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朗诵叶赛宁的《夜》时,应采用的语调是( )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A.舒缓
B.欢快
C.激昂
D.深沉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疫情面前,容不得半点侥(jiǎo)幸心理,“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是切断疫情传播途径,防止扩散的最有效措(cuò)施。
B.魏晋风骨值得我们去尊重,去仰(yǎng)视,他们不追求名利和荣华富贵,他们不为五斗米折(shě)腰,不在权贵面前奴言媚骨。
C.花的美,不仅美在艳丽的色彩,妖娆(náo)的姿态,更美在它装点着大地,点缀(zhuì)着生活。
D.江南是个美丽的地方。树总是那么茂盛青翠,郁郁葱葱(chōng);雨也是那么晶莹无暇,敲打窗棂(líng),演奏出一曲曲天赖之音。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侦缉 意蕴 不醒人事 铢两悉称 形销骨立
B.旁骛 景仰 根深蒂固 无精打彩 信手拈来
C.傅彩 收揽 雕梁画栋 另请高明 不可明状
D.锱铢 忌讳 文采藻饰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从 的大都市,到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从广阔无垠的大草原,到人迹罕至的沙漠戈壁;从长年积雪的高海拔山区到一望无际的平原;从浩瀚大地到碧海蓝天……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 了多种特质的地貌, 着各族儿女,也 着各类珍奇野兽、奇花异草,这里,是你我熟悉又陌生的美丽中国。
A.灯火通明 包括 哺育 孕育
B.日新月异 包括 孕育 哺育
C.灯火通明 囊括 哺育 孕育
D.日新月异 囊括 孕育 哺育
5、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晋平公问于①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⑤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⑥乎?”平公曰:“善哉!”
——《说苑·建本》。
注:①于:向,对。②师旷,字子野,春秋晋国人,著名乐师,目盲。③炳烛:点燃火把、火炬。先秦时期尚无蜡烛,当时称烛,即是火炬。④戏:取笑。⑤而:能够,又能。⑥昧:昏暗。行:此作并列、行列。昧行:有释暗中行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但当涉猎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③恐已暮矣。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两文都是谈学习,共涉及四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1】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学校正在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班上举行关于“自强不息”的人物故事会,有同学收集了下面一组故事,这组故事中不符合主题要求的一项是( )
A.祖逖——闻鸡起舞
B.毛遂——一言九鼎
C.范仲淹——断齑画粥
D.苏秦——悬梁刺股
(2)李海深同学学习十分努力,但多次考试成绩都不够理想,他感到前途渺茫,打算放弃学习。你打算怎么劝他?(要求:在劝说中要引用一句符合主题的名言。)
(3)阅读下面这个故事,作为学校小记者,请你设计采访问题。
受新冠疫情影响,只能上网课的15岁女孩杨秀花,每天要爬一个小时陡峭的山路,来到距家4公里左右的悬崖,窝在崖壁边上课,因为附近只有这里有信号。学校要求每天早上7点45分打卡,因此秀花6点就得起床,尽早出门,书包里装着馒头、包子当作干粮。直到下午5点,天差不多要黑了才回家。粗略计算,秀花每天都要在悬崖边待上至少10个小时。
①如果你要电话采访杨秀花同学,请设计一个采访问题。
②如果你要采访杨秀花的班主任张老师,请设计一个采访问题。
8、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大漠孤烟,长空冷月,天山云海,亭台楼榭,都是文人创作灵感的源泉。他们繁荣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滋养着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岳阳楼上望洞庭,我们嗅到了“_________,郁郁青青”那沁人心脾的馥郁芬芳;湖心亭上忆西湖,我们领略了“大雪三日,_______”那寂寥空旷的冰雪世界;长安路上思前途,我们感悟了李白“______③ ,_________”(《行路难·其一》)那扬帆起航的坚定信心;扬州席上酬深情,我们体会了刘禹锡“今日听君歌一曲,______”那豁达乐观的精神意志;密州月下念亲人,我们听到了苏轼“但愿人长久,_________”那送给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活明白并不容易
侯子君
①孔子自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惑”就是不明白,“不惑”就是明白了,“知天命”是比明白还高的一个层次,相当于开悟。但活明白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提出来,人们至今也没有找到答案。
②就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来说,真正活明白的人寥寥无几。即使是通常意义上活得明白的人,也有不大明白的情形。比如诸葛亮,是个大明白人,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小说中把他神话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后来六出祁山出了问题,他的军事实力根本达不到统一中原那个程度,显然他有些着急了。他在人才培养上漏洞更大,“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说明蜀汉的人才选拔机制很成问题;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被史学家梁启超盛赞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但在其王位继承方面就非常糊涂,导致内乱,稀里糊涂就送了命;管仲、商鞅都是极明白的人物,活着的时候风光无限,死后的事却没安排明白,商鞅落了个五马分尸的下场,管仲死后齐国退出了争霸的舞台,从此一蹶不振。
③当然,那种看似糊涂实则明白的人大有人在。王翦率60万大军伐楚之前,屡屡向秦王嬴政提出低端要求,看似糊涂短视,实则聪明;巴菲特重仓持有A股一股票,在这个股票还在疯长的时候,他突然清仓了。许多股民笑话他,还股神呢,也就这么回事儿,他自己也貌似谦虚地说自己水平一般,能赚点儿就成。之后不久,当大家都一股脑被套牢时才发现,股神就是股神,可真的不是白给的。
④明明是很明白的一个人,却偏说“难得糊涂”,这个人是郑板桥。其实难得糊涂里包含了很多辛酸和无奈,他的糊涂不同于通常讲的糊涂,是极致明白基础上的装糊涂。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思考得越多越痛苦,知道得越多越不幸福,于是板桥先生便选择了糊涂,顺应命运、社会和现实,这是一种隐士的境界吧。
⑤最可怕的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拿明白忽悠人,这相当于骗子把戏,看过一些骗子的表演,手法都极其拙劣,反反复复就那么几个招数,但就是有些人信,匪夷所思。
⑥自己不明白却强求别人明白,这样的人也多得是,这种人就像手电筒,专照别人,从来不照自己。还有一种人是你永远也跟他说不明白,就是所谓的“三季人”,他没见过冬天,你怎么跟他描述都没用。有的“三季人”更不可理喻,他没见过,偏说自己见过,你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苦笑。
⑦面对时空的无限,我们短暂生命里的知识真的可以忽略不计。就连圣贤孔子搞不明白的问题也多了去了,他对弟子关于生死方面如何认识问题的回答是:“未知生,焉知死。”显然,他采取了回避的态度,顾左右而言他。所以,我们应该允许自己不明白,宽容别人的不明白。其实对生活有困惑,甚至做过一些糊涂事,也没什么大不了,关键是多总结经验,总被一个地方的一块石头绊倒,这个人肯定有些蠢;再就是要多向书本和他人学习,其实学习过程和倒过来活还真有些相像。
⑧尽量明白一些是必要的,对普通人来说,完全做到知进退明荣辱,既能看清大势又能注重细节,既能看得透还能看得开的人,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可能有些苛刻,但是保持理性,明辨是非,有做人的底线,这样就算活得明白的人了。
⑨古典小说中每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时,潜台词是,老兄是个明白人啊!那后边肯定有个坑在等着他。现实生活中被夸为明白人,通常是让你做些让步,如果不是原则问题,那就让呗!懂得让步,只是做得明白,未见得活得明白。反之,坚持原则的人,则是真正活得明明白白了。
(选自《做人与处世》2020年第4期,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诸葛亮和管仲、商鞅一样,都有不明白的时候,前者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明白,后两者对死后的事没有安排明白。
B.郑板桥和王剪、巴菲特一样,都是看似糊涂而实际上却是再明白不过的人。
C.作者认为如果明明心里明白,却揣着明白装糊涂忽悠他人,这样的人无疑是骗子。
D.作者认为有的人之所以没有活明白,是因为时空的无限和人的生命的短暂。
【2】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采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简要梳理②—⑥段的论证思路。
【4】作者认为“坚持原则的人,则是真正活得明明白白了”。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哪些活明白的方法?(答出两点即可)
10、阅读王方编译的《留青竹刻》,完成下列小题。
①“江南”自古以来,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生命的概念,在这一文化生命中有一个不变的意象,那就是竹。在江南地区保留至今的上百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不少都与竹有关。常州的留青竹刻就是其中的一种。
② A 以竹作为艺术创作的基材,其起源可追溯到古代, B 鲁班削竹为雀,可见当时已有竹刻。 C 竹刻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时间在明中朝,至清代出现了“翻黄竹刻”和“留青竹刻”两种流派。 D
③“留青竹刻”也称为“皮雕”,是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竹皮上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底。
④一件上好的留青竹刻,竹刻材料选用3年左右的毛竹为佳,采集时间以严冬为上,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竹青层变为淡淡的米黄色,洁净细腻,近似琥珀或比琥珀更雅致。竹肌贴近竹青的薄薄的一层则变为赭色,作为底色与米黄色的竹青相互映衬,和谐自然。竹肌历时越久颜色越深,图纹部分的竹青却淡雅如初,脂润如玉,越显古雅隽美。
⑤留青竹刻是特有的一门雕刻艺术,它与玉石雕、象牙雕、米雕相比,具有简朴、品高、雅致的艺术特色。
⑥“简朴”主要指材料和处理方法的朴素简洁。竹材价廉易得,我国有丰富的竹材资源可供采用。竹刻艺术品完成后,不须敷色、上漆,有自然之趣。
⑦“品高”体现在竹刻艺术之高和创作难度之高。留青竹刻之难为竹刻艺术之首,毛竹表皮的厚度一般只有0.1毫米,相当于一张办公用纸,但在竹刻师手中却是片“宽阔”的写意空间。最绝的是,表现山水、花鸟作品中深浅过渡,也得在竹子皮0.1毫米的范围内,刻成不同的薄厚。留青竹刻还力求“一刀到位”,从线条的完整、流畅,到整幅画面的神韵,均取决于此。如果力道中断,两刀刻一条线,就会明显凌乱。
⑧《古玩指南》有“竹刻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之说。留青竹刻可以演绎名家书法,再现花鸟鱼虫的灵动,甚至还能表现云雾山水的朦胧,被誉为艺苑中的兰花、水仙,其气质、情趣自成一色。
【1】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_说明方法,它直接说明了__________,结合上下文又说明了__________。
【2】请在第二段ABCD四个位置中选择最恰当的一处填入下面这句话,并说明理由。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彩漆龙纹竹勺”,纯熟地使用了透雕和浮雕两种技法,这是现存最早的竹刻出土文物。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留青竹刻被誉为艺苑中的兰花、水仙,其气质、情趣自成一色。
B. 留青竹刻是特有的一门雕刻艺术,因为竹材朴素简洁,所以说它具有简朴的特点。
C. 一件上好的留青竹刻,竹刻材料选用3年左右的毛竹为佳,采集时间以严冬为上。
D. 留青竹刻的“雅致”主要体现在:竹青层经过特殊工艺处理,色泽古雅隽美;呈现出与书画作品一样的清新气质。
11、松 子 茶
林清玄
朋友从韩国来,送我一大包生松子,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生的松子,晶莹细白,颇能想起“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那样的情怀。
松子给人的联想自然有一种高远的境界,但是经过人工采撷、制造过的松子是用来吃的,怎么样来吃这些松子呢?我想起饭馆里面有一道炒松子,便征询朋友的意见,要把那包松子下油锅了。
朋友一听,大惊失色:“松子怎么能用油炒呢?”
“在台湾,我们都是这样吃松子的。”我说。
“罪过,罪过,这包松子看起来虽然不多,你想它是多少棵松树经过冬雪的锻炼才能长出来的呢?用油一炒,不但松子味尽失,而且也损伤了我们吃这种天地精华的原意了。何况,松子虽然淡雅,仍然是油性的,必须用淡雅的吃法才能品出它的真味。”“那么,松子应该怎么吃呢?”我疑惑地问。“即使在生产松子的韩国,松子仍然被看作珍贵的食品,松子最好的吃法是泡茶。”
“泡茶?”“你烹茶的时候,加几粒松子在里面,松子会浮出淡淡的油脂,并生松香,使一壶茶顿时津香润滑,有高山流水之气。”
当夜,我们便就着月光,在屋内喝松子茶,果如朋友所说的,极平凡的茶加了一些松子就不凡起来了。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遍地的绿草中突然开起优雅的小花,并且闻到那花的香气,我觉得,以松子烹茶,是最不辜负这些生长在高山上历经冰雪的松子了。
“松子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东西,但是有时候,极微小的东西也可以做情绪的大主宰。诗人在月夜的空山听到微不可辨的松子落声,会想起远方未眠的朋友,我们对月喝松子茶也可以说是独尝异味,尘俗为之解脱。我们一向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日子太短,在忧烦的时候又觉得日子过得太长,完全是因为我们不能把握像松子一样存在我们生活四周的小东西。”朋友说。
朋友的话十分有理,使我想起人自命是世界的主宰,但是人并非这个世界唯一的主人。就以经常遍照的日月来说,太阳给万物以生机和力量,并不单给人们照耀;而在月光温柔的怀抱里,虫鸟鸣唱,不让人在月下独享。即使是一粒小小松子,也是吸取了日月精华而生,我们虽然能将它烹茶,下锅,但不表示我们比松子高贵。
佛眼和尚在禅宗的公案里,留下两句名言:
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水和竹原是不相干的,可是因为水从竹子边流出来就显得格外清冷;花是香的,但花的香如果没有风从中穿过,就永远不能为人体知。可见,纵是简单的万物也要通过配合才生出不同的意义,何况是人和松子?
我觉得,人一切的心灵活动都是抽象的,这种抽象宜于联想;得到人世一切物质的富人如果不能联想,他还是觉得不足;倘若是一个贫苦的人有了抽象联想,也可以过得幸福。这完全是境界的差别,禅宗五祖曾经问过:“风吹幡动,是风动?还是幡动?”六祖慧能的答案可以作为一个例证:“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仁者,人也。在人心所动的一刻,看见的万物都是动的,人若呆滞,风动幡动都会视而不能见。怪不得有人在荒原里行走时会想起生活的悲境,大叹:“只道那情爱之深无边无际,未料这离别之苦苦比天高。”而心中有山河大地的人却能说出“长亭凉夜月,多为客铺舒”,感怀出“睡时用明霞作被,醒来以月儿点灯”等引人遐思的境界。
一些小小的泡在茶里的松子,一声在夏夜里传来的微弱虫声,一点斜在遥远天际的星光……它们全是无言的,但随着灵思的流转,就有了炫目的光彩。记得沈从文这样说过:“凡是美的都没有家,流星,落花,萤火,最会鸣叫的蓝头红嘴绿翅膀的王母鸟,也都没有家的。谁见过人蓄养凤凰呢?谁能束缚着月光呢?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处。”
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
【1】按要求摘取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
①文中说,看到松子“颇能想起‘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那样的情怀”,结合下文,指出“情怀”的含义。
②作者引用佛眼和尚的两句名言“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目的是想阐明一个什么道理?
【2】文中说,“我们虽然能将它烹茶、下锅,但不表示我们比松子高贵。”判断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极平凡的茶加了一些松子就不平凡起来了。( )
B.松子虽小,但和“我们”一样,吸取了日月精华。( )
C.小松子有时也可以做“我们”情绪的大主宰。( )
D.在人心所动的那一刻,看见万物都是动的。( )
【3】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请问“那面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按字数限制填入方框中。
坦然地□□□□,不要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日子太短,在忧烦的时候又觉得日子过得太长,而要像把握小松子一样把握存在我们生活四周的□□□。
【4】本文通过如何吃松子这件小事阐发了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作者阐发的这个人生道理是:
【5】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一些小小的泡在茶里的松子,一声在夏夜里传来的微弱虫声,一点斜在遥远天际的星光……它们全是无言的,但随着灵思的流转,就有了炫目的光彩。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文语言华丽,词藻丰富,且大量地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典雅高贵的富态美。
B. 本文行文曲折有致,从对松子食用的错误认识到领略人生的真谛,作者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
C. 从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主旨来看,文章倒数第二段至倒数第三段似乎是多余的,删去并无大碍,反而更加精炼。
D. “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句中的“它”指的是“身边的事物”。
E.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个深奥的深奥人生哲理阐述得通俗易懂,很好地揭示了本文的主旨,让人备受启迪。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鲜嫩可口是美食的味道,清新和谐是自然的味道,絮叨爱抚是妈妈的味道,睿智哲思是佳作的味道,酸甜苦辣是生活的味道,厚重沧桑是历史的味道……只要细细咀嚼,用心感悟,人间真味尽在其中。
请以“味道”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
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③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④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