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
A.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皆为我国传统节日。
B.《社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文章讲述了作者少年时期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难忘经历。
C.《傅雷家书》中傅雷素来主张教育的原则,即父母应该给孩子的人生信条是:先为艺术家,次为人,再为钢琴家,终为音乐家。
D.《霸王别姬》是京剧中的名段,“虞姬”这一角色在京剧中属于青衣。
2、下列关于名著《西游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悟空得知“弼马温”真相,气愤之极,打伤太白金星,回到花果山。
B.唐僧西天取经,路经五行山下,揭去符咒,救下孙悟空,收他为徒。
C.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但忠勇善良,憨厚淳朴,能知错就改。
D.白骨精诡计多端,她想吃唐僧肉,三次变幻形象都被孙悟空识破了。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挑捡(jiǎn) 蜷伏(quán) 温驯(xún) 咄咄逼人(duō)
B.确凿(záo) 云宵(xiāo) 怂恿(sǒng) 参差不齐(cān)
C.澄澈(chéng) 缥缈(miǎo) 粗犷(guǎng) 大相径庭(jìng)
D.莅临(lì) 贮蓄(chǔ) 搀和(chān) 骇人听闻(hài)
4、请选出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 ( )
A.戏剧文学中,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因此,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B.契诃夫和莫泊桑都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都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有《变色龙》和《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文章都是讽刺小说,其主人公都具有“变色”的特点,都反映了法国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人物的鲜明个性。
C.“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这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香菱是一个孤苦的女子,不是一个喜剧人物。”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
D.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个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而“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一句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到秋冬季,不少人就会出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瘙痒甚至皲裂。
B.通过初一上学期的学习,使我掌握了许多知识,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C.为了防止学生翻围墙的现象不再发生,我校在围墙四周安装了高清摄像头。
D.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
6、下列情境中,语言运用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班长热情地说:“遇到问题,大家随时问我,我将不吝赐教。”
B.为倡导节约的校风,食堂打出标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光盘行动,从我做起。
C.甲:“请问尊姓大名?”乙:“本人尊姓胡,大名是贺成。”
D.病人:“大夫,我要出院了,谢谢您对我的关照。”大夫:“不客气,请走好,欢迎再来!”
7、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等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比如《小石潭记》就是一篇短小而精美的写景游记。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汉代时被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一。
C.《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断变换的长篇讽刺小说,塑造了八股制度下众多“儒林人士”。其中有一类表面看似风雅,实则是内心扭曲的伪名士,比如杜少卿和牛浦郎。
D.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外篇和杂篇。《北冥有鱼》则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羲之①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②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③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④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⑤,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⑥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⑦视听之娱,信⑧可乐也。
(选自《晋书ꞏ王羲之传》)
【注释】①羲之: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②冠:超越。③修禊:古人游春活动。④映带:景物相互映衬。⑤流觞曲水:觞,酒杯。在弯曲的水道中取酒为乐。⑥品类:这里指天地万物。⑦极:尽情。⑧信:实在、确实。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茂林修竹_____ (2)讲信修睦_________(《大道之行也》)
(3)是日也,天朗气清_____ (4)是金陵人_________(《湖心亭看雪》)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B.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C.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D.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4】联系选文,概括出引发作者“信可乐也”感慨的原因。
9、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恰当的诵读往往能更好地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请体会前两句包含的感情,说说应该如何读才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2】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的表达效果。
10、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无人商店”是指商店对所有或部分经营流程,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智能自动化处理,且降低或不存在人工干预。它的特点是24小时营业,没有收银员,扫码开门,自主选购,电子结算支付,解锁出门。作为新生事物,无人商店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校决定以“无人商店与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你作为小组长,请你为你们小组写2个选题。
(2)针对无人商店存在的不文明购物现象,请你写一份倡议书,倡导顾客文明购物
11、理解默写。
(1)《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戍边将士浓重的乡愁和戍边难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具体描述军营生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满江红》中最能体现秋瑾不甘落后于须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成功塑造了简·爱这一独特的女性形象,她的身上有许多闪光点,请结合原著谈谈你最欣赏的一点。
13、阅读《红条绒布衫》,完成下面小题。
红条绒布衫
①“妈,一周不到,买了三件长袖衬衣了,都还没穿呢,咋又要买呢?”我话没说完,患小脑萎缩症的妈,就说我没良心,又提起花婶的红条绒布衫。
②听着妈欠逻辑的话,我真真切切地又回到了那遥远的岁月。
③那年我上小学五年级,妈是妇女队长兼棉花专业队队长。一天下午,我放学路过棉花田,妈正在地头把苦楝豆儿往冒着热气的大铁锅里倒,她是在试验用土法熬制棉田专用农药。妈高挽着袖子,利索地添水、加柴、搅锅、验药。两条大辫子交叉绑在身后,汗水浸润的脸庞更显得白里透红。爹担着水桶来帮忙,对妈说:“刚才碰见村长,说让你带着花婶明天去公社开棉花技术培训会。”
④第二天一大早,花婶来家找妈一起去开会。花婶穿着一件红条绒布衫,上面三颗包金边的大黑绒扣,要多好看有多好看。妈凑近了仔细端详花婶的红条绒布衫,一脸的羡慕。“这是我结婚时的衣服,一直没舍得穿。今天这不是到公社开会嘛,就拿出来穿了。你长得好看,穿上肯定更好看。你试试。”花婶边说边脱下红条绒布衫给妈试穿。
⑤我忍不住惊呼:“妈,你穿真的比花婶穿还好看!”妈脱下了布衫,叹口气说:“我啥时候也能有件红条绒布衫呀!”爹说:“是啊,你经常去外面开会学习,应该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啊。今年你又被评为‘劳模’了,过几天队里给你发了奖励籽棉,你拿到县城卖了,也买一件她花婶那样的布衫吧。”妈说:“妮儿说了多回了,要买钢笔,还得给地做个新书包。布衫,我就先别想了。
⑥秋收之后的一个星期天,生产队的牛车去县城拉化肥,妈把两个装满东西的大口袋搬到了牛车上。我知道妈这是要搭车上县城哩,就也爬上牛车,想跟妈一起上县城。妈说卖东西赶集带着我耽误事,赶我下车。爹对妈说:“这一袋儿红薯皮是你检的,那一袋儿红薯干儿也是你拾的红薯切的,卖了钱你就也买一件她花婶那样的布衫吧。也带妮儿逛逛县城。”“呵呵!我还怕你把我的‘私有财产’充了家庭的公哩。”妈开心地笑着,没再赶我下车。
⑦妈把我领到新华书店门口的书摊儿前,对摆书摊儿的大爷说:“能不能先让妮儿在这儿看书,一会儿我卖完东西,再来给你付钱?”大爷满口答应。妈回来的时候,胳膊夹着空口袋,我知道她已经把东西卖掉了。我想把这本《少年文艺》看完再走。妈看我拿着手里的书实在不想放下,就坐在一旁等我。过了一会儿妈说:“再不赶紧,赶不上拉化肥的牛车了,得步行回家哩。”我急得眼泪下来了,求妈再让我看一会儿。妈问大爷:“这书本哪儿能买到?”大爷说:“这样的书得事先向邮局订。一订一年的,得一块多钱。”妈若有所思地“哦”了一声。
⑧回家的路上,妈在一家商店的柜台上看到了那件红条绒布衫,她看着摸着,犹豫不决的样子。
⑨那天妈到底还是没买红条绒布衫,我们也没赶上生产队拉化肥的牛车,步行回了家。到家时天已经快黑了,妈进门就对爹说:“等邮局送信的再来村儿上,你打听一下啥时候订《少年文艺》,给妮儿订一份。”后来我听老师说可以通过学校订刊,妈就把订刊的钱给了我。听老师说,我是学校唯一一个订报刊的学生。
⑩后来家里每顿都能吃上白面馍了。有一次,我提起妈一直想也没想到手的红条绒布衫,妈说:“那样的布衫早过时了,即使不过时,也不适合我这岁数的人了。”
⑪过了这么多年,现在关于红条绒布衫的往事又被头脑不清楚的妈反复说起,我才意识到,红条绒布衫大概是妈心底里深藏的一个遗憾,虽经岁月洗涤,却依然真切地存在于潜意识里。
⑫我想到可以到网店上撞撞运气。还真让我找到了一件复古款的红色条绒布衫!又另外淘到了几颗包金边的黑绒布扣。
⑬我把红色条绒布衫拿给妈的时候,妈摸着上面的包金边黑绒扣,惊喜的神情像个孩子。银发驼背的妈穿上红色的条绒布衫,仔细端详着:“这布衫多难看!”她又把柜子里自己的衣服拿出来一件件试穿着:“看看,我哪一件衣服都比这红条绒布衫好看!”
⑭我的鼻子酸酸的,妈妈身上的红条绒布衫模糊成了一片红色云影。
(选自《散文选刊》,作者海峡,文章有删改)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补充围绕“红条绒布衫”讲述的事情。
①妈提起花婶的红条绒布衫,唤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②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妈自己攒钱要买红条绒布衫,为了给我订书再次放弃;
④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妈反复说起红条绒布衫,我为妈买来复古款红条绒布衫。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妈高挽着袖子,利索地添水、加柴、搅锅、验药。
②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中加点词语。
妈若有所思地“哦”了一声。
【3】文章中,妈妈对红条绒布衫的情感态度变化是:喜爱——淡漠——惊喜——嫌弃。试分析其在文章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⑭段画线句“我的鼻子酸酸的,妈妈身上的红条绒布衫模糊成了一片红色云影”的理解。
1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月光汤
徐徐
①月光很亮,亮得连父亲也觉得,待在屋内睡觉未免太过可惜。于是,他便带我去村外的湖边夜钓。
②月光如水,湖平如镜,豌豆般大小的浮漂飘在水面上粒粒可见。先是点点浮颤,继而微微下沉,当浮漂猛地一沉,父亲便迅速起竿,一条白花花的鱼便在水中扑腾翻转了起来,上钩了!
③月光清激、白亮,想是鱼儿也不忍就此睡去,纷纷就着一盏月光灯,在湖中来回穿行。当鱼饵明晃晃地摇曳在水里,它们又怎会怀疑这份恬静背后的真相呢?纷纷咬钩,就这样,父亲 的鱼篓,很快便满了。此时,明月依然高悬在夜空之中,意犹未尽的父亲,并不打算回家。(甲)
④但我们有些饿了,父亲就索性找来一个废弃的陶罐,就着湖水洗净,然后支在火堆上——他要煮一罐鱼汤。水,从湖里汲取而来,白白净净;鱼,是刚刚钓上来的,也白白净净;月光,自星空流淌而来,更是白白净净。父亲说,喝下这白白净净的汤,心里就会安宁无比,少怨,无烦。
⑤很快,鱼汤泛起了奶白色,像一捧捣碎的月光,皎洁地盛在罐子里。没有碗,父亲便 让我对着罐子先喝,喝剩下的再给他,好东西他总是让我先尝。这罐未放油盐酱醋葱的鱼汤,竟将鱼天然的鲜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没有一丝的鱼腥!(乙)
⑥父亲还不忘在一旁说道:“这可不是一般的鱼汤,而是一罐月光汤,只不过是里面游 进了几条白白净净的鱼。”记忆中,这是父亲说过的最富诗意的话,让我终身难忘。(丙)
⑦为了家人,父亲不得不埋身田间地头。每遇旱季,我们都要用好几台水车,将 山下的泉水往高处的梯田里翻送。白天轮不到我们翻,只有等晚上,月光下,父亲、我和妹妹,一人负责拉动一台水车,一阶一阶地朝上翻送水。
⑧父亲的水车放得最陡,梯度也最大,拉起来格外费劲,他把平缓的梯度留给了我和妹妹。即便如此,他也总是快速地拉几十下自己的水车,随后便过来帮我和妹妹。一车车白花花的月光泉便是这样,从低处翻淌进我们的梯田里。常常一忙就是一整夜。累了,父亲便以 堤埂为床,躺在月光里,小睡一会儿。有时,我会抱怨,觉得这活太累,收益小,可父亲却 说,百滴水就能救活一棵稻,只要水到了,就不会颗粒无收。(丁)⑨中考那年,我考得不好,没能被县城里最好的高中录取。一天晚上,父亲和我纳凉说 闲话,他说:“你别看现在天这么黑,等月亮一出来,这里便会亮堂起来,你要相信明天一定会好起来的!”父亲的话点拨了我,让我重拾信心,后来,我考上一所重点大学。
⑩多年后,父亲才告诉我一个我大的秘密:他曾是地方政府宣传部门的一名公职人员,写得一手好文章,前途无量。可在我2岁时,他因违背了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多生下一个孩子,就是我的妹妹,被解除了公职,回乡种田。
⑪可我从未见过他因丢了公职和乡下的清苦而抱怨,他一直都说,乡下很好呀,晚上还有很白净的月光,有什么可抱怨呢?你在城里,要是累了,烦了,就四来看看乡下的月亮吧!
⑫一罐月光汤,一车月光泉, 我终于读懂了父亲,因为心中始终有月光。才使得他在岁月的千沟万壑中岿然不动,且从不发一声怨言。在父亲看来,人生若苦,根源则是心里苦,不管遇到何种困难和不顺,只要心田能常被月光滋养,不干涸,不开裂,人生便有希望和奔头!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年第3期,有改动)
【1】阅读文章第④——⑧段,概括父亲在月光下做了哪些事情。
【2】品味语言,完成下列问题。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
月光如水,湖平如镜,豌豆般大小的浮漂漂在水面上粒粒可见。
(2)分析第⑨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你别看现在天这么黑,等月亮一出来了,这里便会亮堂起来,你要相信明天一定会好起来的!
【3】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那一刻,眼前黑黝、整日忙碌的农民父亲,俨然像个白面书生,中年文艺男!只是他把精力全给了日复一日的田间劳作。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第⑫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5、半命题作文
阅读是心灵的旅行,总有许多美好在不经意间涵养自我。读书是在别人的世界里,寻找自我;读景在广袤的天地间,认识自我;读人,是在他人的经历中,审视自我……用有限的生命阅读无限的精彩,我们在路上。
请以“一路阅读,一路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有真情实感,恰当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不得抄袭、套作。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
(3)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