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甘孜州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艾青诗选》中的诗歌也是自由体诗的代表,表现出简洁明快的特点,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诗中含有大量的设问、呼告、对话、引语等,极大地增强了真切感和表现力。

    B.《朝花夕拾》原题为《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优美的散文珍品。《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范爱农》都是其中的作品。

    C.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共有四次“面临死亡”的经历。其中,第一次是保尔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腿受了伤并得了伤寒;第四次是保尔在铁路快修完时,得了伤寒和肺炎。

    D.《西游记》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表决、推荐、讨论等一系列程序,出席职工代表大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B.随着“神舟十三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C.C919大飞机是我国按照适航审定要求和主流市场标准自主研发的首款干线客机。

    D.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考试能否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 3、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看到这张照片,仿佛把我带回到那充满无限乐趣的童年世界。

    B. 是否保持为政清廉,是关系到党和政府取得广大人民群众信任的大事。

    C. 不能只为考试而学习,更不能用应付考试的方法接近知识、吸收知识,要为完善自我而努力学习。

    D. 教育的根本使命,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在未来生存发展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构建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

  •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建军90周年大阅兵,让世界知道任何挑衅中国主权的行为都必须戛然而止

    B.昨天上午,三名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被执行枪决,群众拍手叫好,认为他们死得其所

    C.整个科研过程,李工程师都没有参与,最后却鸠占鹊巢,把功劳据为己有。

    D.看云可识天气,但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因为云的变化是扑朔迷离的。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课内文言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幕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欧阳修是________________时期文学家,晚年号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四时之不同 春和

    B.往来而不?多生怪柏

    C.游人而禽鸟乐 国怀乡

    D.之者谁 三千功尘与土。

    【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哪个场面描写最能突出这一主旨?

    【5】古代有很多像欧阳修这样即使遭遇贬谪也为百姓着想的人,请你再举出一位,并结合其文或其事对他进行评价。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各题。

    【甲】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的“早”和乙词的“壮”分别是这两首古诗词的诗眼和词眼。

    B.乙诗“沙场秋点兵”中“秋”为战士们出征增添了悲凉的气氛。

    C.甲诗语言精练,用绘画的技法,捕捉最真实的感受,意味自在其中。

    D.这两首古诗词都有从视觉、听觉角度写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

    【2】这两首诗词都写到“梦”,作者通过梦境传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上海地处长江汇入东海之口,上海及其辖区内许多地名很有地理特色。吴淞江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叫下海浦,一条叫上海浦。古时当地渔民的活动主要集聚在上海浦附近。南宋咸淳3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集镇,定名为“上海镇”。元至元29年(公元1292年),上海镇从松江府华亭县划出,设立“上海县”。从先秦至元代,上海逐渐成为粮、盐产地,浦东新区就有很多地名与此有关。“新场”“盐仓”“下沙”“三灶”等与晒盐、炼盐有关;“新场”的得名就源于下沙盐场南迁形成的新盐场。“大团”“六团”“三墩”等与管理盐务的机关有关;元初设头场盐使署,明隆庆2年(1568年),下沙盐场自南而北划分为9个盐区,以团为通名,最南端的叫头团,也叫一团。“头”“一”与“大”同义,遂有了“大团”之名。

    (1)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填空。

    上海的得名与_________有关;浦东新区很多地名与_________有关。

    (2)在时光隧道里,南南和沙沙碰到了战国时期的春申君黄歇,进行了一次简单的交谈。

    春申君:①

    南南:上海曾是您的封地,所以别称“申”。

    春申君:②

    沙沙:“沪”是上海的简称啊。从前上海浦附近的渔民发明的一种捕鱼工具叫“扈”

    江流入海处称“渎”,“上海镇”被称为“扈渎”,后又改“扈”为“沪”。

    春申君:原来如此。妙哉妙哉!

    下列选项中最符合当时语境的是:①__________________

    A.“申”是怎么演变成上海的呢?

    B.为什么上海有“申”的说法?

    C.汽车牌照上为何用“沪”?

    D.汽车牌照上的“沪”跟“申”有关吗?

    (3)如图有关上海的徽标中任选一个或几个,并根据所选徽标信息,简要介绍上海的某一特点。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请按要求默写。

    (1)温家宝总理在出访外国时经常引用诗句表达爱国之情。他在跟留学生座谈时感慨“浅浅的海峡,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这是化用了余光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像李白在《行路难》(其一)里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样,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发展,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总是把自己真诚的愿望寄寓在诗词中,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良好愿望。

    (5)《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词人认为少年时代,不谙世事,没有愁苦,却要勉强说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歌可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人常借“风”“花”“雪”“月”等事物表情达意。请你写出本学期学过的一句含“雪”的古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是一场场目送

    ①还记得人生的第一场有记忆的目送,那年六岁,是暖意融融的春日,母亲坐在从邻居那里借来的小毛驴车上,围着家里那床大红花的被子,毛驴车驶过院外的桃花树,一阵风来,母亲齐肩灰白的头发,鬓边有几丝飘到脸上,粉红的桃花瓣纷纷落,落在她灰白头顶和新穿的淡青色碎花衬衫,她只是挥着手,脸因为瘦削而越发觉得笑得如此夸张,可她就那样笑着离开我们视线,再也没有回来。目送者站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看着母亲渐行渐远,无奈的抽泣,一个六岁的孩子无法主宰自己,更无须说别人的命运。

    ②第二次的目送,是作为被送者,十七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开,离开小镇,离开县城,到省城求学。清晨赶火车,夏末秋初的凉风,乌瓦红砖的小站在晨曦中朦胧,长长的铁轨从远方来,延伸到远方去,站台上稀稀落落的人。我拖着行李挤上车,站在过道上向窗外看去时,看见父亲寻找的目光,孤单的身影。垂下头时眼泪已滴在行李箱上,列车启动,哐当哐当声中,越来越远的是故乡和父亲,还有曾十二万分盼着离开的家,如今都因离别而蒙上了暖色调,就像渐起的朝阳,暖橘。

    ③人生最大意义的那次目送,发生在六年后。我要嫁到远方去,独自一人出发。行李已先行托运,只随身携带一个小包。早春二月,天还蒙蒙亮,我赶早车,父亲早起送我,他站在简陋的门楼下,黑漆的大门半掩在他身后,启明星在遥远的天际寂寞闪烁。我摇摇手,“爸爸,回去吧。”爸爸嗯了一声,我回头看不清他的表情。于是我转过头来一直走去。(A)街上空寂无人,父亲的目光在孤单中无限地拉长。心里稍稍有了心酸,又觉无聊。多年的独立让我知道,我从来不是那个有点事儿就可以哭哭啼啼耍情绪的孩子,我的情绪给谁看呢?那天早晨,我坐上车,车在晨曦微明中驶出小城,我不知父亲站在门口目送了我多久。那是意义重大却简约的目送。

    ④生命里最无法忘怀的目送,发生在去年。父亲走了。幼年时目送母亲,她笑着在桃花纷落的春日。这一次目送父亲在深冷的浓秋。父亲躺在玻璃棺里,似乎在一个梦境中微皱着眉,慢慢沉落下去。只剩下无声不知所措的白色百合。(B)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我只有沉默,似乎才能表达一切。我目送了生我养我的两个人的离开。目送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孑然一身的到来。

    ⑤目送便是离别,即使有时它也意味着出发,可对另一方仍是离别。

    ⑥人生自古伤离别。

    ⑦但真正理解目送,却因为龙应台人生三书里的《目送》,关于华安和“我”的故事。小学,16岁,21岁。一个孩子在母亲的目送中长大了,每一段目送似乎也引领着各种酸甜苦辣。龙应台也在目送中永别了自己最亲爱的父亲。沉痛在理智中熨平。

    ⑧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⑨人生不过是一场场目送,成长或衰败。你是目送者,或者被目送。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深情地叙述我的四次目送经历,我因龙应台的《目送》而真正理解目送的含义。

    B. 第⑥段化用柳永的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增添语言的趣味性,揭示文章的主旨。

    C. 选文采用对比手法,将我与龙应台的目送经历对比描写,突出父母的难忘印象。

    D. 文末作者认为人生会经历一场场目送,作为目送者抑或是被目送,情绪消极无奈。

    2在我的四次目送经历中,我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街上空寂无人,父亲的目光在孤单中无限地拉长。”句子中,加点词用得精妙,请说说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⑧段写龙应台的这番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文章以“人生是一场场目送”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春华

    ①家乡北边是蒙山,东边是沂河,距离临沂有30公里。村里有条古道,老辈人说,是古驿站。就凭大街两边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店铺,便知昔日的繁华。

    ②太爷爷从祖上接手惠仁堂中医大药房。家谱记载,先祖常给地方官吏看病。从先祖到爷爷这辈,都思想开明,医术精进,救治乡邻不计其数,惠仁堂的名号,在十里八乡叫得响。

    ③谁承想,国运不济,倭寇入侵,战火燃遍齐鲁大地,接着又是内战再燃硝烟。好在家乡有蒙山做屏障,深居深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兵家不愿光顾。

    ④每年春秋两季,爷爷都带着家族男丁,到十几里以外的蒙山采药。爷爷站在山顶,捋着花白的胡子说,蒙山四季分明,有山有水,是中药材的生长宝地。这里中药材有1005种之多,是天然的药材库啊。咱要用之于民……

    ⑤家里的中药房是我最爱光顾的地方,我有事没事就去翻腾一层层的方格药匣子,摩挲圆圆的拉手。管家安叔人和善,笑眼眯成一条缝,透着暖意。他跟我挤眉弄眼。我淘得满头大汗,他拿毛巾给我擦汗,又拉开中药匣子,摸出几颗土褐色、圆圆的干果。拿着,桂圆好吃哪。桂圆?我眨巴眨巴眼睛,迟疑一下。他点点头,示意我尝尝。我三下五除二,剥了果皮,把褐黑色的桂圆肉扔进嘴里。呀!薄薄的果肉,真甜哪!我来回嚼着已是光溜溜的果核。嘻嘻,敢情药房也有好吃的。

    安叔叹口气,唉!眼下,这算好吃的了。

    ⑦每次,安叔从山里采购药材回来,药房就来一队马车。爷爷和安叔老远把车队迎进大院。安叔探出头,四下打量,咣当关上大门,跟着一溜小跑进了后院。

    ⑧我顾不上那些事,药匣子太诱人了。我瞄着药房没人,溜进去直奔药匣子。拉开抽屉,抓一把桂圆,觉得不解渴。四下瞅瞅,又抓一大把塞进兜里,直到衣兜鼓鼓囊囊的,才跑出院子。我分给早就巴望着的小伙伴。我们嚼着桂圆肉,用桂圆籽砸着对方,桂圆籽撒了一地。我像个猎人,伺机瞅着药房,抽屉里的桂圆,成了我的囊中猎物。逮着机会就装满衣兜,跟几个伙伴共享桂圆肉。我暗自得意,安叔没发现。我的胃口也大了,拿的数量也成倍增加。蹊跷的是,药匣子像个魔法盒,总有满满的桂圆。

    ⑨安叔跟伙计赶着马车回来了。爷爷说,安叔去蒙山采药材,再送到临沂。当然,爷爷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就麻溜去了后院。安叔沉着脸,跟爷爷小声嘀咕。我好奇地跟过去,母亲拽住我,我不情愿地跟着母亲回了前院。

    ⑩我像不安分的鲤鱼,在炕上来回打挺。干脆蹬上裤子,披上褂子,刺溜下炕,穿过漆黑的前院,悄悄溜进后院。伙计拿着火把,后院灯火通明。安叔正吩咐伙计装药材,马车上摞起了小山包。我凑到安叔跟前,他吃一惊,刮下我的鼻尖,小子,半夜了,快去睡觉!

    安叔带着几个伙计上了马车,马蹄敲打得青石板嗒嗒响,不一会儿,马车消失在黑漆漆的夜里。爷爷说,药材送到临沂一带的敌占区。安叔他们回来时,碰上了国民党的散兵,要征用马车回乡。安叔和伙计哪肯,双方言语不和,那帮兵痞,举起枪托对他们一阵列乱砸。幸好来了武工队,缴了散兵的武器,安叔和伙计才得以脱身。安叔鼻青脸肿的,还有瘀血,胳膊也用纱布缠着,渗出斑斑血迹。我问,疼吗?安叔说,不疼,药材送到救急了,俺这不算啥!

    深秋,秋风抽打着树枝,树叶簌簌落地。安叔跟往常一样,唰啦唰啦地扫着落叶,但明显放慢了速度,像是留恋那些发黄的树叶。

    安叔要回乡了,我跑进后院。他笑吟吟地拉着我。安叔,你别走!小子,总要说再见的,没准儿哪天咱又见面了!他说的话,我似懂非懂,倒是桂圆的事儿,老在眼前闪。安叔说:天不早了,回吧!明儿一早,俺就走了。我边回头边迈过门槛。

    桂圆甜吧?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安叔神秘地笑。我做个鬼脸,吐吐舌头,跑出后院。

    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地政府召开隆重的表彰会,授予爷爷一面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的牌匾和一枚支前模范奖章。颁奖人竟是安叔

    ①岐黄:岐伯和黄帝,相传为中医之祖。后以“岐黄”为中医医术的代称。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3年3月3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照应是小说创作的技法之一,第④段“咱要用之于民”与第段“药材送到临沂一带的敌占区”相照应。

    B.第⑤段点明安叔的“管家”身份,使结尾安叔为爷爷颁发奖章和牌匾的情节显得突兀,但并不影响小说主题的表达。

    C.第⑥段“安叔叹口气”和第段“安叔神秘地笑”形成对比,既暗示了胜利的即将到来,也让读者揣摩到了局势的变化。

    D.第段“桂圆甜吧?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一句,不仅表明安叔早就知道“我”偷吃桂圆的事,也暗示了我们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

    【2】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文章题目“桂圆”的作用。

    【3】文中的“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与《我的叔叔于勒》在叙述视角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本文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 11、议论文

    论真性情

    周国平

    ⑴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⑵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⑶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例如金钱、名声之类。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因为他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这就好像一个园丁,他仅仅因为喜欢而开辟了一块自己的园地,他在其中培育了许多美丽的花木,为它们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当他在自己的园地上耕作时,他心里非常踏实。无论他走到哪里,他也都会牵挂着那些花木,如同母亲牵挂着自己的孩子。这样一个人,他一定会活得很充实的。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园地,不管他当多大的官,做多大的买卖,他本质上始终是空虚的。这样的人一旦丢了官,破了产,他的空虚就暴露无遗了,会惶惶然不可终日,发现自己在世界上无事可做,也没有人需要他,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⑷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我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止,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叫苦是假,因为我知道利益是一种强制力量,而就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性质来说,利益的确比愉快更加重要。相反,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如果不感到愉快,我们就必须怀疑是否有利益的强制在其中起着作用。

    ⑸你说,得活出个样儿来。我说,得活出个味儿来。名声地位是衣裳,不妨弄件穿穿。可是,对人对己都不要衣帽取人。衣裳换来换去,我还是我。脱尽衣裳,男人和女人更本色。

    ⑹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报酬都在眼前。爱情的报酬就是相爱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缔结良缘。创作的报酬就是创作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扬四海。如果事情本身不能给人以陶醉和满足,就不足以称为美好。

    ⑺此生此世,当不当思想家或散文家,写不写得出漂亮文章,真是不重要。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⑻人不仅仅属于时代。无论时代怎样,没有人必须为了利益而放弃自己的趣味。人生之大趣,第一源自生命,第二源自灵魂。一个人只要热爱生命,善于品味生命固有的乐趣,同时又关注灵魂,善于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灵魂交往,即使在一个无趣的时代,他仍然可以生活得有趣。

    (选自周国平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d6f680100mxy0.html)

    1下列对“真性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B. 满足自己而做的事,看重的就是愉快而不是利益,那就是出于性情而不是功利。

    C. 保持一份生命纯真,能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让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

    D. 一个人只要热爱生命,善于品味生命固有的乐趣,同时又关注灵魂,善于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灵魂交往,他生活得就一定有趣。

    2文章第⑸段写到:“你说,得活出个样儿来。我说,得活出个味儿来。”结合上下文说说两个加点短语的含义。

    3依照选文观点,请你从下面文化名人或者文学形象中选取一个,结合与其相关的文学作品对他是否有真性情进行评析。

    陶渊明   苏轼 《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他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他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他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要求:经典的作品有着穿越时空的力量,诗中关于“独立”与“团结”的思考,在今天这个时代又带给你怎样的启发?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文中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校名、人名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