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诗《海燕》是“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作者高尔基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B.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济南府历城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C.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雷雨》《棠棣之花》等。
D.“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上伐魏前呈给刘禅的劝诫。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瞻仰 干燥 聚精汇神 喜出望外
B.琼浆 气概 轻歌曼舞 势不可当
C.严峻 云崖 沧海一粟 金壁辉煌
D.弥漫 击磬 心弛神往 千钩一发
3、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呢喃(ní) 宽宥(yòu) 自惭形秽(suì)
B.冠冕(guān) 忧戚(qī) 根深蒂固(tì)
C.摇曳(yiè) 劫掠(jié) 金戈铁马(gē)
D.广袤(mào) 折腰(zhé) 孜孜不倦(zī)
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
B.在语文的浩瀚天地里,我们附庸风雅,一路采撷,一路收获,让心灵走向远方。
C.疫情期间,无数莘莘学子借助教育部门开设的“空中课堂”,努力学习,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D.一说到李教授,我就想起他如雷贯耳的形象。
5、藩国名臣
[明]朱国祯
赵准,藁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年二十馀,始读书。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①,日不足,竟夜读忘寝。举顺天乡试,为学官。王令诸郡王皆受经,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矩變②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诸生侍侧凛凛。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遗一朴③,广二寸,厚半寸,书其面日:“专治五子一人,母及馀生。”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
①埒:等同,齐等。 ②變:尺度。 ③朴:通“扑”’打人的器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日记数千言 ____________
(2)赵先生耻居其下 ____________
(3)诸生侍侧凛凛 ____________
(4)且遗一朴 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日所通书必与之埒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
B. 为讲说甚详恳 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C. 以身先之 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D. 书其面曰 其真无马邪(《马说》)
【3】翻译句子。
(1)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
【4】作为学官,赵准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出三点。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释)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未,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请结合画线句中的意象,简析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北京时间2022年4月19日9时56分,中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历时半年,平安返回地球。至此,中国航天,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
(1)请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2字)
(2)“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希望。”学校组织“自强不息”演讲活动。下面是某同学演讲稿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划线的句子仿写一句,使之构成排比,倾吐出他内心的激情和人生的追求。
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而生生不息,其根源就在于世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强不息是志存高远,是杜甫“会当凌绝顶”的壮志;自强不息是百折不挠,________________;自强不息是开拓进取,是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勇气……
8、古诗文名句默写。
(1)今夜偏知春气暖, 。
(2)池上碧苔三四点, 。
(3) ,日高人渴漫思茶。
(4) ,只有香如故。
(5)白居易《买花》中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诗句,在《观刈麦》中,同样道出人民苦难的句是: , 。
(6)《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抒发词人纵目环视,楼头山水风光无限,而不见中原故土的感慨的句子: , 。
(7)《朝天子·咏喇叭》中运用拟人手法,刻画狐假虎威的宦官形象的句子是: , 。
9、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各题。
一篓半夏
樊碧贞
①“喂,小山,快跟我走!”喊声还没落地,一个人风风火火地跑进我家院子。定睛一看,是邻居家的小毛。他的头上顶着一片枯叶,裤腿也湿漉漉的。
②“你这个样子,干什么去了?”我疑惑地问。
③“没干什么,你快跟我走。”小毛过来就拉我。
④要是平时,我一定二话不说就跟小毛跑出去了。我俩从小一块儿长大,上山摘野果,下河捉泥鳅、野地逮蛐蛐,好得像穿一条裤子。可今天不行。爹娘一早就去赶场了,再三叮嘱我守好屋,还问我想要什么,说给带回来。
⑤“守什么屋啊!你看看,这屋里有哪样值钱?”
⑥小毛说得对。我家也就三间泥墙草房,除了一张睡觉的床,家当就是一张桌子、一个柜子,还有墙角那搁着的两个大坛子,里面也是空荡荡的,只等爹娘挣下的工分换回来粮食“饱肚子”。
⑦我爹是老师,家里的劳动力就只有娘了。她一年到头都忙着挣工分,整个人晒得黢黑,年底还得补工分,日子过得拮据。而小毛的爹在供销社工作,娘是大队干部,条件比我家里好。不过,我们两家却走得很近,关系要好。我家里做点好吃的,自然会送过去一份;小毛爹从供销社带回来啥好东西,一定也少不了我们家。
⑧“还杵在那里做什么,我回家找把锁过来。”小毛说完,也没问我同意不同意,转身就跑了。小毛很快就回来了,手里捏了把新锁,锃亮锃亮的。我把锁挂在门扣上,旧铁丝拧成的门扣似乎也变得威武神气起来。
⑨锁了门,我转头问小毛:“我们去哪儿?”“跟着我。”小毛一边走,一边说他发现的秘密,“我刚去坡上看过,苞谷地里有好多的麻芋子。”
⑩怪不得,先前看到小毛的头上有一片枯叶,裤腿还是湿的。
⑪“麻芋子到处都是,有什么稀奇的?况且那东西有毒,吃不得。”我有些后悔跟小毛出来。“我知道有毒,早就听你爹……哦不,早就听李老师说过。你不要管那么多,反正挖到有用。瞧,工具我都准备好了。”小毛递过一把小铁锹和一个小竹篓。
⑫我拎着小竹篓,跟随小毛钻进了玉米地。那些玉米盖过了我们头顶,每株腰间还揣着大玉米棒子,叶隙间有调皮的阳光跳跃。我们弯腰在地里找寻三片叶,无比耐心。挖麻芋子不是很费力气,关键要靠眼力,要从杂草中区分,去发现它们。
⑬“快看!前边有一窝。难得见到这么好的!”我大声炫耀着。“真的,竟然还有一株在开花。”小毛凑近一看,有些惊喜。我趴到地上,青色花穗像是迷你版小玉米,很好看。“好看是好看,不过,李老师说过,有些块茎植物只顾着长苗,表面看着好,挖开一看,却浅薄得很。”小毛放弃挖它,又继续朝前走。我们挖呀挖,指拇大小的麻芋子竟然装满了竹篓。
⑭“小山,真没想到,咱们今天能挖这么多。再努把力,你的愿望就能实现了。”小毛兴高采烈地说。
⑮“什么愿望?”我反问他。
⑯“先不说。快走,李老师他们该回来了。”小毛催促着我。
⑰“有这么快吗?来回二十来里路呢!”我们一路小跑回去。果然,门口挂着个半瘪的布口袋,是娘早上拎走的那个。
⑱“没准儿他们找你去了。竹篓给你,我先回去了。”小毛把竹篓往地上一放,撒开脚丫子跑了。我想,他是有些怕我爹的。
⑲“等一下,把锁拿回去。”事实上,我的话根本撵不上那家伙后腿。
⑳我对着竹篓发呆的时候,爹抱着一个大南瓜,娘拿着一把豇豆走进院门。娘进来就开始埋怨我不好好在家守屋,爹却看着我问:“怎么想到去挖半夏的?”
㉑我第一次听到“半夏”一词。怎么也没想到,黑乎乎的麻芋子,竟然有这样洋气的名字。我佩服爹的见多识广,暗自下定决心好好学习。
㉒“是小毛提议的。”
㉓爹点点头,“那小子不知道从哪里得到消息,特意过来帮你。”
㉔“帮我?”
㉕“是的。今天赶场去见过你毛叔,他前两天去县上开会,说是今后供销社除了收农副产品、棉麻纺织物这些东西,还要代收半夏、香附子、梭草等,包括篾笆折。”
㉖“毛叔去县上开会了?那他肯定见过不少好东西!”
㉗“当然。他还给你带回一样好东西!”娘在一旁答话。
㉘“真的?”我有些急迫地问。我刚才看过娘拎回的布袋,除了煤油瓶、盐巴罐、一连肥皂和一截布,没见到别的东西。我忍不住又嘀咕了一句:“你们难得去赶场,就没多买点!”
㉙父亲见我嘟嘴,连忙解释:“还不是你娘嫌贵,最后就只买了这些。”
㉚“家里有几碗米,我还不清楚。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啥事都得计划着来。”
㉛“你娘说得对。过日子要计划着来。”父亲笑着说。
㉜“你们不是说有好东西给我吗?在哪儿?”我怕他们把话扯远,赶紧插话。
㉝“在这里。”父亲说着,从布口袋里取出那截布,小心展开,里面包着一本厚书。墨绿色的塑料封皮,“新华字典”四个凸起的大字赫然入目。
㉞“我有《新华字典》了,得告诉小毛去。”我接过字典,撒腿就跑。
㉟“去吧,去吧。这一篓半夏,就是你毛叔一家的心意。”我跑远了,可父亲的话却清清楚楚地传过来。
——刊发于《小小说月刊》2023.11
【1】请按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重新梳理并在横线上补全故事情节。
小毛知道我有心愿,想帮我实现→(2)________→(3)________→从父亲口中,我得知小毛特意帮我挖半夏的原因。
【2】结合语境,按要求回答问题。
(1)我把锁挂在门扣上,旧铁丝拧成的门扣似乎也变得威武神气起来。(理解加点词含义)
(2)那些玉米盖过了我们头顶,每株腰间还揣着大玉米棒子,叶隙间有调皮的阳光跳跃。(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3】说说“小毛”的形象特点,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4】仔细阅读第②和⑩段、第⑮和㉞段、第⑳㉒㉕段,分析小说的写作方法及作用。
【5】半夏以草药人,小毛挖草助人,合作社收草供人,小说以草化人,请分析标题妙用。
10、阅读《菊王》,完成下面小题。
菊王
曹洪蔚
汴梁城的市花是菊花,所以汴梁城又称菊城。
每到深秋时节,由菊匠们精心培植的数百万盆菊花争相开放。汴梁城一街两市摆放的全是各色菊花,真真的是“满城尽带黄金甲”,把这座千年古城装扮得既庄严肃穆,又生机勃勃。
满庭芳就是这样一个菊匠,每年要栽培数万盆菊花供市民观赏,好的则被选去参加市里的菊展。满庭芳原来在日化厂上班,在厂后勤搞花卉培植,美化厂区,给会议室和领导的办公室培育摆放的花卉。他工作清闲,工资不低,好多人羡慕。后来,日化厂转产改制,第一批公布的下岗人员名单里就有满庭芳。干了一辈子花卉工,下岗后干啥呢,要技术没技术,做生意没本钱,只有干老本行。满庭芳到南郊租了五十亩地,带着老婆孩子住进去,办了个“汴梁菊花园艺场”。正赶上汴梁城每年办菊会,满庭芳栽培的菊花不愁销路,他培育的一株开了四千多头的大立菊还上了世界吉尼斯纪录呢。
这一日,天很高很蓝,风很清很爽。满庭芳正在自己的园艺场侍弄菊花,走来一位老者。这人头发花白,面目清癯,有些仙风道骨的样子。来人推开篱笆柴门,径直走到满庭芳跟前,一把攥住满庭芳沾满泥土的手,说:“我猜你就是满师傅吧,汴梁菊王?”满庭芳说:“菊王不敢当,我是满庭芳。”话在无意间说得挺押韵,把老者逗笑了。
两人找凳子坐下,聊开了。老者说:“我叫田耕夫,画画的,特别喜欢画菊。听说您培植的菊花品种全,造型多,一直想拜访您,今天算是了了心愿。”
满庭芳看见老者的手,细细的,白白的,一看就是耍笔杆子的,却偏偏起名叫“田耕夫”。再看自己,起名“满庭芳”,多高贵,多豪华,多文雅的一个名儿,却是个栽花种草的。这真是造化弄人。
聊了一阵子菊花,画家田耕夫被一盆盆景菊吸引住了,那眼神儿如铁块遇到了磁石。这是菊匠满庭芳今年的得意之作,主干游走如龙,花开五颜六色,状如孔雀开屏,真乃菊中精品。
田耕夫说:“庭芳老弟,画菊多年使我爱菊如命,这盆菊花我有意收藏观赏,您开个价吧。”满庭芳憨然一笑,说:“老话说,名花有主。这花如被懂花识花的人所有,也算一件幸事。初次见面,不谈价钱,送给您了。”
田耕夫见满师傅说得诚恳,不再提钱,打手提包里掏出一幅叠好的画,说:“有来无往非礼也,我回赠您一幅画。”展开,是一幅闹菊图,左旁题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满庭芳没有拒绝,收了画,帮田耕夫装好菊花,送他离开园艺场。离开时,俩人还在菊架前照了相。
隔几日,工友老包来找满庭芳,他是只卖菊花不种菊花。老包问满庭芳:“你那盆孔雀菊呢?我找了半天没见到。”满庭芳说:“那盆菊我送人了,一个画家,画菊的。”
老包一听,急了,说:“你脑袋让驴踢了,还是进水了?今年市里要办斗菊大赛,一等奖奖金三万,获奖后再拍卖,还能卖到两万。你这可好,钱打水漂了。”老包还说:“这人肯定是骗子,拿张破画换了盆精品菊花,你上当了!”
老包走后,满庭芳有些后悔,那人用一张纸换了他的心血之作,是不是提前知道了办大赛的消息?
那晚,满庭芳失眠了。
马上又要办菊展了。这天,公园管理局的马处长来视察菊花长势,问起那盆孔雀菊,满庭芳说:“别提了,让一个画家用一幅破画给换走了。”马处长惊得睁大了眼:“换走了?谁给换走的?”满庭芳说:“那人叫田耕夫。”“田耕夫?是田耕夫?”马处长的眼睁得更大了。马处长又问:“那画画的是啥?”满庭芳说:“好像是闹菊图。”马处长听了,又惊又喜,嘟囔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看着满庭芳与画家的合影,马处长告诉满庭芳,这田耕夫是汴梁城的大画家,专画梅兰竹菊,但鲜有出手,搞到全套四幅梅兰竹菊图,市值在五十万以上。马处长用心多年,眼下才搞到三幅,就差一幅菊图。马处长最后对满庭芳说:“快把那幅图拿来,价钱好商量。”
满庭芳打开柜子找了半天,也没找到,问老伴儿,老伴儿想了想,说:“那张画菊花的纸呀?我给孙子擦屁股用了。”
马处长听了,心疼得直摆手,郁闷而去。
这一晚,满庭芳又失眠了。
(有删改)
【1】小说中多次提到“闹菊图”这幅画,请你说说文章是怎样围绕“闹菊图”展开情节的。
【2】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画波浪线处满庭芳两次“失眠”的理解。
【3】小说中人物的命名是很巧妙的,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地方。请你从这篇小说中选取一个人名,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命名的妙处。
11、当古籍修复遇上人工智能
①很长一段时间里,古籍保护主要采用原生性保护方式,即把古籍当作“文物”保护起来。后来出现再生性保护方式,对古籍进行影印再造和影像保存,让古籍以纸本或缩微胶片的形式存在。现有的数字化古籍很多是由缩微胶片转换而成,分辨率较低且影像多为黑白色。
②即便将所有古籍用数字化手段影印出版,古籍也是“死”的,这不利于对古籍内容检索,想查阅某个内容,得逐篇逐页阅读原文,很难快速找到想要的知识。要提升传统古籍的利用率,必须将古籍内容转化为数字文本。过去,这种转化主要依靠专家人工录入,时间成本极高。
③近年来,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不少高校、科研机构在古籍数字化上开展了不少开拓性的工作,在OCR(光学字符识别)、AI句读、实体识别等方面积累了比较成熟的技术和经验。以OCR应用为例,用电子设备对纸本古籍一扫,古籍上的内容就会转录到计算机中,并生成相应的数字文档,效率比人工录入提升了不止千万倍。
④技术的进步为古籍修复整理智能化带来两个面向:一是古籍文本转化智能化,二是古籍利用智慧化。把纸质古籍上的内容转化成数字文本,只是古籍修复整理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将海量晦涩难懂的古籍内容进行整理归类,形成可交互、可触摸、可视化的数字人文作品,以方便人们查阅使用。否则,录入计算机的古籍依然会继续“沉睡”。
⑤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目前我国已建立多个古籍整理自动化和可视化平台。比如,“《宋元学案》知识图谱可视化系统”,对240万字的《宋元学案》进行了文本处理和分析,将2000多位宋元理学学者、近100个学术流派所涉及的人物、时间、地点、著作等提取出来构造成知识图谱。然而,不少平台的智能化水平仍然较低,比如输入关键词,搜索出的内容各自孤立、凌乱无序。因此更智慧的古籍整理利用平台,应该从1.0版向2.0版演进,检索出的内容应彼此关联,且由人工智能进行有机分类。
⑥此外,人工智能并非“绝顶聪明”。古籍图像增强、修复,复杂版式古籍文档图像版面分析等问题都有待解决。而在对古籍内容的分析整理中,目前最大的技术难点是人工智能对古籍中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识别后,如何进一步实现关系提取,从而为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图谱的自动生成准备技术条件。因此,在古籍整理中,人文社科学者还是要积极介入,并加强与技术人员的合作,那样才能更好地利用机器而不是被机器牵着鼻子走,从而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4月11日 09版,有删改)
【1】请分析第③段中划线句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2】小夏同学读了本文后认为,古籍修复工作中,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专家人工,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12、寒假期间,你申请做浙大历史与考古博物馆的志愿者,请为下面这件文物准备一段解说词,要求:条理清晰,要点突出,简洁明了,120字以内。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占地50亩,建筑面积2. 5万平方米。全馆分为两个功能区,即博物馆区与学术区。博物馆区展览面积共3500平方米,共有四个主题展区。颜真卿《西亭记》残碑陈列于一号展厅,没有玻璃罩,可以近距离细看,全碑原高270多厘米。据清代编的《颜鲁公文集》记载,这个碑当时已经遗失了,残碑大概有300多个字,目前残存266字,四面环刻楷书,碑阴上部浅刻有篆字“柳文畅西亭记”,下部刻文字口清晰,点画饱满而有锋棱。不过,碑阳腐蚀严重,字口略浅。
西亭在湖州苕溪边,立碑时间大约为公元777年4月,当时颜真卿任湖州太守,时年69岁,这是目前所见颜真卿任湖州太守期间唯一的书法作品,属于其书风完全成熟阶段的作品,碑上还有两处出现了颜真卿的名字。颜真卿的字非常厚重、宽博,有庙堂之气,我们称楷书四大家——颜欧柳赵,颜体是排在第一位的。目前,颜真卿碑刻原石的存世数量不多,据统计中国仅十余块,十分珍贵。该碑是颜真卿的大楷,比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