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体摄入锌不足会引起多种疾病,缺锌者可遵医嘱服用葡萄糖酸锌(C12H22O14Zn)口服液来补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葡萄糖酸锌由碳、氢、氧、锌四种元素组成
B.葡萄糖酸锌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葡萄糖酸锌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55
D.葡萄糖酸锌由12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14个氧原子和1个锌原子构成
2、下列对化学观念的认识错误的是
A.能量观: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常伴随着能量变化
B.微粒观: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
C.守恒观:4g氢气和32g氧气反应,可生成36g水
D.分类观:根据组成元素的不同,可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3、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
A.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0
B.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20个电子
D.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
4、下列化学用语中数字“2”所表达的意义对应正确的是
A.2Cu表示2个铜元素
B.NO2表示二氧化氮中含有2个氧原子
C.H2表示2个氢原子
D.Fe2+表示每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5、将两枚光亮的铁钉分别用细线吊置于甲、乙两瓶中,并使部分铁钉露出液面(如图所示)。放置一段时间,出现了锈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丙中,导管内上升一段水柱
B.甲中,铁钉在植物油内的部分没有锈蚀
C.乙中,铁钉在水面下部分锈蚀最严重
D.蒸馏水煮沸的目的是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气
6、煅烧石灰石(石灰石中的杂质不含钙、碳元素,且不参与反应)可制得氧化钙。测得煅烧后剩余固体中钙元素与碳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则已分解的碳酸钙与原有碳酸钙的质量比是
A.
B.
C.
D.
7、下列物质燃烧时会发出白光并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A.镁条
B.木炭
C.铁丝
D.红磷
8、钇元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稀土元素,可制特种玻璃与合金。稀土元素钇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m的数值为8
B.钇原子的质子数为39
C.钇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8.91g
D.钇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
9、下列符号能表示两个氢原子的是
A.
B.
C.
D.
10、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古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B.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C.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D.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11、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关于 CO2 与 CO 的知识总结错误的是
A.性质:由于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B.组成:都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含碳量也相同
C.用途:固体 CO2 可用于人工降雨;CO 可作燃料
D.危害:二者室内达到一定浓度,都能致人死亡
12、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氮气具有稳定性,可作保护气
B.氧气能够供给呼吸,可用于气割、气焊
C.木炭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
D.镁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可制作闪光弹
13、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电解水时正极和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1:2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C.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D.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溶液变为浅绿色
14、规范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基础,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闻气体气味
B.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过滤
D. 加热液体
15、下列符号表示2个氧分子的是
A.
B.
C.4O
D.2O
16、用酒精湿巾擦拭双手时,能闻到特殊气味的主要原因是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很小
D.分子由原子构成
17、下列物质物质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稀有气体 过氧化氢 有冰的水
B.乙醇 稀硫酸 氧化镁
C.金刚石 铁矿石 大理石
D.水银 水蒸气 稀有气体
18、将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呼出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空气瓶内的木条正常燃烧,呼出气体瓶内的木条熄灭,由此说明
A.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B.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高
C.呼吸过程中消耗了氧气
D.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
19、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用金刚石切割大理石
B.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
C.氮气用于食品防腐
D.酒精用作燃料
20、同学们在实验室里进行与水有关的实验时,所涉及的操作或方法正确的是
A.活性炭净化水
B.量取水
C.检验生成水
D.加热水
21、下列实验方案错误的是
A.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B.验证木炭的还原性
C.验证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助燃、不可燃
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2、下列实验设计能达成预期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设计 |
A | 降低水的硬度 | 加入适量活性炭,搅拌,过滤 |
B | 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 在空气中点燃,检验生成物 |
C | 除去CO2中的少量CO | 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干燥 |
D | 鉴别水和5%的过氧化氢溶液 | 分别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观察现象 |
A.A
B.B
C.C
D.D
23、为实现二氧化碳的绿色利用,科学家用固碳酶作催化剂设计如下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
A.固碳酶在反应前后性质保持不变
B.转化过程中原子种类和个数均改变了
C.X的化学式为CH2
D.反应②可能有氢气参加反应
24、2023年12月13日,联合国气候大会共同达成了“阿联酋共识”,该协议首次呼吁各国“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下列能源不属于化石能源的是
A.煤
B.太阳能
C.天然气
D.石油
25、如图为我国“十三五”期间能源消费结构占比统计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煤炭、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有风能、太阳能等
B.煤炭消费占比下降,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变
C.煤炭燃烧产生的CO2会造成酸雨,对环境影响大
D.氢气是清洁的高能燃料,液氢已被应用于航天等领域
26、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硫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D.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27、有下列三种物质:①食盐②CO2③CaO将其溶于水中,所得溶液PH>7的是_____;PH=7的是_____;PH<7的是_____.(填序号)
28、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学习了气体的制取和收集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并完成下面题目:
(1)写出下列仪器名称:b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若用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收集的氧气用于验证蜡烛燃烧产物的实验,最好选用收集装置为_______(从A~E中选);
(3)实验室制取氢气时,用C装置代替B装置在操作方面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若在装置F内装满水来收集,则气体应从______端通入(填c或d),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分离CO2和CO的混合气体,可将气体通过下图装置(液体药品均足量),操作步骤如下:
①关闭活塞______,打开活塞_____(填a或b),通入混合气体,可收集到__________气体。
②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操作),又可收集到另一种气体。
⑸已知:实验室可以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制取氨气。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有毒,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形成氨水。某同学用如图F装置来收集氨气,气体从________端进(选“c”或“d”)。为防止环境污染,另一端接如图1所示的装置(盛放的液体均为水),其中可用于吸收多余氨气的装置是__________________。
⑹图2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O2的体积,检验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当把针筒里的活塞内推时,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气密性良好。
29、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1)城市家用燃料是天然气,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关闭燃气开关灭火,运用的灭火原理是______。
(2)“低碳”就是较低的CO2排放。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理念的是______(填字母)。
A.两面使用草稿纸
B.出行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代替私家车
C.让长期不用的电器处于待机状态
30、请你以“酸碱盐的性质”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并解决下列问题:
(1)“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则盐溶液一定呈中性”。你认为这种推理是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你的例证是______。
(2)从某一欠收农田里取回一份土壤样品,请你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测出土壤样品浸出液的酸碱性(只写出所用物品的名称即可):①_______,②________。
(3)如果检测的结果呈酸性,那么要改良此土壤,应向农田里施加_______。
31、联合国确定2013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合作”,我国的宣传主题为“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1)下列做法符合宣传主题的是________________。
A不间断地放水洗衣服
B富含氮、磷的生活污水不能排放到河中
C工业污水直接压入地下
(2)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______________实现的。
(3)净水过程中,除去颜色与异味利用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作用。
(4)自来水的净化过程中,液氯起______________作用。
(5)日常生活中区分硬水与软水用__________________,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为硬水。
(6)节约用水从我做起请任举一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
32、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许多有关物质溶解度的信息。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t3℃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
(2)P点的含义_________。
(3)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不考虑水蒸发),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标号)。
A.将t3℃时等质量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析出晶体的质量a>b
B.t3℃时,能够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0%的a溶液
C.将t3℃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到t1℃,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为b<a=c
D.t2℃时,70gb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b物质的质量是20g
33、化学基础与常识
(1)第32届东京奥运会组委会计划从废旧电子设备中回收金、银、铜来制作奖牌。下列有关金、银、铜的性质叙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 有金属光泽 B 导电性好 C 不能与稀盐酸反应 D 硬度较大
(2)下图是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由此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电解水过程中保持不变的微粒是_____(用化学符号表示)。
(3)金属锰元素形成化合物时有多种化合价:+2、+4、+6、+7 。写出锰元素最高价形成氧化物的化学式:_____。
(4)自来水厂生产自来水的过程中如图所示:
①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步骤D能除去水中的______(填字母序号)。
A 不溶解的杂质 B 有色和有异味的杂质 C 大部分溶解的杂质
②砂池过滤可以除去不溶性的杂质。实验室组装过滤器时,需要用到的仪器和用品有(填序号)_____。
A 带铁圈的铁架台 B 试管 C 漏斗 D 玻璃棒 E 集气瓶 F 烧杯 G 滤纸
34、如图为化学实验室中常见的部分仪器:
(1)写出对应序号仪器的名称:
①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
(2)少量溶液间相互反应时,需要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
(3)将白砂糖溶解到一定量的水中时,需要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__ 。
35、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1)煤、_________、石油常称为化石燃料;
(2)燃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其目的是_______。
(3)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车用乙醇汽油),可适当节省石油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写出乙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6、Fe、Cu、Al 是人类使用广泛的三种金属.
(1)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但生活中常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铝粉,原因是______;
(2)现有 Fe、Cu、Al 这三种金属,可选用其他一种试剂来验证这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能达到目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写一个即可);
(3)铁在空气中容易发生锈蚀,为防止自行车的支架、链条等构件锈蚀,一般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写一种).
37、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燃烧的条件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实验。
(1)图是课本上探究烧条件的实验装置,通过两组对比实验得岀结论。其中能得岀可燃物燃烧需与氧气或空气接触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2)兴趣小组同学另设计了图二的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由图二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
38、中和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三个实验。
(1)观察到试管①③中共同的明显现象是______;
②中没有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试管②中没有明显现象,是否发生了反应?
【实验探究】
(2)化学兴趣小组取少量实验后试管②中的溶液,分别放入 a、b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观察到了_______(填写现象),证明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3)为进一步探究试管②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还可以向试管 b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填字母)。
A.Zn B.Fe(OH)3 C.FeCl3 D.AgNO3
39、某地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将石灰石的开采、加工和高炉炼铁建在一起形成联产。
(1)炼铁的固体原料有铁矿石、焦炭和___________。请写出炼铁过程中CO和Fe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炉炼铁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高温一氧化碳,可作为能源用来煅烧石灰石。请写出煅烧石灰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联产方式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40、用有关化学知识回答下列事实。
(1)炒菜的油锅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2)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