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台南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     

    A.三民主义的主张

    B.新三民主义的主张

    C.“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攘外必先安内”方针

  • 2、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进士、举人、状元等称号主要是从下列哪种途径获得的(     

    A.战功

    B.辛勤劳动

    C.科举考试

    D.经商

  • 3、李鸿章曾经描述道:“洋兵数千,枪炮并发,所当辄摩,其落地开花炸弹,真神技也”,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主张(     

    A.开设通商口岸

    B.学习西方技术

    C.设置总理衙门

    D.学习西方制度

  • 4、甲午战败后,清廷内外与日本再战的呼声甚高,保守派官员也激烈反对议和,朝廷在20天内收到了约有2500人签名的130份反对赔款、议和的奏章。这侧面反映了(     

    A.维新变法运动开始

    B.国人民族意识增强

    C.保守派思想出现转变

    D.清政府统治基础动摇

  • 5、一战期间,北洋政府在与德、奥断绝外交关系后单方面采取行动,终止向德、奥支付庚子赔款,同时采取外交攻势,赢得了暂停支付对荷兰、西班牙、挪威、瑞典等国庚子赔款五年期限的权利。这些举动表明(       

    A.有鲜明的民族主义特征

    B.基于国家实力日益增强

    C.意在迎合协约国的要求

    D.结束了中国的屈辱历史

  • 6、“进步的工人阶级尤其是一切革命阶级的领导,然若无农民从乡村中奋起打倒宗法封建的地主阶级之特权,则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总不会根本倒塌。”这反映出毛泽东(     

    A.认识到农民有较高的政治觉悟

    B.对中国革命前途的担忧

    C.已经产生明确的工农联盟思想

    D.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

  • 7、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查阅的资料(     

    项目

    内容

    民族迁徙

    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

    联合斗争

    十六国时期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困苦,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抗政府。

    友好往来

    魏晋以来,在和平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据表可知,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

    B.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C.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

    D.文明在和平交流中演进

  • 8、晚清时期的北京昌平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西太后,真不赖。腿儿长,跑得快。长安一住把国卖,赔钱数不清,卖地好大块”。作为史料,它可以用于研究(       

    A.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B.《马关条约》的特点

    C.英法联军在京的暴行

    D.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 9、下图是考古发掘的几方秦朝印章(含印文拓片)。据此判断,秦朝(       

    A.实行“车同轨、书同文”

    B.在地方上推行分封制度

    C.随葬品中必须有官员的印信

    D.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10、南朝宋、齐时期,寒人充当中书舍人,专掌军国机要,夺取了至关重要的中书省大权,同时地方上也任用寒人为典签,监督军政。这反映了(     

    A.寒人成为治国核心

    B.考试选官制正式确立

    C.中央机构权力失衡

    D.社会流动性有所增强

  • 11、如图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应该是(     

    A.秦朝

    B.汉朝

    C.西晋

    D.唐朝

  • 12、宋朝以前,我国民风比较开化。普通民女离婚再嫁毫不出奇。但宋朝时期却强调“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宋史·烈女传》共记载烈女42人,其中贞节烈女类达38人之多。这表明(     

    A.理学思想理论日趋完善

    B.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学说

    C.理学思想日益束缚人性

    D.理学信仰面临严重危机

  • 13、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其行政设置与内地划一的同时,其他的管理体制也仿内地一并推行。据此可知清政府(     

    A.旨在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

    C.此举激化了民族矛盾

    D.说明民族平等政策得到了贯彻

  • 14、甲午战争后,关注亚当·斯密的中国人日益增加。陈炽在《重译富国策序》中高度赞扬其著述的影响;康有为在奏折中提及“《富国策》,明生利分利之义,旧章尽废,而泰西民富百倍。”他们旨在(     

    A.反思甲午战败原因

    B.探索社会变革路径

    C.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D.传播西方经济思想

  • 15、1980年5月,邓小平指出:“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不能由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我们反对人家对我们发号施令,我们也决不能对人家发号施令。这应该成为一条重要的原则。”其意在(     

    A.反对苏联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B.向世界各国阐明中国具有特殊国情

    C.赢得西方对中国改革的支持

    D.强调应根据国情探索中国建设之路

  • 16、“战争的本身倒没有什么了不得之处,但这是第一次戳破‘天朝'威严门面。英国派遣远征军四千人……不久他们即占领舟山之定海,封锁长江的出海口及珠江,才继续北上威胁中国首都。“这场战争(     

    A.因“亚罗号”事件而挑起

    B.实现了英国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C.迫使中国接受关税协定等条款

    D.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 17、《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 “卅万生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千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兄弟同心,共御外侮”的内涵是(     

    A.全民族团结抗战

    B.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

    C.国民党积极抗战

    D.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 18、明清时期,苏州盛泽镇居民多逐绫绸之利,有力者则开设机坊,雇人织挽,计日受值。所雇之人或身兼数事,或专习一业,老板为笼络工人,往往百般迁就: “每逢节候,肴馔必更丰焉”,工人“或食无兼味,辄去而他适”。由此可知,当时的苏州(       

    A.工商业市镇开始形成

    B.纺织业技术全国领先

    C.新的生产关系已出现

    D.家庭主副业逐渐倒置

  • 19、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革命新战略(《四月提纲》),布尔什维克党的主要领导人托洛茨基写道:“列宁的《四月提纲》不仅引起了敌人和对手出奇的愤怒,也把一些老布尔什维克推向了孟什维克(原社会民主工党少数派)阵营,或是推向团结在高尔基的报刊周围的中间派。”这说明当时(     

    A.革命道路选择存在分歧

    B.多数党派支持暴力革命

    C.列宁主义遭到普遍抵制

    D.民众对十月革命不理解

  • 20、徐继畬在其1848年出版的《瀛寰志略》中介绍:都城有公会所(按:指议院),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按:指上议院和下议院)。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复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这说明徐继畬(     

    A.主张效仿英国君主立宪制

    B.率先突破传统的华夷观念

    C.对西方民主制度有所了解

    D.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 21、宋朝政府规定,凡担任路、州、县的亲民官需要回避本贯、寄居地、回避祖产和妻家田产所在地、回避亲属等,并遵守定期轮调的种种规定;只有在父母年老或为优待元老重臣等较特殊的情况下才能例外。这一制度的实施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目的在于倡导官员尽孝

    C.杜绝了地方吏治腐败

    D.拓宽了政府选官的渠道

  • 22、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这样评价秦代的一项制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分封制的推行

    B.郡县制的形成

    C.秦朝面临危机

    D.科举制的兴起

  • 23、1915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皇帝后,很快护国运动便取消了帝制;1917年张勋复辟仅仅维持了十二天就被迫逃亡。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       

    A.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B.资产阶级无法领导民主革命

    C.各派政治力量不断分化重组

    D.军阀割据使共和制名存实亡

  • 24、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提及以下几个影响:一、全国学生势力的大结合;二、反军阀及反帝国主义的兴起;三、社会各阶层的觉醒。该历史事件(     

    A.民主共和的理念得到广泛传播

    B.从根本上否定了儒家思想文化

    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王安石变法的目的:________

  • 26、俄、德、法“三国________”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索取3000万两白银。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俄国租旅大,英国租________,德国租________,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________和工矿利权。

  • 27、第二次国共合作

    (1)通电全国: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发出了抗战宣言: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2)________

    ①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邀请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人士在庐山谈话,听取各方人士对抗日救国的意见。

    ②7月17日的第二次谈话会上,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讲话。

    (3)洛川会议: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作了军事问题和________关系问题的报告。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________路线的形成。

    (4)1937年7月15日,中共向蒋介石提交《________》。

    (5)军队改编:

    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朱德、________为正负总指挥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________,叶挺为军长。

    (6)实现合作: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________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 28、古代埃及人的文字是________

  • 29、表现

    ①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________,走上革命道路

    同盟会:________年8月孙中山黄兴在日本东京创建________提出________成为同盟会的纲领,后在《________》发刊词中发展成“________” ③起义:1911年的________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中轰动较大的

  • 30、财政危机

    (1)原因

    ①北宋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却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导致________直线上升

    ②政府________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2)表现: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________状况日益恶化。

  • 31、________年,美国、法国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________》《________

  • 32、《论持久战》武汉会战前,毛泽东在________发表《论持久战》的演讲,针对“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 33、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边疆地区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俄国、英国、日本、法国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

  • 34、过程

    (1)召开新政协会议

    ①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________堂隆重开幕。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参加了会议。

    ②大会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几个重要文件。

    ③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________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通过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它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________的作用。

    (3)开国大典: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下午三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新中国正式成立。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结合具体史实,思考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统治崩溃的原因。

  • 36、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从一个武装暴动转化为一场和平的权力交接,不能不说是当时各大政治势力以大局为重,以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清廷、清政府、革命党、立宪党人和袁世凯以及他的那些北洋将领,各方政治势力不论拥有怎样的力量,他们都没有在这场大危机关头执意诉诸武力,而是坚持谈判,各自让步,从民族大义、国家前途着眼,退一步海阔天空。辛亥革命不仅值得中国人永远感念,而且很值得中国人好好总结,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汇入人类文明的长河,成为全人类不战的典范,为人类持久和平贡献中国人的心力和智慧。  

    ——马勇《革命》

    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作者对辛亥革命的认识。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看法。

  • 37、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指出中国秦朝和当代英国国家元首的地位和权力?

    (2)与上述两国相比,19世纪末德国国家元首有何特点?

    (3)指出造成上述三国国家元首地位和权力不同的主要原因?

  • 38、你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

  • 39、问答题

    (1)结合中国近代史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说明中国是如何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2)列举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民族独立和复兴前赴后继的进行了哪些探索和抗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