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深对诗歌《山坡羊·潼关怀古》进行了批注,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A.山坡羊,曲牌名。
B.开头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地势,“聚”写山峦众多,“怒”写波涛汹涌。
C.“望”字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潼关险要的地势,引出下文作者的抒情、议论。
D.“伤心”指作者经过潼关,看到宫殿遗址,想到它们经历了战争,变得衰败破损,不禁悲从中来。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奥运会开赛以来,全家人天天晚上坐在电视机前对运动员的表现强聒不舍。
B.他家里的每件家具都和房子的装修风格相得益彰。
C.知识就是力量,这个道理是不言而喻的。
D.因为读书太少,他写出的文章让人读后感觉味同嚼蜡。
3、下面各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四句诗的句子语气分别是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B.《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
C.“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中国孕育儿子”。
D.随着新料迭出,西安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持续发酵。——这句话没有语病。
4、对下列文化常识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四书”指《论语》《春秋》《大学》《中庸》。
②“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③“豆蔻年华”的女子比“及笄”女子的年龄大。
④古代造字有“六书”之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⑤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望”,十五叫“朔”,月末一天叫“晦”。
⑥《范文正公集》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文集,“文正”是他的谥号。
A.①②⑤错误,③④⑥正确
B.①③⑤错误,②④⑥正确
C.②④⑤错误,①③⑥正确。
D.②③⑥错误,①④⑤正确。
5、秦王坚①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末沾王化,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以讨之,何如?”朝臣进谏者众,坚曰:“以吾击晋,校②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而朝廷内外皆言不可,诚吾所不解也!”慕容垂③言于坚曰:“弱并于强,小并于大,此理势自然,非难知也。以陛下神武应期,威加海外,虎旅百万,而蕞④尔江南,独违王命。岂可复留之以遗子孙哉!陛下断自圣心足矣,何必广询朝众!”坚大悦曰:“与吾共定天下者,独卿而已。”赐帛五百匹。
节选自《资治通鉴· 晋纪·淝水之战》) ⑤
【注】①秦王坚:苻(fú)坚,前秦的皇帝,曾统一中国北方,国力一度超过东晋数倍。②校:同“较”,比较。③慕容垂:前燕皇子,受排挤投奔苻坚。淝水之战中暗中保存实力,后建立后燕,自称燕帝。④蕞zuì尔:小的样子。⑤《资治通鉴·晋纪·淝水之战》记录的是公元383年,前秦淝水一役被东晋军队打得大败的历史故事。
【1】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诚吾所不解也(______________)
②吾欲自将以讨之(____________)
③岂可复留之以遗子孙哉(____________)
④唯东南一隅(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
例句:容垂言于坚曰
A.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死于安乐》 B. 达于汉阴《愚公移山》
C. 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 又留蚊于素帐中(《幼时记趣》)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陛 下 断 自 圣 心 足 矣
【3】翻译下列句子
(1)以吾击晋,校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导致前秦兵败淝水的原因?(用自己的话概括)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甲】
浣溪沙
王安石[宋代]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乙】
浣溪沙
苏轼[宋代]
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远林屋散尚啼鸦。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描写的是江南春色,乙词描写了湘川秋色,两首词都表现出词人的闲适心情。
B.甲词中的“门前白道水萦回”,指门外沙子铺满了整条路,还有蜿蜒的的小溪流。
C.乙词尾句写词人梦醒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沙原,照着站在沙原上的词人。
D.甲词下片具体写庭院花开无人赏,乙词下篇具体描写“梦到故园”。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乙词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并融入词人的切身感受。
B.甲词中,“白道”“水萦”“山桃溪杏”,色彩明丽,给人以清新鲜亮之感。
C.乙词中“远林屋散尚啼鸦”一句,通过先听觉后视觉描写出特有的乡村景象。
D.甲词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乙词先是远望,再是仰望、近望、平望,最后着眼于南望。
7、相识犹如昨天,离别却又在即。初中的生活即将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对初中生活留下深刻的印象,九年级一班决定举行以“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为主题的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如果你是该活动的主持人,请运用某种修辞手法写一段开场白。
【2】为使本次活动丰富多彩,请你再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①说同窗趣事 ②
③抒师生真情 ④
【3】策划组决定在活动结束后,制作一本班史,你准备选用哪一幅做班史纪念册的封面?请说明理由。
8、根据课文默写
①晓战随金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下曲六首》)
②蒌蒿满地芦芽短,___________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③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___。(《孟子》)
④___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⑥__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⑦陈涉太息曰:“嗟乎,_______________。(司马迁《陈涉世家》)
⑧______________,猿则百叫无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9、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这个世界需要你
①千年前,你曾奋笔疾书,犯颜直谏;你曾啸聚竹林,诗酒弹唱;你曾周游列国,风尘仆仆;你也曾对月题诗,笔力峥嵘。而如今,我在茫茫人海中踮足眺望,却望不到你峨冠博带的身影,为什么看不到一个正心诚意、上下求索的读书人?这个世界需要真正的读书人!
②这世界需要为真理而读书的人:为真理而读书,就会勇敢无畏、坚韧执着。像那被烈火焚身的“异教徒”布鲁诺,宁可以身殉道也绝不放弃“日心说”,像那率领船队穿越好望角的麦哲伦,用生命为人类走出一条新路;像那“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面对柏拉图这样的巨擘也敢于说“不”而放弃了对真理追求的读书,就免不了被凡尘中的物欲干扰、诱惑,丧失做人的底线,陷在“名利”的染缸里不能自拔,失去了铮铮傲骨,迷失了人生方向,活得自私又狭隘,粗俗又劣质。
③这世界需要为梦想而读书的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啊!可是现如今大批的人为金钱、为名利而忙碌在书山文海中,没有梦想的读书人,是多么悲哀啊!“伪读书人”看到大学生就业难,研究生工资低,就匆忙地移开脚步,不肯为知识造一个梦想的外壳,他们也终究会被梦想抛弃。“大衣哥”朱之文,用浑厚的男中音,从破败的小屋,一路唱到“星光大道”的周冠军。他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凝神静思读乐谱的那一刻,谁能说他不是一个有梦想的读书人呢?梦想似飞鸟,读书恰似为梦想插上了闪光的翅膀,让梦想载着丰硕的知识在浩瀚的苍穹中自由翱翔。
④这世界需要为修养而读书的人。“内圣外王”是读书的境界,或许一般人难以企及,但是加强自身的修养,让生命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却是大多数人可以做到的。商鞅市门立木的诚信可以从书中读到;钱伟长的赤子之心可以从书中读到;郭明义当代雷锋的精神,更能够从书中读到。不仅如此,太史公毁身扬志、挥笔疾书的身影,史铁生生死煎熬、大笔如椽的身姿更能让我们在品读唏嘘中了悟生命的坚韧。温家宝说:“读书可以改变人。”我想,他强调的就是修身吧。
⑤熙熙攘攘的世界,多需要一些真正的读书人啊!如余秋雨一般用千百年的梦想踏出一条文化苦旅,如李敖一般用犀利的笔调勾勒出一副铮铮傲骨,如刘墉、毕淑敏一样,将生命打磨得玉润珠圆。
⑤这个世界需要你,真正的读书人!
(选文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析选文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3】选文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选文内容,谈谈要想成为真正的读书人,你现在该如何努力。
10、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为何独有唐诗流传最多最广?
①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诗,如六朝诗、宋诗、元诗、明诗、清诗等,也不乏名家和佳作。但今天社会上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名篇名句,十之八九都来自唐诗。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所有的朝代中,唯有唐代的诗歌流传数量最多、影响最为广泛。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根据我数十年来对唐诗的研究,感到可以初步归纳出主要的三大点,这就是:口语化、格律化、短小化。
②在唐之前,中国也有许多著名诗人,如屈原、曹植等,《离骚》等优秀诗作也堪称经典。但能让人记住、广为流传的名句名篇却不多,能被完整记住的极少。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能不归结于诗的语言过于文人化,口语化程度不高。
③发展到唐代,却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诗歌语言出现了一个巨大变化,这就是诗歌的口语化和平民化程度大大提高。“床前明月光”“红豆生南国”“春眠不觉晓”……因为写得朗朗上口,易记易背,也就容易口口相传,流传开来。这是唐诗流传既多且广、至今不衰的第一个重要原因。
④唐诗流传甚广,还因为诗歌的格律化。虽然在唐之前,沈约就提出过“四声八病”之说,但并不成熟。只有到了唐代,诗歌才进入了格律化,出现了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等大量格律诗。格律化和平仄的运用有个好处,就是大大增加了诗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便于记诵和流传,有时还可根据平仄规律,轻松迅速地忆起上句或下句。
⑤唐诗广为流传的第三个重要原因,便是短小化,也就是短小精悍、篇幅不长的诗居多。在唐以前,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魏晋南北朝的诗,大多都有一定篇幅。像曹植较为短小的《七步诗》等反在少数。而到了唐代,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大量涌现,十分流行。这些诗短则20字,长则56字,相当容易背诵,许多都让人过目不忘,一听一诵便能记住。
⑥当然,不可否认,唐代也有不少长篇大诗。但据统计,《全唐诗》载诗近5万首,其中绝句万首、七律近万首、五律超万首,它们已占去大半比例,再加上这些诗口语化、格律化,自然不胫而走,以至脍炙人口,代代相传。
【1】通读全文,说说为何独有唐诗流传最多最广。
【2】第②小节中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指出并分析其作用。
【3】第⑥小节中划横线的句子为什么不可以删除?
【4】阅读以下链接材料:
我们说唐诗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在唐诗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宽阔的江河湖海,也能看到比它更为宽阔的万里长空,更能看到最为宽阔的人的心灵。唐诗让你的心情更为开阔,性情更为豁达,人生更为深刻。从唐诗中体悟人生,从而人们永恒的精神追求得以满足。我们说诗是可以陶冶性情,也就是这个意思。
——胡晓明
读了本文和链接材料后,说说李白的《静夜思》能妇孺皆知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静夜思》具体阐述。
11、小议读书
①书有许多种。思想深邃的书往往是前人思想的精华、阅历的浓缩。它不是那种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而是不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的书,是要经常在笔记本上记下大量困惑和疑问的书。读这种书的感受就好像啃骨头,费劲,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吃现成的肉当然也好,但终究不如啃骨头来得有劲。所以真正值得我们阅读的,往往是那些思想深邃的书。
②读思想深邃的书,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用进废退的。能否经常给自己出难题,面对困难超越自我,本身就是一个人素质高下的集中表现。燕雀安于暖巢,只有雄鹰才能在风雨中翱翔。常读一览无余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头脑退化。
③人的愉悦程度大抵与其付出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成正比。读思想深邃的书有点像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不花上吃奶的力气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惟其如此,它所带来的快乐才非同一般,它赐给我们的礼物才格外珍贵。试想,上珠穆朗玛峰的快乐岂是随便路上哪个土包儿可以比拟的?
④俗话说,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思想深邃的书正像鲜桃,而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充其量只能叫做“烂杏”。读一本思想深邃的书,还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它使人暂别琐碎与平庸、浮躁与虚妄,而变得神清气爽,心灵宁静。对于这样一种难得的体验,聪明人是不该长久疏远的。
⑤真正的读书人都有同感,好书一定要精读。一目十行的读法或许适合一般读物,但对于思想深邃的书绝不适宜。真正的好书甚至使我们有意放慢阅读速度,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含不得一口吃完手中的糖果一样。
⑥要真正读一本思想深邃的书,还要学会适当地拒绝。拒绝,意味着,既不为某些时髦的写作分心,也不对人为的热点动心,更不为虚假的创造操心。不仅如此,网络的精彩,球赛的热闹,酣睡的香甜,游戏的畅快。电脑的奇妙,影视的缤纷、旅游的轻松,散步的悠闲,都是应该适当拒绝的。否则的话,什么时候体会思想的深邃呢?
【1】请根据文章内容完善下面的思维导图。
【2】请结合文中划线的句子简要分析比喻论证在文中的作用。
【3】文章最后一段需要补写一个事实论据,下面两则材料哪一则更合适?请简述理由。
A、鲁迅从小爱读书,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的时候,他专门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的时候,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用这种方法驱寒坚持读书。
B、著名作家李敖先生夜晚从不看电视,全用来阅读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老书”。
12、孤独的时候,有人和我们相依相伴;烦恼的时候,有人给我们送来慰藉与欢愉;气馁的时候,有人给我们带来鼓励与支持;迷茫的时候,有人给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在我们身旁,总有一些人,开启一扇扇心灵之窗。一路上,我们伴着关爱与呵护,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请以“你是我的一扇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材精当,主题鲜明,有真情实感。② 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