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塞(sāi) 尴尬(ɡān) 惊骇 (hài) 歼灭(jiān)
B. 溃退(kuì) 荧光(yíng) 畸形(jī) 殚精竭虑(dān)
C. 绯闻(fěi) 蒙昧(mèi) 侏儒(rú) 屏息敛声(liǎn)
D. 锃亮(zènɡ) 凛冽(lǐn) 酷似(sì) 挟着(jiá)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嶙峋 推祟 筋疲力尽 络绎不绝
B.赋闲 慰勉 张目结舌 长途拨踄
C.窒息 濒临 妙手偶得 詹何钓鱼
D.琐屑 狼藉 自出新裁 重峦叠嶂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广大师生受益匪浅。
B. 他们本来个性志趣就不同,分道扬镳实属必然。
C. 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竟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存在,对此,我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死灰复燃。
D. 电影《狼图腾》,以场面的气势恢宏、情节的抑扬顿挫和风格的奇异独特,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仲裁(zhòng) 娴熟(xián) 遒劲(yǒu) 重峦叠嶂(luán)
B.簇拥(cù) 推崇(chóng) 绯红(fēi) 潜滋暗长(qián)
C.诏书(zhào) 岔道(chà) 镌刻(juàn) 深恶痛绝(wù)
D.炽热(zhì) 诘责(jí) 教诲(huì) 面面相觑(qù)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请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联的妙处。
【2】诗的最后两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6、古诗文默写
① , ,风雨不动安如山。
②开轩面场圃, 。
③ ,柳暗花明又一村。
④萧鼓追随春社近, 。
⑤ ,燕然未勒归无计。
⑥谁道人生无再少? , 。
⑦ ,四时俱备。 ,猿鸟乱鸣。
⑧ , ,盖竹柏影也。
7、阅读朱自清《经典常谈》的片段,完成下面任务。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得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排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纪录的人大概是些乐工,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为“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其教化作用似乎建立在所谓“六义”上。
(摘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解释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2)“诗经六义”即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_____、_____、_____”三种表现手法。
8、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密密的针脚
赵宜辅
①母亲愈发衰老了,习惯在脑后随意绾一个髻,花白的头发已失去了原先的光泽,干枯发黄。这些年,地里家务的劳累,使得母亲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走路时腰老伸不直,稍微负重,腰就疼得站不起来。可即便是这样,母亲还坚持种了一亩地的棉花,她说:“女儿家的棉被该换新了。”
②我给母亲去过电话,说市场上的羽绒被真空棉被因其轻盈美观又不失暖和,早已走入千家万户了,不愿意母亲再劳累。母亲坚持说棉被才更暖和贴心。
③记得十年前,母亲也是这般,选了绒长一点的棉花请人加工成棉絮,买来崭新的被里、被面,她要为心爱的女儿缝制嫁妆。
④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倾泻进来,洒下一片暖。那时母亲尚且年轻,眼神好,眯着眼穿针引线,在右手中指戴上顶针后就开始纫针了。母亲动作娴熟,不时地把针在头发上擦一下,加点润滑,遇上太厚的地方,针穿不过去,就把针尾在顶针上顶,母亲神情很专注,似乎在刺一幅精美的苏绣。我知道,她是在把那份浓浓的爱一针一线缝在这棉被上。
⑤母亲做这些的时候,我除了默默看,什么也帮不上,索性将脸贴在棉被上,喜欢闻着棉花散出的那种淡淡的清香,还残留着阳光的味道,有一种暖意在心底蔓延开来。
⑥静静的时光里,流淌着岁月静好。
⑦转眼间春去秋来,这期间繁琐的育苗、除草、打药,直至棉花收获,不敢想象母亲是如何在地里劳作的,仿佛看见那些寒露沾衣的清晨,我那单薄的母亲围着自家做的蛇皮袋,穿行在高出她许多的棉花垄里拾检棉花,而露水悄没声息打湿了她的衣衫,仿佛看见母亲在堂屋里剥棉花,黑乎乎皴裂的指头掏开一朵朵的洁白。而做着这些,支撑她的只是一个信念,只是那份碎碎念的牵挂。
⑧待到缝制好了四床厚实的崭新棉被,母亲便要亲自给我送来。因为晕车,只好坐了三轮车一路颠簸来到小城。我接过棉被的那一刻,鼻子发酸泪水忍不住就落下来,轻轻地抚摸着这些光滑的被面,抚摸着这些密密麻麻的针脚,这针脚里有我熟悉的气息,属于母亲的气息。
⑨抬眼望见母亲,她正开心地笑着,眼角的皱褶堆积得更深了,这笑,是那般慈爱,是那般暖心暖肺。
⑩母亲一边说我是傻丫头,一边替我拭擦泪水。她的手指关节粗大,粗糙得像失去了水分的树皮。动作却很轻柔,生怕弄疼我似的。我把头埋进母亲的胸前,母亲用双臂抱着我,就仿佛又回到了那些旧时光里,那些郁郁葱葱的日子里,开心了,受委屈了,也是这般依恋母亲的。而不管岁月的脚步走过多远,我知道,母亲始终是永远给我温暖的那个人,无论我飞多高,母亲的牵挂始终在。
⑪有时候,大爱就是无言的,一如这密密的针脚。
(选自《读者》)
【1】选文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属于环境描写,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2】谈谈你对选文第⑩段中的画线句子的理解。
【3】请说说本文结尾的妙处。
【4】结合选文,谈谈你对标题“密密的针脚”的理解。
9、请以“温暖的回忆”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 6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