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屏东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听了他的话,我的心中豁然开朗,所有的忧愁都烟消云散了。

    B.许多孩子刚摆脱尿布就开始摆弄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其热衷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C.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黄发垂髫的儿童,大家都被这真挚的情谊感动了,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D.广大青少年要目空一切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二十多年来,四川全力打造九寨沟景区,成为中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项桂冠的旅游胜地。

    B.四川九寨沟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事实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就能战胜和面对任何困难。

    C.《战狼2》之所以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是因为它强化了国人的爱国之情——无论你在哪里遇到了怎样的危险,请你记住,你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D.调查结果显示,近90%左右使用过空中无线网络服务的乘客愿意牺牲舒适的座位,来换取无线网络服务。

  • 3、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B.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课文《北冥有鱼》节选自《逍遥游》。

    C.闻一多,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9467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D.傅雷,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对如何教育孩子,傅雷有自己独特见解,《傅雷家书》就是其代表作。

  •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我国能在航天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同科学家们殚精竭虑地忘我工作是分不开的。

    B.鲁迅的许多作品到现在还是震耳欲聋,警醒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C.如果支付宝的“圈子”里藏污纳垢,就可能吸引不法分子将病毒植入其中,对用户权益构成伤害。

    D.著名演员王刚把和珅这个老谋深算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选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______________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2】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好在何处。

    【4】最后两句诗借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古诗文默写填空。

    (1)高峰入云,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______ , _________。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崔颢《黄鹤楼》中,“______ , _____ ”两句写出诗人登高临远,又值黄昏,归思难收的愁绪。

    (4)陶渊明《饮酒》中揭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原因的诗句:______ , _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你准备参加学校举办的“奋斗吧,青年!”主题演讲比赛,选择名著中的人物作例证,你选择哪一位?结合具体情节说明理由。

    ①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②孙少安(《平凡的世界》)       ③贝多芬(《名人传》)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防疫的智慧,藏在中国传统礼仪中

    ①纵观我国历史,疫情并不少见。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蛊”、“疾”等文字的记载,“疡”字亦多见于《尚书》《山海经》,这表明中国人很早就对疫病有初步了解。

    ②但中国古人的智慧之处在于,他们懂得防疫以预防为先。中国是礼仪之邦,衣食住行,宴饮坐卧,礼仪无处不在,在古代传统礼仪中,也处处体现着防疫的智慧。

    ③相较国际通用的握手礼,中国古人传统的拱手礼历史更悠久,也更有历史底蕴。甲骨文上记录的象形“人”字,就是由拱手的人演化而来。

    ④作为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种问候礼仪,拱手礼俗称作揖。“揖礼”源于周代以前,于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揖”就是以站立姿势、不用跪拜的礼节。诸子百家先贤们的画像,老子、孔子、孟子、庄子无一不是行着拱手礼。

    ⑤古人见面拱手作揖,一般在一米开外,保持一定距离,无形中降低了疾病传染风险,且显得有礼有度。所以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

    ⑥最早中国古人穿着的衣服是紧袖子的,从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雕人像得知,商代衣着为上衣下裳制,上穿交领窄袖式短衣,衣上布满花纹,是紧袖子的,直到西周中期才开始流行宽袍大袖。

    ⑦说到袖子,很多人会认为,古人把东西都藏进袖子里,所以大袖是用来装东西的。这个说法有些片面,因为不是所有汉服的袖子都可以装东西,一般来说只有琵琶袖才可以在里面放东西,垂胡袖也可以放一些,但窄袖、剑袖、直袖、方袖是无法放东西的,广袖也很宽大,却也放不了东西。

    ⑧但说话时习惯性地用广袖掩鼻,却很大程度地减少了飞沫的传播。从“掩涕”“掩面”“掩泣”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在古代生活习俗中,宽大的衣袖真能当毛巾、手帕,用来拭泪、擦汗、遮面、挡阳等。“掩袖工馋”说的就是一个以袖掩鼻的故事。当然,宽袍广袖今天已无必要,但古人那种互不相扰的公共意识则是必须的。

    ⑨《马可·波罗行记》中提到,“元制规定,向大汗献食者,皆用绢巾蒙口鼻,以防唾沫污染食品”,表明中国人元代便有使用“日罩”的习惯。

    ⑩由于防疫的需要,“分餐制”的用餐方式开始被提倡。很多人以为分餐制是西方的礼仪,但其实,我国很早就有分餐而食的传统。

    比如,《周礼》记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古人席地而坐,筵和席都是宴饮时铺在地上的坐具,筵长、席短。铺设好坐具后,作用类似小餐桌的“案”“几”等分别放置在筵席之上,而一人一案,西周时期的贵族们按礼仪分开落座、分开进食。

    有些古代的分餐制度为了突出地位的不同,会根据宾客身份,准备规格不同的食物,但也有一些贵族为了表现自己礼贤下士,采取规格相同的食物分餐。

    此外,今人一直呼吁大家“勤洗手”以保持个人卫生,古代同样如此。《礼记·玉藻》中记载:“日五盥。盖谓洗手不嫌频数耳。”说的是每天要洗五次脸,而洗手的次数那是越多越好了。

    (选文有删改)

    【1】选文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藏在中国传统礼仪中的防疫智慧,请补充完整以下内容。

    拱手作揖保持距离→(1)__________________→分餐而食降低风险→(2)__________________

    【2】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⑦段加点词的作用。

    【3】阅读全文,结合文意,说说下面这段文字应该放在第几段末尾?为什么?

    《史记》记载:“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到。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人生需要珍惜的东西很多,有人间亲情、师生之谊、乡音乡愁,有时间长短、分秒着意、岁月流长,有大爱无疆、陌生人相扶相助、疫情期间的相望相守。

    请以“珍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以记叙、描写为主,兼用其他的表达方式;②内容充实,表达真情实感,行文流畅。

    【注意】作文都须遵循下列要求:①全文不少于600字,但不要超出所给字格;②文中如出现校名、人名,请用育英学校、思齐学校,小王、小李、小芳、小晶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