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
如果说命运是那破旧的花絮,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________;如果说命运是那漆黑的夜空,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_______;如果说命运是那贫瘠的土地,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_____。
①沃壤千里 ②繁花似锦 ③星光灿烂
A. ①③② B. ②③① C. ③②① D. ②①③
2、下列情境,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为了保证交通通畅,在哈尔滨市寒风料峭的街头,交警们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在执勤,黑龙江卫视节目组组织活动为勤苦的交警送去温暖。参加该活动的你,要代表中学生对交警叔叔说一些话,你会说:
A.“交警叔叔,你们真是太不容易了,风吹日晒的,我都为你们感到不值得,你们可以好好考虑下你们是否还要继续现在的工作。”
B.“交警叔叔,我们都很喜欢你们的职业,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勇往直前。”
C.“交警叔叔,我们都知道你们很辛苦,要是天气太冷你们就进屋休息休息再出来!”
D.“交警叔叔,你们好,我是一名中学生代表,非常感谢你们在寒冬里为我们服务,让我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季感受到了温暖,你们辛苦了!”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据统计,自隋朝开科到清末1905年废除科举的一千多年中,江西共有进士一万余人,占全国进士总量的十分之一。
②隋唐之后才日渐起色,至宋明时期则臻于极致,一时领天下之风骚。
③不光是科举,二十五史(含《清史稿》)中列传的江西人高达八百余人,其中不乏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等知名人物。
④江西的发达,最初可能起源于西晋末年北方士族的“衣冠南渡”。
⑤而其他如陶渊明、曾巩、黄庭坚、晏殊、周必大、杨万里、姜夔、汤显祖等,无一不是闻名天下的文坛巨子。
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明初建文二年(1400年)、永乐二年(1404年)的殿试中,江西人不仅包揽前三甲,而且前十名也占据大半。
A.①⑤⑥④③② B.①③⑥⑤②④ C.④①②⑥⑤③ D.④②①⑥③⑤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贸然 练习薄 颓唐不安 李代桃僵
B.驳船 倒计时 行之有效 矫揉造作
C.带挈 渡难关 不屑置辨 言不及义
D.沧茫 敞篷车 走投无路 可望而不可即
5、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①长跪而谢之曰________②寡人喻矣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3】唐雎以“士之怒”回应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6、少年行四首·其三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释:河湟:指青海湟水流域和黄河西部,当时为异族所占。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综合性学习。
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为国家共处的原则。请你参与“探究‘和’内涵,传承‘和’文化”综合性学习,完成下列任务。
(1)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和,相应也。”由此推测,“和”字的本义是:__________。
(2)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和”,心不争也;“不同”,志各异也。你所在班级正在筹备“‘和而不同’适用于修身养性还是社会交往”辩论赛,请根据双方观点,为主持人写一段总结发言。
正方观点:“和而不同”适用于修身养性。“和”是平和的心态,面对不同见解时能保持内心平静,不与人争高低输赢;“不同”就是理性看待、辩证分析别人的观点,不轻易改变自己的主张,保持鲜明的个性。“和而不同”是不被局限的主观能动性,体现着良好的个人修养。
反方观点:“和而不同”适用于社会交往。“和”意味着自己能够与别人和睦相处,即将他人与自己置于同一高度,给予充分理解、尊重,不使别人陷于难堪的境地,不强制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不同”就是求同存异,保持个性。“和而不同”就是顾全大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8、填空
① , ,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雪》)
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③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④过尽千帆皆不是, 。(温庭筠《望江南》)
⑤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 。
⑥零落成泥碾作尘, 。(《陆游《卜算子·咏梅》)
9、静流
李丽娟
①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歌曲,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蜻蜓”歌唱组合。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捉放蜻蜓是儿时最喜欢的游戏。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弟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弟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为了实现愿望,弟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弟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生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②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弟是心怀怨怼的。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父亲对于弟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幅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亘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③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④我那时已在江南。弟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巷闾烟火的不易。弟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⑤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弟也渐渐有了释然。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⑥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⑦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⑧尘埃随之落定。
⑨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屋外,秋阳融融。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吐出,对望,烟圈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
⑩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地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的另一面。
⑪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
⑫弟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为孤独症患者。不能接受现实的是父亲。他,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剩下虬枝无言地指向天空。弟第一次发现了父亲的软弱,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他一边安慰父亲,鼓励妻子,一边筹款,四处求医。竭尽人事,要为侄儿打开那扇自闭的门。弟弟开始不停地讲话,虽然他讲得口干舌燥,侄儿一点反应也没有,弟弟说,他不会放弃。父亲第一次知道了弟弟是执着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质有坚韧自持的力量。
⑬在弟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⑭此后,父亲就是那个随传随到的人,只要弟弟需要,他总在那里,并一直守在那里。
⑮弟弟临走时,悄悄叮嘱我:爸老了,有时犯糊涂,在你这里,你精心点。我说,你放心吧。弟弟走后,父亲说,看看,你弟变能干了,我说,是,弟弟一直都很能干。父亲对弟的赞许是在他走后才说出来的。
(改编自李丽娟的作品)
【1】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有哪些原因?
【2】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在弟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3】文章为什么要设置有关“侄儿”的情节?
【4】文章标题“静流”有什么妙处?
10、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王晓河
①齐白石创作山水画,以“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为追求,坚持“用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水”,开辟出新奇独特的围式构成与创作技法。隔行不隔理。无论绘画还是其他工作,都要在追求原始创新、独创独有上下功夫。
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湖南考察时要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科学家座谈强调“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 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挂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迈向科技强国,科技工作者必须肩负起历史赋于的科技创新重任,不断在自主创新上寻求突破,在自立自强上夯基筑台。
③从实践看,真正的核心关键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钱学森告诚,国防科技创新决不能满足于“追尾巴”“照镜子”。习惯于“追尾巴”就容易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一味“照镜子”就如同照葫芦画瓢,没有自己的创新。不满足于模仿,不止步于相似,必须锐意创新“创着干”。从过去的“两弹一星”到如今的北斗导航、“嫦娥”奔月、量子科技,无不是靠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取得的。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病患治疗、疫情防控、疫苗研发等多个重要领域开展科研攻关,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创新之重要,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④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只有气势壮才能本领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激发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热血气概很重要。“搞科技,必须敢搞最尖端的,必须用勇气搏击科技“浪尖”,陈定昌院士主动到高精尖领域中流击水,遂成为精确制导领域中流砥柱。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面对艰险挑战、繁重任务,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杜志,有“气吞万里如虎”的果敢,方能唤起磅礴之力,打开科技新局面。
⑤科技创新永无止境,也没有坦逢,关键要沉潜心志、打磨功底。“两弹元勋”邓稼先常年风餐露宿,不仅披肝沥胆制定核试验理论方案,还时常深入西北戈壁滩试验场掌握第一手试验资料。长征五号火箭总设计师李东十年磨一“箭”,率领技术团队解决了复杂力热环境、大质量多干扰分离等世界性难题,探索出大推力火箭研制之路。有研究表明,科学家的优势不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经过长期探索而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科技工作者进军前所未知的“无人区”,攀登人迹罕至的“高寒带”,不是因为有奇计妙招,而是因为有“更上一层楼”的韧劲,有“独钓寒江雪”的毅力。“一其心”心无旁骛,“冷板凳”沉静稳坐,“刨根问底”上下求索,“磨杵成针”独具匠心,最终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⑥马克思讲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砥砺自立自强之志,锤炼独创独有之能,集中优势力量攻坚克难,瞄准薄弱环。”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齐白石创作山水画的事例开篇,自然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无论绘画还是其他工作,都要在追求原始创新,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同时作为事实论据,也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
B.习惯于“追尾巴”就容易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一味“照镜子”就如同照葫芦画瓢,没有自己的创新。运用了比论证的方法。
C.第⑤段画线句举“‘两弹无勋”邓稼先的事例,论证“科技创新永无止境,也没有坦途”的观点。
D.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思路,先提出中心论点,再从为什么要追求创新,怎样追求创新进行论证,最后引用马克思的话,总结全文。
【2】结合全文,谈谈怎样做才能在自主创新上取得突破?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妈妈的菜
琦君
①日前在英子家晚餐,满桌色香味俱佳的菜已使我胃口大开,而伯母最后端上一小碟子鸡血豆腐,我们又抢着伸过筷子去。她笑着说:“这是中午的剩菜呀,你们吃新鲜的吧。”可是英子说:“我最爱吃妈的剩菜。”
②英子已是四个孩子的母亲,孩子们围着她爱娇地喊妈妈,或故意逗她生气。她也爱娇地逗着自己的妈妈笑乐。她们的笑容美得像一簇春风里盛开的蔷薇。“亲旁一言笑,四座生春晖。”人间哪有比偎依在慈母身边更幸福的呢?这美丽的情景感染了我,使我欣羡,亦使我泫然欲涕。
③我的母亲去世已二十五年了,可是我思母之情,却是与日俱深。这也许由于我是独女,承受了母亲全部的爱,更由于母亲一生都在忧伤苦难中度过,我们母女之间,除了骨肉至爱之外,更有一种患难中相依倍切的知己之感。因此,二十多年来,我遭到忧患时,希望母亲给予我精神上的支持,遇到欢乐时,痛悼母亲已不在人间,不能与我共享欢乐。二十五年来,母亲的一颦一笑,都深印我脑际。当我失去耐心,打了我惟一的七岁儿子时,立刻就会想起母亲责骂我以后的眼泪。有了孩子,我更懂得母亲对我天高地厚的爱,有了孩子,我也更需要母亲的爱。
④为了想母亲,我时常去有母亲的朋友家以求分享那一份幸福。我也时常烧几样母亲当年价廉物美的拿手菜以飨好友,她们吃了赞不绝口,我心中的安慰是难以言喻的。
⑤幼年时,母亲带着我住在乡间,乡间有的是新鲜的鱼虾鸡鸭。母亲因为我吃不下饭,每天给我换各种各样的菜。热腾腾一大碗放在我面前,让我一个人享受。而我呢,偏偏想看母亲摇摇摆摆从厨房里端出的小碗剩菜。那往往是上一餐的剩汤剩卤,或是葱蒜炒豆腐渣、酱萝卜皮、腌菜根、鲞鱼头蒸豆腐。这都是废物。她舍不得丢,就做来自己下饭,我却觉得比我面前的虾仁蒸蛋、红焖黄鱼等更香,我要抢。母亲常生气地说:“你这孩子,真是有福不会享,有被子偏盖蚊帐,妈吃的都是剩菜呀。”
⑥可是妈妈的剩菜总是最鲜甜的,那里面好像下了一点什么特别的作料,是什么呢?我说不出来。
⑦现在我明白了,因为我的孩子也爱抢吃我面前的剩菜。尽管我给他特别作了最新鲜的菜。
⑧记得母亲的小碟里,最好吃的是腌菜根。加点麻油糖醋,那么香,那么酥软,到嘴便化。现在想起来,还似乎齿颊留香、凉沁心脾。我曾试做多次,总不及母亲做的好,深悔当年没有请教她这点秘诀。但无论如何失败,只要是摆在我自己面前的,孩子的筷子第一下就伸过来。仿佛妈妈留了最好吃的菜给自己,哪怕啃不动的菜根都是好的。
⑨别说孩子,连他爸爸都不例外,他总赞我的咸菜做得清香可口,跟他母亲的“三江榨菜”可以比美。于是他也如数家珍似的跟我说起他母亲的拿手名菜,夹沙肉、糯米鸡、八宝豆腐、鱼香肉,他一样样地说,我一样样的试着做。无论做得像不像,他总连连点头,以浓重的四川乡音赞许我:“亨耗(很好),亨抢(很像)。硬是要得。”我明明知道,这不是我学得到家,而是由于他内心的无限思亲之情。
⑩为了他,为了孩子,更为了彼此都思念母亲,我常常学做母亲的菜,我也像母亲那样,把剩汤剩卤或是腌菜根等搁在自己面前,把好菜留给孩子吃。我深深品味得菜根的滋味凊香隽永,也深深领悟了母亲于默默中度过艰难淡泊的一生,她的美德又岂止勤俭而已。
⑪有时为了哄孩子多吃点,我却故意把一碟新鲜菜搁在自己面前,说:“这是妈妈的专利。”孩子立刻就会喊起来:“我也要吃,我要吃妈妈的菜。”
⑫对了,妈妈的菜最好吃,因为这里面一定有点什么说不出来的特别作料。
【1】文章开篇为何从英子家的晚餐写起?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2)段划线部分的内容。
【3】“那里面好像下了一点什么特别的作料”,“这里面一定有点什么说不出来的特别作料”反复出现,请根据文意揣摩,到底是什么“特别作料”?
【4】文中(10)段提及“她的美德又岂止勤俭而已”,请结合材料,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对母亲“勤俭”之外的美德进行补充。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所谓“我在”,是“我在场”,是我在看、在听、在感受、在坚持。所谓“我在”,是“有我在”,是对真相与正义的信念,是担当,是责任。所谓“我在”,是“我还在”,是渡尽劫波人还在、爱还在。
——2021年《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哪怕世界在历史三峡中漂流,你我有彼此在》
看了2021年《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千万网友呼应“我还在”,也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请我以“我在”为题,表达自己的思考。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