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玉溪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故宫养心殿有一对漆红圆柱,上面镌刻着雍正帝手书的一幅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不加掩饰地表达了他对集权的渴望。为此,雍正帝

    A.建立行省制 B.设置特务机构

    C.设立军机处 D.实行八股取士

  • 2、“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

    A. 世袭制 B. 科举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度

  • 3、《文献通考》记载:“(北宋时)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这则记载说明当时

    A.成立了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B.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打破了住宅区与商业区的界线

    D.经商时间不受限制

  • 4、“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这描述的是我国哪一朝代的疆域

    A. 秦朝

    B. 唐朝

    C. 北宋

    D. 元朝

  • 5、我国历史上废除宰相制度,权利分给各个部的朝代是(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 6、“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

    D.左宗棠收复新疆

  • 7、在唐朝贞观年间,家境虽然贫寒,本人却有学识、有天赋的李四赴京赶考,金榜题名,从而命运改变。李四能够改变命运主要得益于(     

    A.禅让制度

    B.宗法制度

    C.分封制度

    D.科举制度

  • 8、下列属于唐朝发明的生产工具是(     

    A.曲辕犁

    B.水排

    C.翻车

    D.耧车

  • 9、“(唐太宗)对待汉族和少数民族将领不偏不倚、信赏必罚;内附的少数民族百姓与内附的汉族人一样,都受到免服徭役的优待”。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

    A.天可汗 B.怀仁可汗 C.渤海郡王 D.云南王

  • 10、“琼花缀玉扬州梦,稻米流脂汴水情。百里龙舟经过处,千年漕运赖通行。”这是对安润县的隋朝大运河遗址的抒怀。下列古人评价大运河的诗句中,持完全否定态度的是( )

    A.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B.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C.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D.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

  • 11、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哪个朝代最终完成

    A. 隋朝 B. 唐朝 C. 北宋 D. 南宋

  • 12、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瑰宝,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是

    A.昆曲 B.南戏 C.京剧 D.北曲

  • 13、宋朝著名女词人是

    A. 苏轼

    B. 李清照

    C. 苏洵

    D. 苏澈

  • 14、唐朝时期,各国庞大的外交使团出人长安,出现了“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景象。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唐朝时国家统一

    B.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C.唐朝的疆域扩大

    D.唐朝的对外交通十分发达

  • 15、“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描述的是

    A.赵州桥

    B.大运河

    C.北京城

    D.明长城

  • 16、下列明清时期杰出人物与其取得成就的搭配中,错误的一项是

    A. 李时珍——《本草纲目》

    B. 宋应星一一《天工开物》

    C. 罗贯中一一《三国演义》

    D. 施耐庵一一《西游记》

  • 17、江南地区在汉代时“地广人稀、刀耕火种”,发展到宋代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景象。这一变化表明了

    A.耕地面积的增加 B.科学技术的突破

    C.对外贸易的发展 D.经济重心的南移

  • 18、唐朝都城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长安就是今天的

    A. 山西太原

    B. 陕西咸阳

    C. 河南洛阳

    D. 陕西西安

  • 19、沙特阿拉伯的国旗上用阿拉伯文写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表明这个国家具有特殊地位的宗教是

    A. 佛教

    B. 基督教

    C. 伊斯兰教

    D. 道教

  • 20、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应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A.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B. 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C. 国家统一,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顺之者受颂扬、逆之者遭唾弃

    D. 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是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的药物学巨著是________,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全面总结的科技巨著是________

  • 22、和: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_____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 23、明朝时,著名的书法名家是________

  • 24、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背景: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________深重,________异常尖锐。

    (2)口号: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________”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3)建立政权:1644年,李自成在________建立政权,国号________

    (4)推翻明朝:________年4月,________率领起义军攻入北京城,明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 25、司马迁所著的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诗仙是指____________

  • 26、隋朝建立于__________年;北宋灭亡于__________年。

  • 27、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和推广的生产工具中,用于耕作的工具_____和灌溉的工具______________

  • 28、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________;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________,提高农作物产量。

     

  • 29、持续八年之久的_____是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标志;同时,由于地方势力的加大,形成唐末_____的局面。

  • 30、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________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中国古代文化灿烂,科技成就领先世界。请将下列人物与他们的贡献连起来。 

    毕昇________       ①编写《资治通鉴》

    司马光________     ②发明活字印刷术

    李时珍________     ③编写《本草纲目》

    徐光启________     ④编写《天工开物》

    宋应星________     ⑤编写《农政全书》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1)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他的诗有“诗史”之称——

    (3)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契丹”——

    (4)他是党项族人,于11世纪前期称大夏皇帝——

    (5)他是女真族完颜部首领,1115年建立金朝——

    (6)继承汗位,建立元朝的是——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材料二  下面是明朝举子看榜图。

    材料三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如图),在.时期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材料四  乾隆帝时,朝中大臣胡中藻写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1)归纳材料一反映的官制的变化。“皇帝”这样改革官制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四反映了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而采取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3)材料三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雍正帝在位时设立的哪一机构?请你对该机构的设立作简要评价。

    (4)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