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唐朝诗人武元衡的《春分与诸公同宴呈三十四郎中》这首诗中含有一个“节气”,以下不属于这个“节气”特点的选项是( )
A.这个节气之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岸柳青青,莺飞草长。
B.有《春秋繁录》曾云:此节气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C.这个节气后天气回暖,春雷始鸣,冬眠中的蛇虫鼠蚁等都开始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D.在这一天,各地民间流行“竖蛋游戏”,这个中国习俗也早已传到国外,成为世界游戏。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茫茫楼式的区域之争中,总是不乏各大开发商的龙潭虎穴,而每一家地产品牌亦是各有千秋,如何在商铺投资潮中获得先机,投资眼光尤其重要。
②他被尊为“大师”之后,声名远播,远隔重洋的求教者,以及内地移樽就教之人纷纷而来,几乎要踏破门槛。
③20世纪80年代,曾有日本学者称“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此虽是三人成虎,当时却极大地激发了中国学者振兴中国学术的雄心壮志。
④当前的网络直播市场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鱼目混珠。一方面,直播平台中教唆犯罪等违法违规内容并不少见。另一方面,直播过程中的侵权问题也屡屡出现。
⑤开展日,西安曲江会展中心旅游文化馆内,项背相望,人山人海。这全归功于此次展区设计的别出心裁。
A. ①⑤ B. ②⑤ C. ②③ D. ①③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不可否认,在辅助教师进行判卷、批改作业等机械、重复性劳动时,人工智能技术有着极大的优势。但颜回说孔子的教育“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就是说孔子的育人方法非常灵动,并没有一定之规。这是因为孔子的教育目的意在能够有志向、有智慧、有德性和有勇气变革当时社会的人。
A.这是因为孔子的教育目的意在培养有志向、有智慧、有德性和能够有勇气变革当时社会的人。
B.这是因为孔子的教育目的是能够有志向、有智慧、有德性和有勇气变革当时社会的人。
C.这是因为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志向、有智慧、有德性和能够有勇气变革当时社会的人。
D.这是因为孔子的教育目的意在培养能够有志向、有智慧、有德性和有勇气变革当时社会的人。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罹此果报 罹:忧患,苦难
B.不羁晷刻 晷:日影
C.苏子辩矣 辩:能说会道
D.请归取其孥 孥:妻子儿女的统称
5、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旦“人民”“祖国”当起政治权力的令箭而不再作为理性和文化语汇来使用,独裁和斗争的霍乱即________,“人民”“祖国”这些硕大的词即沦为________的刀俎和砧板。大革命时期的法兰西,现代的德意志、俄罗斯及中国,都________过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唯人民论”“唯国家论”“唯领袖论”。
A.接踵而至 嗜血 流行 B.纷至沓来 嗜血 流行
C.接踵而至 喋血 推行 D.纷至沓来 喋血 推行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半壶水
孔立文
夕阳染红了整个大漠。
一只狼,一只披着细碎残阳的瘦狼,跌跌撞撞地闯入了陆归林眼前这雄奇魂丽的画卷。
他轻轻地解下了外腰带,这个两端有铁环、铁扣的军用腰带,可攻可防。
狼伫立在远方,略仰着头,对着他示威。这绝对是一只历经苦难和沧桑的老狼,它啼血的嗥叫声中包含着悲伤、绝望和忧郁。
“我要杀了它。”陆归林坚定地对自己说。
他抡起军用腰带,冲向那狼。狼奔逃而去,速度极快。
可是,没过多久,他发现,它又出现在他的身后。
这狼和他打起了游击战。几个回合下来,陆归林已是精疲力竭^
他走,它就走;他停,它也停。而且距离总是三四十米。
夜色来临,他找了个斜坡,对着那只狼,枕着交织的双手,仰面半躺着。狼也停下 来,蜷在地上。
漠野苍茫,四周静寂。中午的那场沙尘暴使陆归林脱离了勘探队的战友,在寻找队伍中误入了这茫茫沙漠。漫天的风沙和徒劳的奔跑,他的迷彩服硬得成了一块铁板。他太累了,累得全身像散了架,两腿如灌了铅。不知不觉中,他竟然在清冷的沙漠风中睡着了。一觉醒来,他吓了一跳,因为他看见了前方狼的眼睛。狼的眼晴正一闪一闪的,这让他睡意全无。
新的一天来临,陆归林又开始了沙漠上的舞蹈。指北针留在了军车的驾驶室里,陆归林只能靠太阳判定方位,他的目标就是向西,向西,再向西。
沙海滚动着热浪。狼,也已经被饥饿和干渴折磨得摇摇晃晃。
陆归林轻轻地晃动了一下水壶,他要再听一下水的声音,水的声音就是生命的声音。昨天发现自己迷路时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水壶里的水,那时壶里的水只剩下现在这半壶。他知道在沙漠里迷路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一直没敢动那水,实在渴得难受,他就轻轻晃动一下水壶,水晃动的声音总能让他充满希望。
当太阳如蛇一样缠着他的时候,陆归林下了喝水的决心。他拧开水壶的盖子,手有些抖,干裂的嘴唇也抖动起来。当他把壶口放到唇边时,他看到了那狼。
他一下子就有了主意。
一个半埋在沙丘里残缺的动物骨架出现在他的视野。他把这个白花花的东西拽出来,扯下一块扇形的骨头,铺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水倒在这个骨头的凹处。可是水落在上面连湿都没湿一下,就不见了。倒,再倒……骨头上终于出现了一汪清水,那一汪清水就像镶在少女项间的一枚珍珠,光彩夺目,绚烂动人。
狼果然向他走了过来,当狼毫无防备贪婪地舔食那汪清水的时候,陆归林高高举起军用腰带,却迟迟下不了手。
他原本是想利用这个机会干掉这狼的。但是,他放弃了,他不知道自己这是为什么。
他喝掉了壶里所剩无几的水。
水的力量就是这么神奇沙漠中划过一声尖锐有力的嚎叫,狼高昂着头,像获得了新生一般。
狼对着他持续地嚎叫,然后竟独自蹒跚而去。它走走停停,不断地转头,并发出模糊不清的叫声。
陆归林读懂了狼的语言。
他跟在了狼的后面,机械地跟着。它走,他就走;它停,他也停。而且距离的把握,也是三十米左右的样子。
傍晚将至,当他跟着那狼费尽全力爬上一个硕大的沙坡时,奇迹出现了——映入眼帘的是迷人眼的绿色,久违了的绿色!在绿色与绿色之间,是银光闪闪的水面。一条河横亘于草地之间,河的那一端,是林带,是庄稼地,是村庄……
绿洲,这就是孕育生命的绿洲。
陆归林踉踉跄跄地奔到河边,疯了一般,他捧起那清凉甘冽的水,大口大口地喝起 来......
忽然,陆归林的耳畔传来一片呐喊声,猛地一抬眼,他看见一群人正在追赶那只狼。 再看那只狼,速度如闪电一般,从河畔奔向了他们刚刚走出的茫茫大漠。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1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半壶水”为题,能很好地吸引读者的阅读注意力,同时,这半壶水又串联起主要情节,成为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
B.小说的心理描写言简意深,“他不知道自己这是为什么”,既是对他放弃除狼计划的解释,也暗示了他想通过老狼带自己走出沙漠。
C.小说以补充叙述的方式,交代了陆归林独肖陷身沙漠并与老狼对峙的原因,既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惑,也使得情节更显严谨、完整。
D.茫茫大漠是陆归林与老狼的相遇地,他们以此为背景演绎了一波三折的人狼之战,小说于惊心动魄的叙述中,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
【2】小说中的陆归林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最后一段能否删去?请结合作品阐述理由。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吾恐季孙之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橡,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__________________。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茕茕独立,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用设问句以景结情,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____,____”两句明确表明了当时社会中人们违背道德准绳,把苟合取悦他人奉为法度。
(3)《荀子·劝学》中,用“____”明确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用“____”指出了蟹心浮气躁的结果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坚定地表明自己的信念的同时,也明确表明先贤崇尚美德是自己有此决心的原因。
(2)引用神话传说能够丰富诗词的意蕴。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赞扬开路者的神力和勇力。
(3)辛弃疾在《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借用刘备与良马的典故,追忆自己的戎马生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__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
(3)__________________,生长明妃尚有村。
(4)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5)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
(7)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__。
(8)如何四纪为天子,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10)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形容景物,妙绝千古,“_________,________”在交代时令、描写景物中,蕴含一种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门北固亭怀古》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______”一句写出了宋武帝刘裕在战场上的声威气势,“________”一句写出了宋文帝刘义隆战败的狼狈之态。
(3)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愿意坚守清臼,效仿先贤的两句是“______, 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石(节选)
韩愈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咏物诗,借对“山石”的歌咏来表达自己对此景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B.本诗有时间的流转,从深夜静卧到天明独行再到日出雾散,时间节点较明确。
C.本诗有行踪的变换,从屋内观月到深山穷霏再到山涧踏石,游踪记录很详细。
D.作为一首五言古体诗,本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比较自由。
【2】本诗视听结合,有声有色,作者沉浸其中。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穆,字孟雍,开封府阳武人。幼能属文,有至行。行路得遗物,必访主归之。从王昭素受《易》及《庄》《老》书,尽究其义。昭素谓曰:“子所得皆精理,往往出吾意表。”且语人曰:“李生异日必为廊庙器。”周显德初,以进士为郢、汝二州从事,迁右拾遗。宋初,以殿中侍御史选为洋州通判。既至,剖决滞讼,无留狱焉。移陕州通判,有司调郡租输河南,穆以本州军食阙,不即应命,坐免。又坐举官,削前资。时弟肃为博州从事,穆将母就肃居,虽贫甚,兄弟相与讲学,意泊如也。开宝五年,以太子中允召。穆与卢多逊为同门生,太祖尝谓多逊:“李穆性仁善,辞学之外无所豫。”对曰:“穆操行端直,临事不以生死易节,仁而有勇者也。”上曰:“诚如是,吾当用之。”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且言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已穆曰:“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物力雄富,恐不易当其锋,宜熟思之,无自贻后悔。”使还,具言状,上以为所谕要切。江南亦谓其言诚实。太平兴国四年,从征太原还,拜中书舍人。七年,以与卢多逊款狎,又为秦王廷美草朝辞笏记,为言者所劾,责授司封员外郎。八年春,与宋白等同知贡举,及侍上御崇政殿亲试进士,上悯其颜貌癯瘁,即日复拜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判馆事。五月,召为翰林学士。六月,知开封府,剖判精敏,奸猾无所假贷,由是豪右屏迹,权贵无敢于以私,上益知其才。十一月,擢拜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月余,丁母忧,未几,起复本官。穆三上表乞终制,诏强起之,穆益哀毁尽礼。九年正月,晨起将朝,风眩暴卒,年五十七。
(节选自《宋史·李穆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且言/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已/
B.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且言/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已/
C.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且言/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已/
D.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且言/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廊庙,即殿下屋和太庙,代指朝廷。以具体代指抽象,这与“社稷”代指国家有异曲同工之妙。
B.中允,是汉代设置的太子官属,又称中盾,南朝宋齐称中舍人。唐贞观复改为中允,清末废除。
C.知,即担任。可单独作动词使用,如“知开封府”,亦可合作名词使用,如“知县”“知府”等。
D.翰林学士,与集贤院学士分司起草诏书及应承皇帝的各种文字。唐后期,往往可以升任宰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穆聪慧才俊,精通经义。他从小就能写文章,从师学习《易》及《庄》《老》这些经典,穷究其义,所得都是精微之理。
B.李穆善于断案,精敏果敢。任洋州通判时剖断积存的诉讼,没有遗留的案件;知开封府时,剖判精敏,奸猾之徒无所依靠。
C.李穆德行高尚,孝悌淡泊。小时路上拾遗必送还失主;与母、弟住一处,虽贫而乐;被夺情复官,他多次上表请求守满丧期。
D.李穆善于辞令,堪当重任。朝廷召李煜,派李穆前往下诏。李穆言辞得体,软中带硬,迫使李煜答应入朝,受到皇上称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移陕州通判,有司调郡租输河南,穆以本州军食阙,不即应命,坐免。
(2)以与卢多逊款狎,又为秦王廷美草朝辞笏记,为言者所劾,责授司封员外郎。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②有的人与自己的思想在一起时缺乏安慰,就会不断在外部世界里寻求某种娱乐。——美国心理学家玛利亚·梅森
③独处,最能检验一个人灵魂的深度。——周国平
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但人的一生,都要面对与自己相处的时光。你对如何与自己相处有着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