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景德镇“镇上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余”。这些从事瓷业的佣工很多来自外地,在景德镇没有田地,时称景德镇“皆聚四方无籍之徒”。由此可知,明朝万历年间的景德镇地区( )
A.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剧
B.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C.已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D.小农经济遭到破坏
2、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陈独秀则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A.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
B.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
C.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D.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
3、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宣扬秦代替周是水德代替火德,并采用一整套相应的制度,如水德色尚黑,秦统一后,衣服、旗帜等“皆上黑”,与水德相应的数字是六,所以“符、法冠皆六寸”。还特意把黄河改名为“德水”,以炫耀自己的正统性。秦始皇的这一举动是受到战国时期某一学派的影响而进行,这一学派和它的创始人是( )
A.荀子 儒家
B.韩非 法家
C.邹衍 阴阳家
D.李耳 道家
4、有同学对中国近代先进中国人救国探索之路做了如下梳理,其中代表人物和学习领域、主张对应正确的是( )
① | 魏源 | 器物 |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
② | 李鸿章 | 政治制度 | 伸民权,设议院 |
③ | 康有为 | 器物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④ | 陈独秀 | 思想文化 | 民主、科学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隋炀帝开凿通济渠,并与唐初武则天先后从长安迁都洛阳,北宋则更进一步将京师移向开封,以靠近运河干道。唐宋之际中国古都有一种自西向东迁移的明显态势,这主要缘于( )
A.地理环境影响了国都位置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统治者对运河交通的重视
D.北方动乱不断加剧
6、据统计,1954年宪法在起草讨论的时候,参加初步讨论的各界人民有103万余人,共提出118万多条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根据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对宪法草案作了若干改动。这一过程( )
A.体现了人民政协的职能
B.彰显出人民民主的原则
C.反映出人大制度的优势
D.凸显了依法治国的国策
7、同治七年(1868年),江苏巡抚上奏称“自上海与洋人通商以来,福建、广东之鸟船(船首形似鸟嘴的海船),由多而少,由少而无”。此变化主要是由于( )
A.闭关政策的推行
B.对外关税的提高
C.五口通商的影响
D.鸦片贸易的盛行
8、《九章算术》涉及谷物折换、田亩丈量、土石工程设计、劳动力分配、运输、利息等计算,为人们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数学问题提供了方法。这反映了《九章算术》具有( )
A.创新性
B.系统性
C.理论性
D.实用性
9、《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而《宋书》中记载的是“地广野丰,民勤本业……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两个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变化反映了( )
A.江南经济的发展趋势
B.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C.南方稳定的社会环境
D.北方动荡的社会环境
10、西南联大开展时事讲演、壁报宣传、爱国歌曲传唱等抗战文化活动,《大刀进行曲》《救亡进行曲》《松花江上》等传遍了昆明的大街小巷。此活动的开展旨在( )
A.宣传中共抗日主张
B.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C.丰富民众娱乐生活
D.激发群众爱国热情
11、1961年3月4日,国务院以龙山文化命名的山东济南“城子崖遗址”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龙山文化时期,人们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应是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农具
D.铁质农具
12、1940年下半年,为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华北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参战部队达到105个团。这一次作战被称为(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13、王安石在变法中规定,前此轮差职役的民户不再服役,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交纳免役钱。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谓之免役钱。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刺激海外贸易的发展
B.遏制地主势力的膨胀
C.为封建政府拓宽财源
D.大力地加强人身控制
14、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决定派军队反击突厥的入侵,按制度规定的运作流程是( )
A.尚书省一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兵部
B.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兵部
C.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吏部
D.尚书省一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吏部
15、下表是北宋前期宰相任职情况表。这说明宋代( )
| 任用人数(人) | 平均任职年限(年) |
宋太祖时期 | 6 | 2.8 |
宋太宗时期 | 9 | 2.3 |
宋真宗时期 | 12 | 2.1 |
宋仁宗时期 | 23 | 1.95 |
A.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B.冗官问题弊端显露
C.官僚政治体系日益完善
D.皇帝权力日益加强
16、辽朝南北面官制度和金朝“猛安谋克"制度的共同特点是
A.借鉴了汉族先进政治制度
B.带有民族歧视的色彩
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灵活性
D.具有浓厚的血缘关系
17、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到:“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将古典的韵味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歌词中涉及到的书法家是( )
A.颜真卿
B.柳公权
C.王羲之
D.祖冲之
18、两宋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这主要体现了当时(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文化重心的南移
D.政治重心的南移
19、有学者提出,古代印度洋贸易紧紧地将亚、非、欧连接在一起,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印度洋周边各国合作互动,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诞生做出了重要铺垫。该学者意在肯定郑和的航海活动( )
A.促进了世界联系的加强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提升了非洲文明的程度
D.宣扬了睦邻友好理念
20、北魏接受了汉人筑城防御的观念和方法。在面对柔然袭击边境时,北魏一个鲜卑出身的将领源怀认为“用夏制夷,莫如城郭”,建议筑城置戍以防守边境。这说明当时( )
A.南方政权林立
B.统一条件成熟
C.民族交融加深
D.经济得到恢复
21、下图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1957—1960年中国经济统计资料(单位∶亿元)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刺激
B.国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
C.对当时国情缺乏理性认识
D.长期学习苏联模式的影响
22、阳明心学主张“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认为求“理”不在“格物”,而在“致知”,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据此可知,王守仁( )
A.否定传统的伦理道德
B.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C.主张应向外探究万物
D.提倡工商皆本的理念
23、青藏铁路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1958 年后,中国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反复论证、勘测,克服高原冻土、高寒缺氧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保护和生命安全等技术难题,终于在2006年全线开通了青藏铁路。从政治角度分析,克服万难建设青藏铁路的意义在于
A.利于西藏地区脱贫攻坚共同富裕
B.利于沿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C.利于沿途地区的信息交流和沟通
D.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主权统一
24、据统计,在东晋权力中心的录尚书事、侍中、中书兼令、尚书令仆等职位中,任官者162人次,其中士族127人次;荆、扬、徐几个重要都督区的都督,也基本上由当权士族担任。由此可知,东晋时期
A.举贤不及士族
B.士族把持政权
C.专制皇权巩固
D.权力重心下移
25、以 为标志的电气技术,提供了更为强大便捷而又廉价的动力,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26、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晚,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外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日军遭到拒绝后,日军竟然向宛平城射击,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________事变。中国________抗战由此开始。
2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继承和发展,是________的最新成果,是___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________。
(2)在________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_______自信、________自信、________自信、________自信,为实现________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3)________年3月11日,第________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次宪法修改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________和重大________,特别是________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在总体保持宪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了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28、意义: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___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___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___的发展方向,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___的伟大事件之一
29、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________皇帝在________推动下,颁布“________”诏书。此后的________天里,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________”
30、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应接受________的新习俗、新风尚
31、1912-1918年间,中国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是
A.煤炭和钢铁业 B.铁路和公路
C.建筑和纺织业 D.纺织业和面粉业
32、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________的南部和北部。________末年,西班牙被________击败,退出________
33、早期殖民扩张在欧洲引发了________、________,并推动了欧洲的________的发展。
34、宗法制度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_________”的特权,可以凝聚宗族,强化王权。
35、道教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状况如何?
(2)唐朝时期道教受到怎么的尊崇?
36、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与亚洲两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各有什么特点?造成两地经济发发展不同特点的根源何在?
37、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建立的这种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什么
38、(题文)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农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萧条的原因之一,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从结果上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斯福传》
材料二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苏联真相》
材料三 在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70年代农业成就不能满足本国需要,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邓小平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1985年,经过连续三次创纪录的丰收。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你怎样理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举措呈现什么特征?
(4)上述有关农业改革,有成功、有失败,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
39、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标志、内容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