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揭阳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唐代柳宗元的《封建论》中对分封制的记载:“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与此制度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 2、下图是唐代画家张萱(开元年间人士)所作《捣练图》,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图中人物形象鲜明,造型饱满,烘托出雍容华贵的气度。此图(     

    A.注重意境个性

    B.展现盛唐风貌

    C.融入异域风情

    D.再现市民生活

  • 3、《伦敦新闻画报》报道说:“英国远征军逼近大运河所带来的危险,被认为会促使大清皇帝做出公平合理的安排。俄国正忙于唆使中国反对大英帝国的正当要求,美国和法国派出了他们的战舰来观察我们跟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之间的战争。”材料中所涉及的战争(     

    A.成为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推动中国外交出现制度性变化

    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正式启动

    D.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4、在宗法制度下,西周的政治体制其实就是一种由天下到诸侯国,由诸侯国到家(族)的政治体系。这反映出当时的国家治理特点是(     

    A.君主专制

    B.血缘维系

    C.家国同构

    D.垂直管理

  • 5、洪熙元年(1425年),明宣宗派周干、胡概、叶春等人巡抚南直隶,使其正式以“巡抚”之名巡视地方,“设巡抚自此始”。所谓“巡”,就是代表中央和皇帝去“分巡天下”;所谓“抚”,就是代表中央和皇帝去“安抚”“宣抚”地方。由此可知,明朝设立巡抚旨在(       

    A.惩治地方腐败官吏

    B.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C.强化中央的控制力

    D.构建政权政治认同

  • 6、有学者认为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燕山南北等地区已经进入文明时代,如大汶口文化晚期、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这充分说明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

    A.特殊性

    B.多元性

    C.曲折性

    D.完整性

  • 7、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发布最新考古成果称,地处蔚汾河与黄河交汇处的山西省吕梁市兴县碧村遗址,距今约4200年至3800年,该遗址是一处具有内外双重城墙的石城聚落。碧村先民借助遗址南、北、西三面环河临沟的天险,在遗址中部、东部各修筑一道城墙及城门,控制通道。外城门形制规整,结构严密,具有明显的防御性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秦时期(     

    A.注重血缘的宗法制度

    B.日益严峻的部落纷争

    C.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十分明显的阶级对立

  • 8、如图为唐玄宗天宝年间边境节度使分布图。这体现出该时期(     

    A.民族政策开明

    B.边地防务强化

    C.社会矛盾尖锐

    D.藩镇割据严重

  • 9、如图是广东省英德市青塘遗址黄门岩2号洞,该遗址出土的石制品类型丰富,包括打制石器以及使用砾石、石核、石片、断块、碎屑及少量穿孔石器和局部磨刃石器,打制石器中以陡刃砾石石器最具特色。据此可推测,该遗址(     

    A.处在旧石器时代早期阶段

    B.出现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

    C.处于新旧石器的交替时期

    D.受到其他文明遗存的影响

  • 10、1279年,宋元崖山之战,宋朝大臣陆秀夫背起年幼的皇帝投海自尽,其他忠臣、将兵、家眷、随皇帝一起逃命的百姓等共10万余人一起投江殉国。这反映出当时(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崇文抑武方针的实施

    C.理学影响的扩大

    D.经世致用思想的流行

  • 11、如图是20世纪八十年代后我国人口流动状况。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解放

    B.人们文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 12、北宋画家苏汉臣的《货郎图》描绘了挑担摇鼓、走乡串村的老货郎来到村中,货担上满载着货物,身上、腰间也挂着数不清的商品。作者成功抓住了村里老幼妇稚对货郎担的喜悦心情,场面热闹、朴素而又感人。这反映了 (     

    A.儒学的宗教化

    B.道德的伦理化

    C.观念的平等化

    D.文化的世俗化

  • 13、《东京梦华录》载:“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生鱼有数千担入门……十字街南去有姜行,北去有纱行。”材料体现了(     

    A.市场分工类别化

    B.市场突破了时间界限

    C.坊市的限制严格

    D.商品交易额迅猛增长

  • 14、宋代出现了众多书写异域的著作,如沈括的《熙宁使史契丹图钞》、朱彧的《诸蕃志》《萍州可谈》 《岭外代答》等。这些著作都是据作者见闻记录,所叙述的山川地理、风俗人情、动植物产等趋于客观真实,与以前志怪笔记中的异域想象大异。这反映了当时(     

    A.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自觉意识

    B.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治学态度

    C.开疆拓土经略异域的雄心壮志

    D.革故鼎新富国强兵的时代精神

  • 15、辽朝契丹人的主要产业是放牧马、羊,其燕云地区和渤海地区以种植稻、麦为主。金朝女真族以狩猎、畜牧为主,其控制的黄河以北广大汉族地区以农耕为主。辽金的这种经济形态(     

    A.促成了政权之间的联合

    B.阻碍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C.抑制了经济的多元发展

    D.影响了政治统治的特点

  • 16、“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若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甲午以后,康有为觉得时机到了。李鸿章所不敢提倡的政治改革,康有为要提倡。这就是所谓变法运动。”材料中作者认为变法运动的发生最充分地体现了(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演进

  • 17、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主要外贸商品需从江南、湖广、福建等地区运往广州,赖此为生的苦力、商贩、货船、旅店达上百万之众。五口通商之后,外贸商品可就近从上海、宁波、福州、厦门等地出洋,广州渐形衰落,失业人口剧增。由此可知(     

    A.大规模社会运动发生风险增加

    B.鸦片战争迫使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C.外贸中心从广州转移到了上海

    D.五口通商推动中国社会结构变革

  • 18、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以下史实能证明此结论的有(     

    ①血战台儿庄                    ②《论持久战》的发表

    ③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④百团大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9、义和团在《只因鬼子闹中原》的揭帖中写道“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对于义和团揭帖分析错误的(     

    A.存在明显盲目排外行为

    B.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

    C.反映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D.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 20、辛亥革命使中国完成从“王朝”到“国家”的转型,现代民主共和国得以初步建立,民众的身份由臣民变为公民,个人对祖国的热爱再也不表现为对一家一姓效忠,而是对国家与人民的奉献。这反映出(     

    A.中华民族意识全面觉醒

    B.中国民主政治得以巩固

    C.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传播

    D.封建专制土壤彻底清除

  • 21、《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但已谈到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的一些医药用品。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说明中国古代科技     

    A.形成完整理论

    B.取得成就众多

    C.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D.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 22、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即在青黄不接时,官府向有需要的农民提供贷款,以抑制兼并,为官府开辟财源。大臣韩琦报告青苗法实施的情况:所有农户都必须从官府贷款,富人可以多贷,穷人只能少贷,贷款利率较高,到期后农民又面临官府强制催收。韩琦认为青苗法(     

    A.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收入

    B.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

    C.有利于限制民间高利贷剥削

    D.加强对农民编制管理

  • 23、1089年,苏辙出使辽国时看到了被人翻刻的苏轼文集《眉山集》,写信给苏轼: “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苏轼作品得以在辽境广泛传播的客观条件是(     

    A.印刷行业发展迅速

    B.宋辽达成和议

    C.文官受到广泛尊崇

    D.民族差异消失

  • 24、1960年,广东农民人均食用油月消费1.5两。洲心公社对农业生产管理进行了探索与创新,率先实行“超产奖励责任制”,被称为“洲心经验”,在全省推广,并上报中央。这种探索是为了(     

    A.全面推行农业合作社

    B.打破人民公社化体制

    C.解决农村的经济困难

    D.变革农村土地所有制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明朝中后期

    (1)________: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2)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

    ①代表人物:________

    ②主张:以“________”为核心理论;“良知”就是“天理”,往往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实行,以达到圣贤境界。

    ③评价: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________主义倾向。

    (3)李贽:提倡________,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________标准。

  • 26、《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________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27、过程

    (1)召开新政协会议

    ①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________堂隆重开幕。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参加了会议。

    ②大会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几个重要文件。

    ③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________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通过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它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________的作用。

    (3)开国大典: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下午三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新中国正式成立。

  • 28、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_______”和“_______”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 29、宗法制是用__________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 30、唐朝后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剧。875年,_____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虽然被镇压,但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 31、_____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_____,定都________,是为隋文帝。______年,隋灭____,结束南北分裂的局面。

  • 32、评价:达到了________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________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________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________

  • 33、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朝廷在科举考试中采取________制度。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 34、请列举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4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 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一切,都始于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以破裂告终,但……它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十年之后,在日寇入侵,民族危亡之际,国共两党终于又一次握手。

    ——摘自《第一次握手》  

    材料二:于右任是国民党元老。他在病重时写下《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材料三: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了争取和 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现在,我愿趁此机会进一步阐明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 一的方针政策:

    ()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于分裂的不幸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 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 。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四)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摘自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材料四:

    跨越海峡两岸的历史性握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两次握手,体现合则两利的两次重大事件和各自最主要的影响。

    2)于右任的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意愿?说明什么问题?

    3)材料三中,叶剑英关于台湾问题的谈话可以概括出什么方针政策?该方针政策的提出有何意义?为解决台湾问题,中央政府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政策有什么不同?(2分)

    4)材料四所示历史性握手有什么现实意义?从国共关系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得到什么重要认识?

  • 36、夏朝

    (1)夏朝何时建立?

    (2)什么叫世袭制?

    (3)夏朝的国家管理是怎样的?

    (4)夏朝的文化遗存是什么?

  • 37、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是何时?

  • 38、简要评析“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影响。

  • 39、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