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络绎不绝 物有所值 美不胜收 巍峨壮观
B.交相晖映 瞬息万变 色彩斑斓 轻歌曼舞
C.一如既往 腾空而起 纷至踏来 扬尘远去
D.名符其实 非他莫属 信守诺言 和颜悦色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便要(yāo)还家(《桃花源记》)
B.参差(cī)披拂(《小石潭记》)
C.男有分(fèn),女有归(《大道之行也》)
D.如闻泣幽咽(yàn)(《石壕吏》)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按照《规划》,我县要修建高铁站,高铁站建成以后,将进一步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此句语病,属于搭配不当,应去掉“提高和”三个字)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经常使用赋、比、兴手法。
C.《壶口瀑布》善用拟人,例如文中描写河水时,连用“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等,将水的流淌方式写成人的动作,生动形象。
D.《卖炭翁》中,“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
4、选出下列句子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成人,因为还没到壮年,故称弱冠;十三四岁的女子像豆蔻花儿,故称少女时代为豆蔻年华。
B.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表现重阳习俗的诗句“遍插茱萸少一人”。
C.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了“干支纪法”。如“甲午战争”“晋太元中”“辛亥革命”都涉及到了干支纪年法。
D.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每个季节的第一个节气分别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诗人心情的变化一波三折:先是欣赏山景感到愉快惬意,接着对朋友即将相见充满了____之情,最后到达后变成____。
【2】《诗筏》认为这首诗“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请依据三、四句诗加以赏析。
6、读古诗文,将空缺处的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1)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__。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2)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陆游)
(3)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____。 (《卖炭翁》白居易)
(4)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_。 (《关雎》)
(5)__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6)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__________________。 (《蒹葭》)
(7)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8)__________________,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李白)
(9)柳宗元《小石潭记》中与“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1】保尔的一生中有三位非常重要的女性:他的初恋情人_________,在铁路总工厂任共青团书记时认识的_____,以及他的妻子_____
【2】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年代,可以从保尔身上汲取到什么精神?
8、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流动的紫槐花
我开了一家花店,生意还不错。下班刚到家,就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一位妇女,看上去有五十多岁年纪,衣着整齐,背微驼,满头白发。我刚想问她找谁,她一把抓着我的手说:“闺女,我找不着家了,请你帮我送回去。”
我一听,原来是走错路了。在这个一百多栋一模一样的建筑里。如果不记门牌号码,走错路是常有的事情,昨晚我还走错了:骑车没注意,到了车库门口,拿出钥匙开门,却怎么也打不开,再一看,原来家在12栋的我却跑到后面13栋楼了。这样的事,对在这住了几年的我来说是经常发生的。我赶紧安慰她说:“不急不急,您告诉我您家是哪栋楼的,门牌号是多少。”她说记不得。我想,肯定是刚搬来的人家。
“那您记不记得您家附近有什么特别的东西?”
她说:“我家那儿有很多很多高大的洋槐树,开紫色的花朵,非常好看。”
紫色的洋槐花?我想了一会儿,小区里好像没看到有这种树。小区东边那条南北走向的小河两岸会不会有呢?我决定带她去看看。
河水如一条流动的玉带,缓缓向前。河堤上垂柳依依,鲜花盛开,芳香怡人。很多人在堤上散步。我们从南边第1栋楼找到第32栋楼时,果真看到了一树怒放的洋槐花,紫色的花朵倒挂在枝丫里,如一艘艘起航的小船挂满枝头。
“您看,是这儿吗?”我问。她点点头又摇摇头说:“这树太少了,那儿的洋槐树一排一排的,有半里长。那花儿开得压满枝,蜜蜂像赶集似的忙,香气很远就能闻到。前几天,我还去摘过洋槐花,可好看呢。”
可是哪儿有她说的那么多的紫槐花呢?我带她到旁边楼上一问,果然没人知道,也没人认识她,我们继续找。她很健谈,她说每到槐花盛开的时候,她将锋利的镰刀绑在长长的竹竿上,一用力,那槐花就从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她讲她如何将槐花洗净,再放进鸡蛋炒给孩子们吃;她讲槐花馍怎么做……
我们把小区里靠近洋槐树的楼都问了一遍。认识她的人没有,不过帮她找家的人却越来越多,连小区保安也加入进来。
“您记不记得家里有哪些人?叫什么名字?”保安拿着厚厚的小区住户明细册问。她说:“我儿子叫杨淮,是一名警察,立过二等功。他小时候特调皮,洋槐开花的时候,他一哧溜就上了树。折下几条带花的树枝,编成帽子给我戴。”
“那您儿子呢?”
“儿子在开满紫色的洋槐花的地方等我呢!”她一脸自信。
天完全黑了下来,我们仍然没有找到她的家人。有人建议报警。有人说:“十几个小时,没有到该报警的时间,再等等。”灰蒙蒙的天空飘起了雨丝。
“要不这样,我们把她的照片发到小区微信群,发动所有的人找。”
“这个办法好,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我拍着脑门说,“请大家拿出手机立即行动。”
22点18分,一位二十六七岁的姑娘焦急地找了来。一见妇女,扑上来喊妈妈。我们心里都松了口气。可她怎么也不跟那姑娘回去,说那不是她的家,那儿没有许多紫色的洋槐花,不管大家怎么劝都不走。我们不解。
“对不起。去年洋槐开花时,我哥去执行任务,被急眼的逃犯连打几枪……”姑娘捂着脸哭了起来,“后来,将他安葬在他从小就喜欢的那片洋槐树下。母亲天天去看望哥哥,渐渐地就变成这个样子了。为了缓解她的思念,我们决定重新换个环境,在离家五十多公里的这个县城安了家。可是她还是到处去找紫色的槐花。中午吃饭的时候,一不留心,她就出走了。”
“这儿没有那么多的洋槐花,怎么办?”我想了会儿说:“大家跟我去,我有紫色的洋槐花。”
我把家里所有紫色的花朵都拿了出来,又有人去折了些洋槐树的树枝来,大家拿在手里站成一排。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紫色的花朵在我们手里流动,不停地向远处伸展。她一边数着,一边笑着,向家里走去。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小区楼多,为下文寻找时间长,参与的人多做铺垫。
B.本文采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使情节紧凑,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文中帮妇女找家的人越来越多,结尾出大家一起组成“流动的紫槐花”,这“流动的紫槐花”是对大家美好心灵的赞美。
D.最后“我”想出办法,“我们把她的照片发到小区微信群,发动所有的人找”,通过这个办法找到了妇女的女儿。
【2】按要求品析下面两句话。
(1)我们从南边第1栋楼找到第32栋楼时,果真看到了一树怒放的洋槐花,紫色的花朵倒挂在枝丫里,如一艘艘起航的小船挂满枝头。(为什么要用“果真”这个词语呢?)
(2)这树太少了,那儿的洋槐树一排一排的,有半里长。那花儿开得压满枝,蜜蜂像赶集似的忙,香气很远就能闻到。(这里为什么要用对比呢?)
【3】通读全文,概括“她”的槐花情结体现在哪些方面。
【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题目中“流动”一词的含义和作用。
9、题目:久违的绽放
要求:①以“久违的绽放”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