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廊坊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1872年,李鸿章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公开向社会招股筹集资金。此后,从1877年—1883年间,先后有苏、皖、鄂、鲁、滇、桂等省的纺织、煤炭、铜、银、金等行业19家洋务企业竞相效仿,形成了股份制企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这说明(       

    A.股份制得到社会普遍认同

    B.洋务运动实现了“求富”目标

    C.洋务企业尝试近代化经营

    D.清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 2、下表为1895—1927年间全国铁路建设资金中内外投资投入总量及其所占比重统计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类别

    数量(百万元)

    比重(%)

    内资

    国家资金

    69.8

    6.0

    民间资金

    110.4

    10.0

    外资

    直接投资

    295.9

    26.4

    间接投资

    647.6

    57.6

    A.政府投资推动工业结构优化

    B.铁路建设半殖民地色彩浓厚

    C.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D.官僚资本膨胀制约铁路修筑

  • 3、“南倭北虏”,即东南沿海倭寇侵扰和北部边境蒙古骑兵袭扰,是长期困扰明朝廷、危及大明江山社稷的两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明朝政府采取的措施包括(       

    ①修长城防御蒙古骑兵南下       ②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③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       ④派郑成功收复台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4、下图为东汉末期的朝政现象示意图。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B.政权更迭政治动荡

    C.制度混乱导致权力失衡

    D.封建君主专制弊端

  • 5、有学者认为,公元7世纪初的某一事件的发生,促进了京津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淮扬文化、吴越文化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该事件最有可能是(     

    A.隋朝开通运河

    B.隋朝三征高丽

    C.元朝修浚运河

    D.元朝设置行省

  • 6、如图为某著作的目录节选,该目录横线处可以补充的标题是(     

    第X节____

    一、前期的统治政策

    二、边疆管理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三、思想控制与百年“文字狱”

    A.内陆边疆治理与明清易代

    B.明清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

    C.西学东渐下的明清新思想

    D.暗藏危机的“康雍乾盛世”

  • 7、唐代商人的通婚阶层主要有艺妓、商人、手工业者、农民,而宋代商人不仅可以联姻于士人、高官、有的商人之女还可以入宫为皇妃,乃至正位中宫。这表明宋朝(     

    A.门第观念日益淡化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社会阶层流动增强

    D.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 8、1927年3月,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毛泽东意在强调(     

    A.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B.坚持党对农村革命运动的领导权

    C.发动土地革命夺取政权的紧迫性

    D.农民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

  • 9、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变化的开始,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下列选项最能从政治结构转型角度说明近代史自“辛亥革命开始”的是(       

    A.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B.推翻了清王朝反动封建统治

    C.开始了中国政党政治的尝试

    D.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 10、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始于_____之后。(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戊戌变法

    D.签订《辛丑条约》

  • 11、1916年,段祺瑞指出“日本人既已加入(一战),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德国虽系当今之强国,但众怒难犯,料其难以取胜。将来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据此判断,段祺瑞主张参战的动机是(     

    A.改变中国弱国地位

    B.反抗日本对华侵略

    C.扩大皖系军阀势力

    D.维护国家主权利益

  • 12、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各族都述说、记录祖先的起源故事,形成纷杂的古帝王、英雄传说。在各民族的竞争与融合中,这些故事、传说彼此串联起来,到汉代后,逐渐形成共同的历史记忆,入主汉地的各少数民族往往自称是炎黄之后。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形成统一基本格局

    B.儒学正统地位正式确立

    C.西周的政治秩序被破坏

    D.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

  • 13、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但是特殊的内外环境变化也曾使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过短暂的快速发展机会。下表是一战前后在中因农商部注册的工业公司年别表。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导致下列数据变化的外部原因是(     

    时间

    注册工业公司数

    资本总额

    1914年8月前

    146个

    41148205元

    1914年8月至1920年

    272个

    117434500元

    A.洋务企业的刺激

    B.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C.戊戌变法的推动

    D.实业救国思潮影响

  • 14、1865年,上海大英自来火房制成煤气灯。19世纪80年代,有人记云:“地火皆由铁管通至马路,于是各戏馆及酒楼、茶肆俱可接点。人行其间,真如入不夜城也。”据此可知,近代上海(     

    A.是应用新技术的重要窗口

    B.民众生活水平逐渐提升

    C.始终是中国对外贸易中心

    D.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

  • 15、汉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等人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宰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以“中朝”驭“外朝”。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源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郡国并行制的弊端

    C.中央与地方的冲突

    D.王位世袭制的恶果

  • 16、唐代,饮茶、品茶之风在全国范围内盛行,元稹曾作宝塔诗赞道如下,饮茶的盛行反映了(     

    A.佛教文化的主流地位

    B.文人意趣与精神追求

    C.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D.丝绸之路的贸易兴旺

  • 17、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向西北传播和影响的产物,在适应甘肃、青海等地自然地理条件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曾一度被称为“甘肃的仰韶文化”。这印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A.历史悠久

    B.世界领先

    C.多元一体

    D.魅力独特

  • 18、1962年冬,兰考遭遇严重的灾荒,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焦裕禄大胆整顿,积极革新,闯出了一条适合兰考发展的新路子。当时焦裕禄进行革新的政策支持是(     

    A.中共八大提出尽快变为先进工业国

    B.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中共中央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

  • 19、奕䜣上奏说: “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可以御侮,无事可以示威。”李鸿章认为,如果火器能与西洋相埒, “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因此他们主张(     

    A.开眼看世界

    B.创办军事工业

    C.兴办民用工业

    D.开办新式学校

  • 20、从南京出土的“竹林七贤”画像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都穿着十分宽大的衣衫,敞着衣领,袒胸露臂,均流露出鄙视名教、轻蔑法度、崇尚虚无、放荡不羁的神情。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A.社会风气走向颓废

    B.主流思想受到冲击

    C.士族生活腐朽奢靡

    D.佛教文化成为主流

  • 21、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人类已经历漫长的文化演进过程。考古学者观察其间的变化,主要运用哪类发掘到的数据作为分期的标准(     

    A.人类使用的工具

    B.发掘出的人类遗骸

    C.遗址周边的环境

    D.遗址中动植物残留

  • 22、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

    B.红军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种子

    C.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

    D.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23、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镇置监镇官。如景德镇设镇后,朝廷在此设监镇官,兼管商税及窑税,或佐理监陶。《河南强氏家谱》记载强子魁“宋绍定戊子(公元1228年)以文学进,仕饶州通判,以监陶得至浮梁景德镇”。据此可推知,宋代(     

    A.镇的经济功能凸显

    B.营商环境较宽松

    C.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D.官营手工业繁荣

  • 24、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 实自甲午一役始也。”陈旭麓说:“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二人都认为甲午中日战争(     

    A.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

    B.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

    C.是中国思想近代化的开端

    D.促进了民族意识觉醒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导致________需求量剧增。北宋开始出现________

  • 26、概况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晚,革命力量雄厚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________第一枪。

    (2)随后,其他各军的士兵纷纷响应,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________,推________为都督。

    (3)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________个省和________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 27、内容

    (1)惩办“首祸诸臣”。

    (2)向各国赔款白银________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3)将北京________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4)拆除大沽及有碍________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5)禁止华北________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 28、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________的万里长城。

  • 29、限制王权的开始:13世纪初,大贵族联合起来,迫使英王约翰签署《____________》。以后逐渐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 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________的作用

  • 31、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英、法获取了________________、开放________以及________等大量权益。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实现了鸦片贸易________

  • 32、经济战

    (1)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家________困难,________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________飞速上涨。

    (2)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________之战”和“________之战”。

    (3)到1950年春,全国________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4)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________管理、________管理、________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5)经过一系列努力,到________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________

  • 33、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________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 34、元朝统一

    (1)元朝建立:1271年,________定国号为大元,定都________;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

    (2)统一历程

    ①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 ②1279年,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西周统治

    (1)西周建立时间和过程是怎样的?

    (2)西周时期主要制度是什么?这种制度的目的和意义怎样?

    (3)什么叫“国人暴动”?

    (4)什么叫“共和行政”?

    (5)西周灭亡时间和过程?

  • 36、“五年计划”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请指出“一五”计划的核心内容和特点。

  • 37、论述经济重心南移所产生的影响。

  • 38、简要回答自1840年以来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要点:时间、战争、条约名称、简要影响

     

  • 39、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寻求国家出路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实践,请回答:

    (1)请列举三个近代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实践。

    (2)选择上述一种实践,简述其史实,并谈谈其意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