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眉山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面文段中的话,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①病毒或各种细菌等生物无处不在,我们需要习惯与之共存的生活。②在长期的演化中,人类已经和那些从远古祖先开始一路陪伴的病毒组成完美默契了。③我们与从家畜那里来的病毒磨合得虽然还不完美,但多少有点默契,所以不容易引发严重疫情。④唯独来自野生动物的病毒跟人类丝毫没有一丁点磨合,因此引起大瘟疫的疾病几乎全部都来自野生动物。⑤所以希望大家平时不要食用野生动物,更要远离野生动物。

    A.②

    B.③

    C.④

    D.⑤

  • 2、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其主要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B.中华诗文浩如烟海,逐渐形成了一些表意相对固定的词语,如“汗青”指史册,“青鸟”指信使,“瀚海”指大海,“蛾眉”指女子。

    C.我国历史上曾用干支纪年与皇帝年号纪年。“崇祯五年”为皇帝年号纪年:“丙辰中秋”中的“丙辰”为干支纪年,“丙”属天干,“辰”属地支。

    D.苏轼,字子由,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

  • 3、下列各项的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团员   雾霾   圈子 迸溅

    解说:这四个词语的词性相同。

    B. 三阳开泰   两会召开   源远流长   身无长物

    解说:这四个短语的结构相同。

    C. 鸡鸭鱼肉也有吃腻的时候,与其说抢红包抢走了春晚的风头,不如说老百姓的娱乐生活更加丰富了。

    解说:这是一个选择关系的复句。

    D. 在挑战“最大份炒饭”吉尼斯世界纪录后,烹制好的扬州炒饭“去向”问题引发关注。

    解说: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最大份炒饭”引发关注。

  • 4、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桥设计、施工、运营的全过程坚持始终最小程度破坏、最大限度保护的建设目标。

    B.高铁开进机场,铁路与港口无缝对接,充分发挥了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交通枢纽的作用。

    C.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D.加拿大政府拘押华为公司首席财务官孟晚舟的行为,引发全球各界的高度关注。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 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乙】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①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②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乎?’王曰:‘然。’‘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③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战国策·赵策三》,有删改)

    注:①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 ②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 ③孟贲(bēn):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长跪而_________祲降于天 _________

    ③亲尝教以_________ ④许由无天下之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皆布衣之士也 臣南方草鄙之人也

    B. 以头抢地耳 臣亦尝纹以兵说魏昭王

    C. 休祲降于天 时宿于野

    D. 若士必怒 王若无兵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分别概括唐雎和郑同的性格特点。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古诗词鉴赏

    浣溪沙

    北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偶成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这两首诗都是感慨光阴,前者说“谁道人生无再少”,后者说“少年易老学难成”,苏轼的目的是______;朱熹的目的是______

    (2)“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这两句诗的表达好在哪里?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的图文内容,按要求做题。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减肥成为时尚潮流。瘦身教程、减肥药、美丽餐等深受减肥人士欢迎,有人成功瘦身,也有人走进误区。某健康杂志刊登了一幅漫画,请仔细观察画面内容,分别模拟画上两个人物的口吻,展开对话。

    胖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瘦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文言诗文默写。   

    (1)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树绕村庄,____________________。(秦观《行香子》)

    (3)___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4)___________________,枳花明驿墙。 (温庭筠《商山早行》)

    (5)《水调歌头》中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文学类文本阅读

    收字纸的老人

    汪曾祺

    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抛掷的。

    亵渎了字纸,会遭到天谴。因此,家家都有一个字纸篓。这是一个小口、宽肩的扁篓子,竹篾为胎,外糊白纸,正面竖贴着一条二寸来宽的红纸,写着四个正楷的黑字:“敬惜字纸”。字纸篓都挂在一个尊贵的地方,一般都在堂屋里家神菩萨的神案的一侧。隔十天半月,字纸篓快满了,就由收字纸的收去。

    这个收字纸的姓白,大人小孩都叫他老白。他上岁数了,身体却很好。满腮的白胡子茬,衬得他的脸色异常红润。眼不花,耳不聋。走起路来,腿脚还很轻快。他背着一个大竹筐,推门走进相熟的人家,到堂屋里把字纸倒在竹筐里,转身就走,并不惊动主人。有时遇见主人正在堂屋里,也说说话,问问老太爷的病好些了没有,小少爷快该上学了吧……

    他把这些字纸背到文昌阁去,烧掉。

    文昌阁的地点很偏僻,在东郊,一条小河的旁边,一座比较大的灰黑色的四合院。叫做阁,其实并没有什么阁。正面三间朝北的平房,砖墙瓦顶,北墙上挂了一幅大立轴,上书“文昌帝君之神位”,纸色已经发黑。香案上有一副锡制的香炉烛台。除此之外,一无所有,显得空荡荡的。这文昌帝君不知算是什么神,只知道他原先也是人,读书人,曾经连续做过十七世士大夫,不知道怎么又变成了“帝君”。他是司文运的。更具体地说,是掌握读书人的功名的。谁该有什么功名,都由他决定。因此,读书人对他很崇敬。过去,每逢初一、十五,总有一些秀才或候补秀才到阁里来磕头。要是得了较高的功名,中了举,中了进士,就更得到文昌阁来拈香上供,感谢帝君恩德。科举时期,文昌阁在一县的士人心目中是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的,后来,就冷落下来了。

    正房两侧,各有两间厢房。西厢房是老白住的。他是看文昌阁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庙祝。东厢房存着一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书版。当中是一个颇大的院子,种着两棵柿子树。夏天一地浓阴,秋天满株黄柿。柿树之前,有一座一人多高的砖砌的方亭子,亭子的四壁各有一个脸盆大的圆洞。这便是烧化字纸的化纸炉。化纸炉设在文昌阁,顺理成章。老白收了字纸,便投在化纸炉里,点火焚烧。化纸炉四面通风,不大一会,就烧尽了。

    老白孤身一人,日子好过。早先有人拈香上供,他可以得到赏钱。有时有人家拿几刀纸让老白代印《阴骘文》(印了送人,是一种积德的善举),也会送老白一点工钱。老白印了多次《阴骘文》,几乎能背下来了(他是识字的),开头是:“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后来,也没有人来印《阴骘文》了,这副版子就闲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不过老白还是饿不着的。他挨家收字纸,逢年过节,大家小户都会送他一点钱。端午节,有人家送他几个粽子;八月节,几个月饼;年下,给他二升米,一方咸肉。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

    他有时也会想想县里的几个举人、进士到阁里来上供谢神的盛况。往事历历,如在目前。有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李三老爷点了翰林,要到文昌阁拈香。旗锣伞扇,摆了二里长。他听见有人叫他:“老白!老白!李三老爷来进香了,轿子已经到了螺蛳坝,你还不起来把正门开了!”老白一骨碌坐起来,愣怔了半天,才想起来三老爷已经死了好几年了。

    这李三老爷虽说点了翰林,人缘很不好,一县人背后都叫他李三麻子。

    老白收了字纸,有时要抹平了看看(他怕万一有人家把房地契当字纸扔了,这种事曾经发生过)。近几年他收了一些字纸,却一个字都不认得。字横行如蚯蚓,还有些三角、圆圈、四方块。那是中学生的英文和几何的习题。他摇摇头,把这些练习本和别的字纸一同填进化纸炉烧了。孔夫子和欧几米德、纳斯菲尔于是同归于尽。

    老白活到九十七岁,无疾而终。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 作者所写的社会中,家家都有个很讲究的字纸篓,有字的纸从不随便抛弃,而是放在字纸篓等老白收到文昌阁化掉,这表明人们对字纸、对文化的尊重。

    B. 作者写过去很多读书人尤其是得了功名的读书人为了祈求文运,到文昌阁磕头拈香,这反映了人们对文化的崇拜,也从侧面反映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

    C. 文中写李三老爷看似闲笔其实不闲,能侧面表现出老白的清闲自在的生活状态,有大量时间琢磨梦的内容,同时也展现了当地一些文化风俗。

    D. 作者写近几年老白收到不认识的字纸,字横行如蚯蚓,还有些三角、圆圈、四方块,等等。这主要表现了时代在变化,老白不太明白。

    2汪曾祺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文学创作:“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下列对文本所体现的“和谐”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 老白到相熟人家收字纸时不用惊动主人就直接进门,体现人与人相互信任的和谐。

    B. 写文昌阁建筑陈旧简陋,与文章表现当地人们安贫乐道的传统生活也是相和谐的。

    C. 李三老爷的死,老白的无疾而终,本质是相同的,各从一个侧面构成了生活的和谐。

    D. 汪曾祺本文的文风和文中所要表达的人物特点也是相和谐的

    3结合全文分析老白这个人物的形象。

    4文章除了重点突出老白外,还对这个地方的社会生活情况做了摹写。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笔下的这个社会具有怎样的特点。

    5有人说,文中画线两句很能体现汪曾祺一贯的文风。你觉得这一贯的文风有怎样的特点?试结合这两句话分析。

  • 10、记叙文阅读

    背着娘上楼

    ①在市医院住了十天十夜,娘终于出院了。

    ②我结完账,一路小跑着回到病房。娘斜躺在床上,见我回来,努力支起虚弱的身子。

    ③我搀着娘,穿过医院长长的走廊,从来苏水味,还有说不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药味脱身出来,步入院内的天井。午后的秋阳,暖暖地照在身上。甬道上斑驳的碎影,是一幅画铺展在阳光里。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心中骤然响起温弗尔特赞美生活的诗歌——“世界美如斯”,我庆幸,娘从蛛网中挣脱出来。 在医院门口招了一辆计程车,扶娘贴窗坐下,一路上,娘一句话不说,只是贪婪地望着窗外。 

     ④来到我住的楼下,娘执意要自己爬楼,轻微脑血栓初愈,步履蹒跚,刚攀上几级,额头已渗出大滴的汗珠。我在一旁注视着娘苍白的头发,佝偻着的腰,颤巍巍的样子,脑子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脱口而出:“娘,我背你上楼吧”,说完这句话,自己也愣了。 ⑤活到四十,还从来没背过娘,这可是人生头一遭啊。娘也愣了,略显迟疑地看着我。娘一向固执,但这次却没有坚持,只是欲言又止地点了点头。 

    ⑥我不再说话,弯腰,在娘面前蹲下,娘伸出双臂,绕过我的肩头,轻轻地伏上我的脊背,手上裸露的青筋好像蚯蚓在爬,七横八拐。小心翼翼地,托着娘,起身,迈步,上楼。原以为会很吃力,没想到,娘轻飘飘的,还没有一袋面沉。

     ⑦“曾记当年骑竹马,转身便是白头翁”。娘已74岁了,想到我的娘已是风中之烛,瓦上之霜,鼻子一酸,强忍着,没让眼泪流下来。

     ⑧过去,娘含辛茹苦哺育我们的一幕幕情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娘一共生了我们三个子女,哪个娘不是背四五年,这样算来,娘竟有15年在背孩子。尤其是我,最不让娘省心,儿时体弱多病,生下来睡反了觉,一放到炕上就哭闹不止,一趴上娘的背就安静下来,直到5岁了,娘还背着我。据爹说,那时的我在娘背上一趴就是一个下午,就像膏药一样扯都扯不下来!不管娘是生火做饭,洗洗涮涮…… 

     ⑨娘就这样背过春,背过夏,背着我们一个个长大,成家,生子。还没来得及喘气,娘又毅然地背起第三代,眼见孙女、外甥从娘的背上稳稳地站到地面,这下,该轻松了吧。但随着我们读书,结婚,买房,她不得不为此左挪右借,又扯下一身的饥荒……

    ⑩我背着娘,小心翼翼地,拾级而上。脑子里好像装了架放映机,一会儿正转,一会儿倒转。

    一步,一阶,一层……七十多斤的娘轻飘飘的,却“压”得我鼻子阵阵发酸。 

    “累不,儿子”,正值我回想的当儿,娘的发问把我从过去拉回到现实。我摇摇头,故作轻松地说:“不累。”  谁知,她略带愧,意地说:“当初要不是困难,也不会买6楼,让你们住着不方便。”当时六楼是顶层,楼价最便宜。 

    蓦地,我的心就像针尖戳了一下似的,隐隐作痛,我哽咽地安慰娘: “顶楼蛮好的,阳光充足,通风也好,还能锻炼身体……”没想到,娘接着说了一句:“累你爬了72级台阶。”

    刹那间,我错愕无语。 

    活了这么大,我就背过娘这一次。这一次,难报母爱于万一。娘为我们付出从来都是倾其所有,但娘对于我们的给予,却从未忽略一点一滴。

    1请将下列词语正确、工整地抄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田字格中

    含辛茹苦   拾级而上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情节。

    3选文③段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⑤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5文尾说“娘为我们付出从来都是倾其所有”。请从文中概括出这样的一个情节加以印证。

    6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深度文章,读后你也一定颇有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是怎样看待这份亲情的?

     

  •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熬冬(江岸)

    ①冬天,北风呼啸,人迹渐无,万物萧条。

    ②在冬季漫长的一天里,陈彩凤奶奶除了做两顿饭,吃两顿饭之外,就是把一窝鸡放出来,给它们喂食。她一共饲养了八只鸡。每天早晨,她在院子里撒一把稻谷,八只鸡瞬间将稻谷抢食一空,然后到野外觅食。天煞黑的光景,她在院子里撒一把稻谷,咕咕咕地唤鸡回来,看着鸡把稻谷吃光了,又撒一把稻谷。顶多撒三把稻谷。最后看着八只鸡走入鸡笼,她才觉得这一天日子过得圆满。

    ③大雪应该是在半夜时分开始下的,早晨起来的时候,陈彩凤奶奶打开大门,站在自家廊檐上,此时黄泥湾淹没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之中,都分不清哪是房子哪是树了。从早到晚,她开门观望了好几次,大雪都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她怕滑倒,便一天也没出门。

    ④这样的天气,即便把鸡放出来,它们也无法去野外觅食,只能龟缩在廊檐上,还会在地上屙一堆堆鸡屎。陈彩凤奶奶懒得放它们出来。快到晌午的时候,鸡群在鸡笼里乱扑腾,一只只脑袋都贴在竹编的鸡笼门上,尖嘴从门缝里露出来。显然,它们已经饿坏了。她只好把它们放出来,在廊檐上多撒了几把稻谷。

    ⑤傍晚,陈彩凤奶奶又在廊檐上撒了几把稻谷。几只鸡应该都吃饱了,鱼贯进入鸡笼。陈彩凤奶奶堵了鸡笼的门,却发现廊檐上还有一只鸡在啄食。她咕咕唤了两声,那只鸡非但没有向她走来,反而怯生生地往后退,退几步之后,又笨拙地跳下廊檐,跳到白雪皑皑的院子里。在白花花的积雪反衬下,院子里亮光光的,她看清楚了,这是一只麻褐色的鸟儿,比她的鸡小了许多。

    ⑥这个小可怜,恐怕是大雪封山,无处觅食,饿极了,才落到院子里偷食吃。陈彩凤奶奶蹑手蹑脚地进了家,轻轻关上门。她从门缝里往外看,那只鸟儿又飞到廊檐上,寻觅吃的。鸡群几乎把地上的稻谷吃光了,鸟儿好不容易才从地缝里啄食一粒两粒被鸡们遗落的稻谷。她看了一会儿,急忙从谷仓里抓了一把稻谷,轻轻拉开门,将稻谷撒在鸟儿面前。鸟儿吓得慌忙飞到了院子里。过了片刻,它又飞到廊檐上,快速地啄食起来。为了不惊动鸟儿,陈彩凤奶奶轻轻地关上了门。

    ⑦第二天晌午,大地白茫茫一片,雪停了,天气却变得分外寒冷。陈彩凤奶奶出来喂鸡,一阵寒气袭来,不禁哆嗦一下,又哆嗦一下。她扬手撒了一把稻谷,鸡们一下子朝稻谷撒落的地方扑去。她突然发现鸡群里多了一只黑褐色的鸟儿,有点像昨天的那只。再细看,这下她彻底看清楚了,这是一只斑鸠。斑鸠的毛羽稀拉拉的,有些潮湿凌乱,一幅落魄模样。它挤在鸡群中间,依然怯生生的,躲在鸡的身旁,不时啄上一口,不时四下张望两眼。

    ⑧显然,这是一只苍老的斑鸠,一只在野外无法觅得足够食物的老斑鸠。这天晌午,陈彩凤奶奶比平时多撒了好几把稻谷。鸡们都吃饱了四散走开,只有老斑鸠还在啄食。这会儿,它不再那么矜持了,啄食的速度明显加快。

    ⑨从此以后,每天早晨,每天傍晚,这只老斑鸠总会适时出现在廊檐上,和鸡群一起进食,鸡啄食完,它也啄食完毕,和鸡们一样,四散开去。陈彩凤奶奶怀疑它没有飞远,可能就躲在她家旁边的山坡上,守望着她的小院。否则,它怎么可能那么准时地不请自到呢?有一次,它不知怎么来晚了,陈彩凤奶奶隐隐约约有些失落。等它出现的时候,鸡群已经把地上的稻谷吃光了。陈彩凤奶奶赶紧又撒了一把稻谷。这一次,它没有惊慌地逃走,而是和一只喂了很久的鸡一样镇定地站立着,开始进食。

    ⑩每天除了给自己做两顿饭,给鸡喂食之外,陈彩凤奶奶又多了一件事情,就是给这只老斑鸠喂食。

    转眼,要过年了。儿子开车回村里来接她,要把她接到竹园镇和他们一起过年。陈彩凤奶奶捡了一箩筐的鸡蛋,让儿子带给孙子孙女吃,她自己却不愿意离开村子。

    儿子:“娘,平时您说在镇上住不惯,一天到晚没事干,只坐着等开饭,要留在村子里,为那几只鸡忙活,我依您了。过年您再不去镇上和我们一起,自己一个人怎么过呢?”

    陈彩凤奶奶说:“我走了,没人给它喂食,这么冷的天,它需要我。”

    “还像去年一样,我把鸡也逮走,一起运到镇上去,您就放心吧。”

    “我说的不是鸡。它像我一样,七老八十了,老了,不中用了。我一走,怕它熬不过这个冬天。我哪里也不去,我得陪着它把冬天熬过去。”陈彩凤奶奶说着,看着外边寒冽的天空,叹息了一声。

    这一声叹息,让儿子实在琢磨不透。儿子追问:“娘,您说吧,到底是啥?咱们带它一起走。这总该可以了吧?”

    “斑鸠,一只老斑鸠,你带不走它,我也撇不下它。别管我了,你走吧,你们自己好好过年吧。有它陪我过年,我觉得挺好的。”

    儿子看着娘坚定的神情,半天无语,不知该怎么劝慰娘。和一只老斑鸠一起过年,娘真是越老越糊涂了。

    儿子离开了,陈彩凤奶奶打开门,看到那只老斑鸠在廊檐踱着步,似在等她,霎时愣住了,一瞬间又笑了。

    (选自《天池》2017年第9期,有改动)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补写下面的表格内容。

    地点

    老奶奶做的事情

    老奶奶的感受

    在儿子家

    坐着等吃饭

    在村子里

    喂八只鸡

     

     

     

    2回答下列问题。

    (1)联系上下文,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此时黄泥湾淹没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之中,都分不清哪是房子哪是树了。

    (2)结合上下文,分析有一次斑鸠来晚后,“陈彩凤奶奶隐隐约约有些失落”的原因。

    3请简要分析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题目“熬冬”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分析题目的作用。

    5儿子认为“娘真是越老越糊涂了”,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按要求作文。

    请自选角度,以“生活中的英雄”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