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七台河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京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成为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是在(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 2、下图是两位学者对闭关锁国政策影响的的看法。他们都认为: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政策妨碍了中国人学习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维护专制统治,对国家和民族有百害而无一利。

    ——胡思庸

    闭关政策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在客观上阻止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戴逸

     

     

    A.有一定的自卫作用 B.完全没有作用 C.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D.顺应历史潮流

  • 3、鲁迅的《狂人日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其实早在明代就有一位大家在他的作品中以戏剧的方式表达了同样的感情。这部作品是(       

    A.《三国志通俗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牡丹亭》

  • 4、下列关于武则天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②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③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生产、选拔人才的政策

    ④任用房玄龄和杜如晦为宰相。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5、《元史》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A.澎湖巡检司 B.行中书省 C.三司 D.宣政院

  • 6、苏轼是宋代杰出的词人,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下列选项中,属于苏轼词作的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D.“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 7、下列是四幅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疆域图,按照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③④①

    D. ③②①④

  • 8、下列哪种作物在宋朝时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A. 水稻 B. 茶叶 C. 棉花 D.

  • 9、泉州开元寺原名为莲花寺,唐开元26年改名为开元寺。下列关于“开元26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唐开元26年即唐太宗即位第26年

    B.唐开元26年是13世纪三十年代

    C.唐开元26年,唐朝处于全盛时期

    D.唐开元26年,佛经已广泛采用活字印刷

  • 10、“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从材料中不能解读出的信息是

    A. 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

    B. 明朝国力强盛

    C. 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

    D. 郑和传播了和平和友谊

  • 11、明末清初的顾炎武说:“吴民之中,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这主要反映了

    A. 官吏贪赃枉法

    B. 土地兼并严重

    C. 民众不堪重负

    D. 农民流离失所

  • 12、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 皇帝昏庸无能

    B. 政治腐败

    C. 天灾人祸

    D. 满清强大

  • 13、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时代有名的“治世”

    B. 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C. 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

    D. 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训,调整政策

  • 14、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材料描述的农具是

    A.

    B.

    C.

    D.

  • 15、最能体现清朝君主集权达到顶峰的史实是

    A.乾隆帝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

    B.顺治帝设置内阁

    C.康熙帝设南书房

    D.雍正帝设军机处

  • 16、该工程曾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该工程是

    A.赵州桥

    B.故宫

    C.都江堰

    D.长城

  • 17、清朝学者赵翼写诗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该诗讲的是哪位皇帝?(  )

    A. 隋文帝 B. 唐高祖 C. 宋太祖 D. 元世祖

  • 18、“尽管此项工程耗资巨大,但是隋炀帝…的投资千年来一直都有回报。它将中国南部和北部的经济融为一体。”材料中的“此项工程”是(     

    A.赵州桥

    B.大运河

    C.明长城

    D.紫禁城

  • 19、图1、图2所示文物可以直接印证唐代(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科学理论的进步

    C.手工业水平高超

    D.城市布局的严整

  • 20、某校七年级18班同学开设了“统一多名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专题网站,下列人物与事件搭配不正确的是

    A.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 B.康熙——雅克萨之战

    C.雍正——设置军机处 D.清初——取消了议政王大臣会议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中国古代文学在唐朝和宋朝的表现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 22、唐玄宗李隆基(712~756年在位)。他即位以后,在贤相________________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________

     

  • 23、隋朝的灭亡

    (1)原因:隋朝的第二个皇帝____,好大喜功,不恤民力,有纵情享乐,奢侈无数。他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又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____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

    (2)灭亡:____年,隋炀帝在____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 24、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起来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分别是____________

  • 25、1127年,北宋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________(宋高宗)登上皇位,史称南宋。

     

  • 26、下图是某个朝代修建的万里长城示意图。请认真看图,然后指出:朝代是_______,东起___________,西至__________________

  • 27、宋朝鼓励海外贸易,为此设立了_____加以管理。

  • 28、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______,负责管理澎湖和______(今台湾)。

  • 29、________年,________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 30、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人说,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历史。为加强对地方控制,元朝实行______制度,管理全国和地方行政事务;明朝为加强对臣民的监视,朱元璋设立了特务机构____________设立东厂;明清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大兴______;为强化皇权专制,清朝______皇帝在宫中设立了______,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后来成为皇帝专权的重要工具,它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连线

    关汉卿   郾城大捷

    李时珍   《窦娥冤》

    曹雪芹   《本草纲目》

    李白   《红楼梦》

    汤显祖   诗仙

    杜甫   《牡丹亭》

    岳飞   诗圣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根据作品,写出相对应的人物。

    (1)《牡丹亭》——

    (2)《红楼梦》前八十回——

    (3)《三国演义》——

    (4)《农政全书》——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   让我们走进唐、宋、元、明、清的历史,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知识梳理。

     

     

     

    唐、宋、元、明、清文化知识整理

    书法

    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①________,被称为“画圣”,其代表作品是《送子天王图》

    史学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②________,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戏曲

    元朝戏曲空前发达,优秀的戏剧家关汉卿,其代表作是③________

    建筑

    明朝北京城的核心是宫城。又称④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诗歌小说

    唐朝大诗人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他被誉为“⑤________”;清代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⑥________

    艺术

    清代道光年间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博彩其它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后被称为⑦________

    反思

    ________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