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代受到高度重视,主要表现在( )
①设置澎湖巡检司 ②设置回回司天监 ③设置回回药物院 ④重用来自伊斯兰地区的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科技人才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2、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过着原始农耕生活的居民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3、清朝前期,出现的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城市汉口、以及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苏州的情况,反映了当时
A. 清朝很富有
B. 严重影响了当时农业的发展
C. 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
D. 人口的不断增加
4、如果你生活在宋朝,要听一段评书《隋唐英雄传》,你应该去
A.勾栏 B.皇城 C.邸店 D.寺庙
5、“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初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失事沉没于阳江市南海海域的沉船。据报道,从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的瓷器,很多都是出自“瓷都”。我国被称为“瓷都”的地方是( )
A.开封 B.临安 C.景德镇 D.大都
6、下侧是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某项科技成就。他描述的这项科技的发明者是
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A.毕昇 B.李时珍 C.宋应星 D.徐光启
7、唐朝的哪座城市,既是当时各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 )
A. 洛阳 B. 长安 C. 扬州 D. 成都
8、“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诗中的“千里赖通波”指的是大运河( )
A. 发挥灌溉作用 B. 有千里之长 C. 成为南北交通枢纽 D. 发挥防洪作用
9、对于活字印刷术,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 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作者旨在说明活字印刷术
A.不能提高印刷效率 B.在大量印刷时可大大提高效率
C.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D.制作过程十分简单
10、唐代出现了一种新式农业生产工具,它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下列农具中,与此叙述相符的是
A. B.
C. D.
11、它是一部成书于北宋时期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在该书中,编者司马光等人总结了许多历史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它是( )
A. 《史记》 B. 《三国演义》 C. 《水浒传》 D. 《资治通鉴》
12、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文成公主入藏”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那么符合上述内容的单元特征是
A. 国家的产生和大变革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3、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蒙古政权的建立
②定国号为元
③定都大都
④灭亡南宋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①④②③ D. ①③②④
1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是
A. 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B. 拥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
C. 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
D. 对外贸易发达
15、有学者认为:“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此时的“创新和文化繁盛”主要表现为
①造纸术
②交子
③活字印刷术
④指南针普遍用于航海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6、唐玄宗册封 首领为云南王
A.突厥 B.回纥 C.吐蕃 D.南诏
17、下面是我国古代一部古典文学名著的目录(节选),这部作品应是( )
A.《红楼梦》
B.《水浒传》
C.《西游记》
D.《三国演义》
18、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的通史巨著
A.纪传体 B.编年体 C.章回体 D.断代体
19、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A. 武后当政
B. 安史之乱
C. 藩镇割据
D. 黄巢起义
20、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 国家统一 B.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 政权并立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21、1616年,________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________改国号为清。
22、明末有一本书,既是地理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这本书是________
23、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_____。
(2)商业:
①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_____;
②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如吴江县的____,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湖北的____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乾隆时期的____,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③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邦,拥有雄厚的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例如, 山西商人组成的____,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____”,便于货币流通。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____,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荼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4、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从________开始,到________时最后完成。
25、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
①原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________,________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发动了大规模起义。
②经过: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________,建立政权。
③影响:给唐朝统治以________。
(2)唐朝灭亡
________年,________建立了________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26、_____帝时期,科举制正式创立;_____朝时期规定科举考试的科目必须来自“四书”“ 五经”。
27、南宋__________(人物)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_______________》。
28、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人说,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历史。为加强对地方控制,元朝实行______制度,管理全国和地方行政事务;明朝为加强对臣民的监视,朱元璋设立了特务机构______,______设立东厂;明清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大兴______;为强化皇权专制,清朝______皇帝在宫中设立了______,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后来成为皇帝专权的重要工具,它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9、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继承了汗位。他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 “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________”的方略。______年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_________。
30、北宋时兴起的江西德化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错误: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
31、唐朝社会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徐敬业起兵造反之前,有位叫骆宾王的文学家为他起早了一篇檄文。骆宾王在檄文中极力申讨武则天的罪行,辱骂武则天的身世,武则天读了檄文之后感慨不已,惋惜的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
(1)材料反映出武则天什么治国理念,为了践行这一理念武则天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重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
(2)归纳行省的主要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设置行省的积极影响。
32、英雄是时代的标杆。
(1)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________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
(2)1206年,__________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3)抗元英雄__________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33、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外交往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谢弗评价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3个世纪中,几乎亚洲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
材料二 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对比表
项目 | 郑和 | 哥伦布 |
时间 | 1405—1433年 | 1492—1504年 |
海航次数 | 7次 | 4次 |
各次航海船只 | 大小船只200多艘 | 最少3只,最多17只 |
每次航行人数 | 2.7~2.8万人 | 最少90人,最多1500人 |
到达范围 | 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 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古巴、海地、牙买加等第 |
材料三 (清朝时)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举出反映该政策的任一史实。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次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3)材料三中清朝的“与外界隔绝”的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归纳我国古代中外交往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