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济源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景德镇“镇上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余”。这些从事瓷业的佣工很多来自外地,在景德镇没有田地,时称景德镇“皆聚四方无籍之徒”。由此可知,明朝万历年间的景德镇地区(     

    A.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剧

    B.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C.已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D.小农经济遭到破坏

  • 2、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陈独秀则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A.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

    B.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

    C.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D.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

  • 3、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宣扬秦代替周是水德代替火德,并采用一整套相应的制度,如水德色尚黑,秦统一后,衣服、旗帜等“皆上黑”,与水德相应的数字是六,所以“符、法冠皆六寸”。还特意把黄河改名为“德水”,以炫耀自己的正统性。秦始皇的这一举动是受到战国时期某一学派的影响而进行,这一学派和它的创始人是(     

    A.荀子 儒家

    B.韩非 法家

    C.邹衍 阴阳家

    D.李耳 道家

  • 4、有同学对中国近代先进中国人救国探索之路做了如下梳理,其中代表人物和学习领域、主张对应正确的是(       

    魏源

    器物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李鸿章

    政治制度

    伸民权,设议院

    康有为

    器物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陈独秀

    思想文化

    民主、科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5、隋炀帝开凿通济渠,并与唐初武则天先后从长安迁都洛阳,北宋则更进一步将京师移向开封,以靠近运河干道。唐宋之际中国古都有一种自西向东迁移的明显态势,这主要缘于(     

    A.地理环境影响了国都位置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统治者对运河交通的重视

    D.北方动乱不断加剧

  • 6、据统计,1954年宪法在起草讨论的时候,参加初步讨论的各界人民有103万余人,共提出118万多条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根据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对宪法草案作了若干改动。这一过程(       

    A.体现了人民政协的职能

    B.彰显出人民民主的原则

    C.反映出人大制度的优势

    D.凸显了依法治国的国策

  • 7、同治七年(1868年),江苏巡抚上奏称“自上海与洋人通商以来,福建、广东之鸟船(船首形似鸟嘴的海船),由多而少,由少而无”。此变化主要是由于(     

    A.闭关政策的推行

    B.对外关税的提高

    C.五口通商的影响

    D.鸦片贸易的盛行

  • 8、《九章算术》涉及谷物折换、田亩丈量、土石工程设计、劳动力分配、运输、利息等计算,为人们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数学问题提供了方法。这反映了《九章算术》具有(     

    A.创新性

    B.系统性

    C.理论性

    D.实用性

  • 9、《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而《宋书》中记载的是“地广野丰,民勤本业……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两个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变化反映了(     

    A.江南经济的发展趋势

    B.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C.南方稳定的社会环境

    D.北方动荡的社会环境

  • 10、西南联大开展时事讲演、壁报宣传、爱国歌曲传唱等抗战文化活动,《大刀进行曲》《救亡进行曲》《松花江上》等传遍了昆明的大街小巷。此活动的开展旨在(     

    A.宣传中共抗日主张

    B.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C.丰富民众娱乐生活

    D.激发群众爱国热情

  • 11、1961年3月4日,国务院以龙山文化命名的山东济南“城子崖遗址”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龙山文化时期,人们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应是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农具

    D.铁质农具

  • 12、1940年下半年,为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华北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参战部队达到105个团。这一次作战被称为(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 13、王安石在变法中规定,前此轮差职役的民户不再服役,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交纳免役钱。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谓之免役钱。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刺激海外贸易的发展

    B.遏制地主势力的膨胀

    C.为封建政府拓宽财源

    D.大力地加强人身控制

  • 14、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决定派军队反击突厥的入侵,按制度规定的运作流程是(     

    A.尚书省一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兵部

    B.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兵部

    C.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吏部

    D.尚书省一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吏部

  • 15、下表是北宋前期宰相任职情况表。这说明宋代(       

     

    任用人数(人)

    平均任职年限(年)

    宋太祖时期

    6

    2.8

    宋太宗时期

    9

    2.3

    宋真宗时期

    12

    2.1

    宋仁宗时期

    23

    1.95

    A.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B.冗官问题弊端显露

    C.官僚政治体系日益完善

    D.皇帝权力日益加强

  • 16、辽朝南北面官制度和金朝“猛安谋克"制度的共同特点是

    A.借鉴了汉族先进政治制度

    B.带有民族歧视的色彩

    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灵活性

    D.具有浓厚的血缘关系

  • 17、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到:“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将古典的韵味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歌词中涉及到的书法家是(     

    A.颜真卿

    B.柳公权

    C.王羲之

    D.祖冲之

  • 18、两宋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这主要体现了当时(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文化重心的南移

    D.政治重心的南移

  • 19、有学者提出,古代印度洋贸易紧紧地将亚、非、欧连接在一起,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印度洋周边各国合作互动,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诞生做出了重要铺垫。该学者意在肯定郑和的航海活动(     

    A.促进了世界联系的加强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提升了非洲文明的程度

    D.宣扬了睦邻友好理念

  • 20、北魏接受了汉人筑城防御的观念和方法。在面对柔然袭击边境时,北魏一个鲜卑出身的将领源怀认为“用夏制夷,莫如城郭”,建议筑城置戍以防守边境。这说明当时(     

    A.南方政权林立

    B.统一条件成熟

    C.民族交融加深

    D.经济得到恢复

  • 21、下图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1957—1960年中国经济统计资料(单位∶亿元)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刺激

    B.国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

    C.对当时国情缺乏理性认识

    D.长期学习苏联模式的影响

  • 22、阳明心学主张“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认为求“理”不在“格物”,而在“致知”,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据此可知,王守仁(     

    A.否定传统的伦理道德

    B.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C.主张应向外探究万物

    D.提倡工商皆本的理念

  • 23、青藏铁路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1958 年后,中国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反复论证、勘测,克服高原冻土、高寒缺氧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保护和生命安全等技术难题,终于在2006年全线开通了青藏铁路。从政治角度分析,克服万难建设青藏铁路的意义在于

    A.利于西藏地区脱贫攻坚共同富裕

    B.利于沿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C.利于沿途地区的信息交流和沟通

    D.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主权统一

  • 24、据统计,在东晋权力中心的录尚书事、侍中、中书兼令、尚书令仆等职位中,任官者162人次,其中士族127人次;荆、扬、徐几个重要都督区的都督,也基本上由当权士族担任。由此可知,东晋时期

    A.举贤不及士族

    B.士族把持政权

    C.专制皇权巩固

    D.权力重心下移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以   为标志的电气技术,提供了更为强大便捷而又廉价的动力,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 2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晚,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外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日军遭到拒绝后,日军竟然向宛平城射击,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________事变。中国________抗战由此开始。

  • 2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继承和发展,是________的最新成果,是___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________

    (2)在________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_______自信、________自信、________自信、________自信,为实现________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3)________年3月11日,第________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次宪法修改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________和重大________,特别是________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在总体保持宪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了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 28、意义: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___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___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___的发展方向,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___的伟大事件之一

  • 2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________皇帝在________推动下,颁布“________”诏书。此后的________天里,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________

  • 30、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应接受________的新习俗、新风尚

  • 31、1912-1918年间,中国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是

    A.煤炭和钢铁业 B.铁路和公路

    C.建筑和纺织业 D.纺织业和面粉业

     

  • 32、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________的南部和北部。________末年,西班牙被________击败,退出________

  • 33、早期殖民扩张在欧洲引发了________________,并推动了欧洲的________的发展。

  • 34、宗法制度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_________”的特权,可以凝聚宗族,强化王权。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道教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状况如何?

    (2)唐朝时期道教受到怎么的尊崇?

  • 36、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与亚洲两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各有什么特点?造成两地经济发发展不同特点的根源何在?

     

  • 37、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建立的这种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什么

     

  • 38、(题文)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农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萧条的原因之一,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从结果上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斯福传》

    材料二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苏联真相》

    材料三 在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70年代农业成就不能满足本国需要,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邓小平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1985年,经过连续三次创纪录的丰收。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你怎样理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举措呈现什么特征?

    (4)上述有关农业改革,有成功、有失败,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

  • 39、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标志、内容及实践。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