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文昌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近代某政治文献有如下表述:“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该政治文献的颁布标志着(     

    A.预备立宪的破产

    B.中华民国的建立

    C.清王朝统治结束

    D.君主立宪制确立

  • 2、下表中同一时期相关数据的变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八国联军侵华

    B.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

    C.军阀割据混战

    D.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 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描述某运动写道:“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尽入革命军之手。”这一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 4、1973年,考古学家在某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考古中发现了一层至数层的谷壳、稻杆和稻叶等混合物,中间也有烧成炭的稻谷。据此推断,该遗址最有可能属于(     

    A.仰韶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大汶口文化

    D.红山文化

  • 5、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指出:“在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存在了约有十年之久,现在已汇合成为一个不可抵抗的革命;不管造成那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这一次革命爆发的原因,无疑地是由于英国大炮把名为鸦片的那种麻醉剂强加于中国所引起的。”材料中“不可抵抗的革命”指(       

    A.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 6、红薯比大米和小麦更加抗旱。有学者通过计量史学研究发现,随着18世纪中叶红薯在中国大面积种植,旱灾和农民起义的相关程度明显减弱。这表明,高产作物的传入(       

    A.使土地兼并有所缓解

    B.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

    C.解决了国内饥荒问题

    D.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

  • 7、明清之际,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题名冠以“待访”,类似的有李贽书称《藏书》《焚书》,唐甄书称《潜书》。这反映出(     

    A.民权思想缺乏市民阶层的呼应

    B.进步思想在近代前夜深受压抑

    C.封建士大夫对现实的普遍不满

    D.文化的高压导致文人明哲保身

  • 8、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在各地设盐官、铁官,掌管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还下令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     

    A.违背了重农抑商理念

    B.不适应时代发展

    C.强化了对经济的控制

    D.受道家思想影响

  • 9、山西省右玉县西北部墓葬遗址中出土了魏晋时期的铜镜残片(图1)和五铢钱(图3)。它们与东汉中原的同类器物,如图2、图4有很大相似之处。这反映了(     

    图1铜镜残片拓片                       图2长宜子孙镜                           图3五铢钱拓片                    图4 “四出五铢”铜钱

    A.中原文化影响周边民族

    B.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显著

    C.游牧民族继承汉族正统

    D.民族文化交往交融的加深

  • 10、王国维曾说:“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出

    A.唐代传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B.话本是宋代小说的主要形式

    C.元朝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

    D.京剧艺术进入第一个繁盛期

  • 11、唐太宗晚年在谈到用人体会时说:“用人之道,尤为未易。己之所谓贤,未必尽善,众之所谓毁,未必全恶……又人才有长短,不必兼通……舍短取长,然后为美”。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     

    A.注重扩充国学规模

    B.知人善任,各取所长

    C.落实三权分立理念

    D.改革吏治,发展生产

  • 12、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这推动了(     

    A.正统思想确立

    B.国家走向统一

    C.贵族政治强化

    D.自然经济解体

  • 13、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回忆说:“我第二次(实为第三次)到上海去的时候,曾经和陈独秀讨论我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到1920年夏,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这位革命家应是(       

    A.孙中山

    B.毛泽东

    C.李大钊

    D.蔡元培

  • 14、元代,改变了汉唐时期任命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本民族地区的做法,先后在辽阳、云南、甘肃、岭山等地设立行省,而且这些行省“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一变化(     

    A.清除了边疆分裂势力

    B.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

    C.增强了边疆治理能力

    D.完善了地方管理体制

  • 15、三星堆青铜器在合金成分、铸造方法和装饰工艺上,均表现出与中原地区商文化青铜器基本一致的趋势,但器物种类、器形、纹饰等又与中原地区同时期青铜器风格迥异。这体现了中华文明(     

    A.源远流长

    B.多元一体

    C.领域广泛

    D.影响深远

  • 16、下面所示是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的青铜器“利簋”,器内底铸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学者考证“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一致。由此可见(     

    A.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接近真相

    B.历史研究需要通过多方采证

    C.考古是认知历史的唯一有效途径

    D.历史真相不可能被真正认知

  • 17、“割让辽东半岛、台湾金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彭湖列岛;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上述是中国近代一场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的部分内容。据此推断,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8、1985年,国家改粮食统购制度为合同收购,合同之外,由政府议购改为市场收购;派购的132种农产品,只留桑丝、药材、烟草3种,其余均通过市场交易,由市场形成价格。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全面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适应对外开放的新需求

    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19、有人认为:“1925年的中国比1919年更加凶险——内战更加残忍,军阀及其军队更加贪婪。”面对如此局面

    A.国共合作继续北伐,立志推翻北洋军阀

    B.共产党制定土地革命总方针

    C.孙中山成立广州革命政府继续进行革命

    D.青年学生发起五四爱国运动

  • 20、王阳明认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这表明,王阳明的心学(     

    A.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B.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C.彻底否定了程朱理学

    D.严厉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 21、井冈山时期,为“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奠定了群众基础的是(     

    A.武装斗争

    B.土地革命

    C.军队建设

    D.思想建设

  • 22、据一些学者的统计和修正,从1894年到193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42.493亿两增至192.252亿两,净增了3.52倍。中国的人均GDP则由1894年的10.2两,增至1930年的40.8两。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放松侵略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官僚资本推动

    D.民族工商业发展

  • 23、唐诗“嵩高降德为时生,洪笔三题造化名。凤诏伫归专北极,骊珠搜得尽东瀛。褒衣已换金章贵,禁掖(宫中旁舍,亦泛指宫廷)曾随玉树荣。明日定知同相印,青衿新列柳间营。”描写的是(       

    A.欢迎玄奘从天竺取经归来

    B.武则天登基为帝的盛况

    C.安史之乱之下惨烈的战况

    D.科举放榜得中后的狂喜

  • 24、“1920年,陈望道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译出了首个中译本。陈译本顺应了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要求,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起了重大的作用,”陈望道所译之书是(     

    A.《社会主义神髓》

    B.《共产党宣言书》

    C.《原富》

    D.《共产党宣言》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 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 26、经过:义和团提出“________”的口号进行反洋斗争,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评价: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________倾向,也存在明显的________行为,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他所提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________,使外国列强认识到瓜分实属下策

  • 27、原因

    (1)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

    (2)强调以“________”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 28、中共胜利原因: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顺应___,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___

  • 29、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 从武力到和平:1979年元旦,发表《________》,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人员往来。

    2. 20世纪90年代新突破: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形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________ ”的重要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3)1993年4月,新加坡“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3. 2005年3月,通过《________》。

    4.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________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 30、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________义和团

  • 31、新中国面临完成新解放区的________,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巨大困难,应对美国发动的________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危害。

  • 32、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______________

  • 33、表现

    ①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________,走上革命道路

    同盟会:________年8月孙中山黄兴在日本东京创建________提出________成为同盟会的纲领,后在《________》发刊词中发展成“________” ③起义:1911年的________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中轰动较大的

  • 34、________世纪中叶,________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闭关锁国政策出现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

  • 36、辛亥革命的进步意义有哪些?

  • 37、阅读下列图片,探秘人类古老的文明,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的是《汉谟拉比法典》,这部法典维护了哪一阶级的利益?

    (2)图二是哪国的什么制度?其中掌握宗教祭祀和负责统治国家的分别是哪两个等级?

    (3)图三金字塔出现在哪一大河流域?指出其所处古代国家使用的文字是什么?

    (4)上面三幅图片反映了古代文明的什么特点?

  •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赋予一国的最基本权利。对中国人民而言,没有什么比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更为重要。相信经历过南北战争的美国人民,不难理解统一对一个国家多么重要和珍贵。毋庸置疑,中美国情不同,双方难免存在一些矛盾和分歧,关键是要尊重和照顾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妥善处理相互之间存在的一些敏感问题,不断增强互信基础。

    ——胡锦涛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的致辞

    材料二胡锦涛在讲话中就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深化合作提出重要意见。这些意见包括:巩固团结互信,夯实本组织发展的政治基础;加大反恐力度,构筑本组织发展的安全环境;深挖合作潜力,增强本组织发展的持续后劲;扩大友好交流,巩固本组织发展的人文基础;完善内部建设,健全本组织发展的决策机制;秉承透明开放,营造本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

    胡锦涛在讲话中表示,中国将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同各国一道,为创造本地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新成就作出更大努力。

    ——胡锦涛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美之间最“敏感”的问题是什么?依据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二战后中美关系的几个发展阶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新时期外交的基本策略。据材料指出中国组织和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的目的是什么?

  • 39、西周统治

    (1)西周建立时间和过程是怎样的?

    (2)西周时期主要制度是什么?这种制度的目的和意义怎样?

    (3)什么叫“国人暴动”?

    (4)什么叫“共和行政”?

    (5)西周灭亡时间和过程?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