;而她只要弯下腰来,掬一捧海滩的沙子,就能知道大海怎样淘洗了岁月,她的触觉之灯也依然是明媚的。
⑧我相信那个老妪感受到的大海,在那个静谧的午后,比我们所有人都要强烈,因为她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
⑨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我热爱大自然,因为自童年起,它就像摇篮一样,与我紧紧相拥。
⑩在故乡的冬天,雪花靠着寒流,一开就是一冬。雪花落在树上,树就成了花树了;雪花落在林地上,红脑门的山雀就充当画师,在雪地留下妖娆的图画了;而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就戴上一顶白绒帽了!
⑪在大雪纷飞的时令,我们喜欢偎在火炉旁,听老人们讲神话故事。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在故事中,一个僧人走在夕阳里,突然就化做彩云了;而一条明澈的溪水,是一颗幽怨的少女灵魂化成的。山川草木和人,生死转换,难解难分!听过这样的故事,我往往不敢睡觉,怕一觉醒来,自己成了一棵树,或是一条河。虽然树能招来美丽的鸟儿,河流里有色彩绚丽的鱼,但我更爱家人,更爱我家院子里的狗!
⑫当春风折断了雪花的翅膀,冰封了一冬的河流就开了!雪化了,这样的神话故事也就结束了。人们不必居于屋内,用故事打发长冬了。大家奔向森林,采集一切可食之物,野菜野果,木耳蘑菇,甚至花朵。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在用脚翻阅大自然的日历时,认知了自然。我们知道采花时怎样避开马蜂的袭击,又不扫它的兴;知道去河岸采臭李子时,怎样用镰刀头敲击铁桶,赶走贪吃的熊;知道在遭遇蛇时,怎样把它甩开;知道从山里归来时,万一身上被蜱虫附着,怎样用烧红的烟头把它们烫跑。
⑬热爱大自然的人,一定会记得蕾切尔·卡森的名字。她的不朽之作《寂静的春天》,是这位伟大女性,满怀悲悯地敲给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的晚钟。她是环境保护的先驱者和实践者。她的《惊奇之心》像一座魔法小屋,吸引你走进,不忍离去。蕾切尔·卡森曾说,假使她对仙女有影响力,她希望上帝赐给每个孩子以惊奇之心,而且终其一生都无法摧毁,能够永远有效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源泉。
⑭蕾切尔•卡森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半个世纪了,但她的作品带来的潮汐,一直回荡在我们耳畔。她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看一眼头顶的月亮,让我们能够满怀柔情,把一颗清晨的露珠当花朵来看待。看到她用朴素纯净的文字勾勒的那片缅因州的海。我蓦然想起了在都柏林海湾相遇的那位看海的盲人老妪,这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我心中,她们同样的清瘦、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
⑮蕾切尔•卡森是大自然的修士,把芬芳采集,播撒给世人。所以她的音容失明于这个世界了,但她作品的光辉,从未落入黑暗之中。
⑯我们在捧读她著作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她那颗勃勃跳动的听海的心!
【1】文章开头说“我遇见一对特殊的看海人”,这一对“看海人”有何特殊之处?
【2】揣摩文中画线句,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在用脚翻阅大自然的日历时,认知了自然。
(2)蕾切尔•卡森是大自然的修士,把芬芳采集,播撒给世人。
【3】作者从老妪沧桑的听海之心联想到带切尔•卡森勃勃跳动的听海之心,这两颗“听海之心”有何相似之处?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4】文章写“听海之心”,为什么要在中间插入自己童年时故乡冬天的描写?
15、语言运用。
班里面有一位同学因为家庭原因要转学了。班主任提议每位同学给他写一封告别信。有学生反对,觉得现在都21世纪了,写信这种方式太土了。对此你怎么看?请阐述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