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20年7月4日,随着林丹的退役,给国际羽坛“四大天王”的时代正式画上句号。
B.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北斗卫星系统将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C.新公布的香港国安法得到大家拥护的原因,是因为其尊重香港实际,符合国际惯例。
D.上杭正在加快建立分类处理、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垃圾处理系统。
2、对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A.这是一首叙事诗,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本质。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运用肖像描写,真实地反映了老翁的悲惨境遇。
C.“惜不得”三字表现了卖炭翁的无奈、悲愤和绝望。
D.作者对统治者的控诉,对劳动者的同情都蕴含在情节的叙述和形象的描写中。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水资源短缺情况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B.一个要强上进的人,不能任由贪图享乐的思想潜滋暗长。
C.江苏无锡在10月10号晚发生了高架桥侧坍塌,因此有三辆轿车被压。这一事件真相解开后,全国人民无不扼腕叹息。
D.军乐团奏响《检阅进行曲》,万众瞩目的阅兵开始了。
4、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了防止地球环境不恶化,我们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B.居里夫人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C.“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到改革开放。
D.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因此,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
5、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边城战事,高度赞扬了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B.“角声满天”“塞上燕脂”从侧面烘托出战争的规模之大以及战争的惨烈,刻画了将士们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英勇形象。
C.诗人以“黑”“金”“紫”“红”等颜色,描绘了肃杀的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全诗色彩鲜明,与悲壮的情调相得益彰。
D.半卷着红旗的驰援部队临近易水,无奈夜寒霜重,将士们连声音都发不出来。面对重重困难,他们毫不气馁,决心誓死报效朝廷。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
6、名句默写。
(1)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__。
(2)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___。
(3)《赤壁》中表达作者辩证地看问题,抒发兴亡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望》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望”中之所见,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5)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清照的《渔家傲》中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的图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筑巢时使用的材料。它的那张床垫可谓形状怪异,由一堆乱七八糟的羽毛、线毛、破棉絮、麦秸等组成,这就需要有一个固定而又平展展的支撑物来支撑。这种困难对它来说,简直是小事一桩,它会想出一个大胆的方案来:它打算在树梢上仅用三四根小枝丫作为依托,搭窝筑巢。它的这个窝巢悬于半空中,摇摇晃晃的,要想让它不掉下来,可得具有高超的建筑技艺呀!它必须掌握编织技艺中的整经工、篾匠和织布工的绝技,它成功了,它所搭建的窝巢很牢固,不会掉落下来。
以上文段出自法布尔的《昆虫记》。全书共有__________卷。该书中作者对于昆虫的形态、习性、________、繁衍和死亡的描述,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文段中的它是指____________。
8、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离花近一些
侯利明
①祖母总能准确分辨出花中最美的一朵,步伐轻盈地走过去,弯下腰,陶醉在花的清香里。这时,她往往正挎着一篮猪草刚从原野里归来,或是正在扶着竹帚打扫庭院。无论晨昏,始终有一朵花开得正好,仿佛只为恭候这位鹤发童心的老婆婆。我觉得惊奇,外出靠拐杖探路的祖母,“看”花的眼睛却分明是清澈明亮的,像夏日午后桐树下晾着的一碗清水,干净得能看到飘零的紫烟。
②祖母满头的发,是一夜之间彻底变白的,那年的我还不到五岁,仰头望见祖母脸上遍布的寒霜,不由一阵阵打颤。她哭得停不下来,直到双目失明。无法再去回忆年迈的祖母是怎样在黄昏里一步步蹒跚,摸索着为我做饭洗衣,送我到村小上学。只记得一个周末,我在灯下写作业,祖母拈针缝衣的手轻颤起来,她扶着桌沿走到窗棂下,在柔风送来的阵阵幽香里,循着香来到院子中。“回来了,你们真的回来了……”祖母哽咽着,跟随着若有似无的花香来到墙边,只见一簇簇鲜花在月光下美如仙子,婀娜多姿。这些花默默地发芽,拔节,直到缀满花苞,祖母虽然看不见却也不曾错过花开。花香盈盈,勾勒出温暖,给了她一个满满的拥抱。淡淡清香扣开了祖母紧闭的心门,日子随着一朵花的盛开渐渐有了颜色。侍弄了一辈子庄稼的祖母,能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在每个节气里感知到每朵花的气息。天气慢慢变热,花香愈加馥郁了,祖母在庭院里走动时甚至可以扔掉拐杖,被花香牵着悠然漫步。祖母的步伐越来越稳健,她在花丛中停下脚步,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盛夏光影里她莹白的发犹如栀子花开。
③秋风扫,落叶忙。祖母也忙。她忙着把一粒粒花籽都细心地收起来,一包包储藏好,就像收获地里的麦子和大豆。来年春天,祖母便会在房前屋后撒花籽,有路过的人讨要,她也总会笑眯眯地将一个个小布包赠予路人。他们从祖母安详的面容里看到了朵朵花开,心想那些花一定是美的。街坊邻里也会来要,去年花开满院,她们曾大把大把地抱花回去插在粗瓷敞口的瓶里,见过的人都晓得这些花是美的。
④祖母不再是我一个人的祖母了,她成了大家的“花婆婆”。大人小孩儿都愿意围着她玩闹说笑,谁有了烦心事都要到她开满鲜花的院子里坐上一会儿,倾诉着心底的烦恼,像对祖母说又像是对花儿说。一年又一年过去,我们这条民风淳朴的小巷,有了个诗意的名字:花巷。我在花开花落中长大,就要离家上大学,乡里乡亲都聚拢来,叮咛嘱咐说,花婆婆是我们大家的祖母,彼此供养,相依相扶,我去了只管好好念书。不知谁在人群中低语,还有花。我哭了,眼泪一滴滴收藏进如水光阴,滋润开满鲜花的心田,四季不败。告别祖母出门时,老人家拉着我的手又轻轻放开。
⑤第二年暑假,回乡探望祖母。花香萦绕的睡梦里,祖母把用花籽为我串的第一条挂链重新串了一遍,又取出一包新花籽放在桌上,说原来的那串是她用一个个春天串起来的,以后要我也开成一朵花,结了果,留下花籽,给予每个人。满院的花开得正好,坐在树影花影里,祖孙俩说着一些珍重的话。我知道,祖母要走了,而从今后的每一个春天,花依旧还会开。
⑥整理遗物,看到父母生前从远方寄来的一摞信,其中一页上写着:要离花近一些。当花开放,它应付出生命里全部的能量,竭尽全力,毫不保留。从一封接一封的书信里,我断断续续了解到,父母当初决定放弃安逸的工作去深山支教时,遭受过祖母的百般阻挠,于是就千里迢迢带回一包野花花籽种在庭院里,临走前告诉祖母,大山里开遍了这样的花,看着它们,就像他们在身边。这样的话竟成了永别留言。来春花开时节,父母因救助被山洪冲走的学生,双双殒命。望向窗外,秋色袭人,院子里的花不再芬芳繁盛,有的已经干枯凋谢,渐渐接近终结的尾声,却看不到丝毫颓败。
⑦收拾好一切,我动身启程了。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年第3期)
【1】文章写了哪三次花籽的传递?请简要概括。
【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1)祖母拈针缝衣的手轻颤起来,她扶着桌沿走到窗棂下,在柔风送来的阵阵幽香里,循着香来到院子中。(赏析加点词语)
(2)她忙着把一粒粒花籽都细心地收起来,一包包储藏好,就像收获地里的麦子和大豆。(赏析画线句子)
【3】文章第⑥段补叙“我”父母生前来信的有关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加点词“颜色”,写祖母随着花开走出了失子之痛,生活有了起色。
B.文中祖母成了大家的“花婆婆”与“祖母”,表现出花巷淳朴友爱的睦邻关系。
C.文章借祖母百般阻挠“我”的父母去深山支教,批评了她没有大爱、不明大义。
D.文末“收拾好一切,我动身启程了”暗示了“我”不会辜负祖母的嘱托与期望。
【5】文章以“离花近一些”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9、请将“我把掌声送给 ”补充完整,以此为题目写一篇作文,可以讲述你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实感受;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在600左右;④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