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代设立的行省制度,是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能够做到使行省所握权力大而不专,正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据此可知,元朝行省制度( )
A.削弱了地方政府权力
B.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C.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
D.是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
2、1951年下半年,院系调整从局部开始。同年8月,天津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成立了新大学——天津大学,专门用以培养燃料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纺织工业及水利工程方面的人才。据此可知,院系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紧跟第三次科技革命
B.扩大高校招生比例
C.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
D.提高全民文化水平
3、北魏孝文帝将都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用汉字、穿汉服、与汉人通婚。这些做法( )
A.激化了民族矛盾
B.促进了经济发展
C.推动了民族交融
D.导致了政权并立
4、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明确载入宪法;1984年,第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17年,中共十九大把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这反映了我国(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B.民族平等观念不断加强
C.健全和完善民主法制建设
D.民族政策得到有效保障
5、唐宋时期,六部长官一般无权向皇帝直接奏事。到明代,六部直属皇帝,其长官可直接上书皇帝。这一变化,表明明代(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六部长官的权力迅速膨胀
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君权与相权矛盾不可调和
6、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便在东南近海地带修建诸如营堡、墩台等各种军事设施,从北至南,绵延分布。嘉靖时期,戚继光率领军民“沿海筑墙,间设烟台,自淮东至于广西,无不如是”。这反映出明朝(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以邻为壑的心态
C.长城体系的延伸
D.海防意识的增强
7、1913—1921年,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上海华商纱厂的数量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下列各项中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
A.
B.
C.
D.
8、万历年间的汤显祖(1550—1616),其作品《紫钗记》是以唐代传奇霍小玉传编剧,可说是由女子的视角指出男女情爱并不平等;《牡丹亭》一剧是昆曲之冠,不仅表彰情爱,向理学的传统规范挑战,而且女主角杜丽娘因情而死,又起死回生,使情爱之重超越生死。这能够佐证当时( )
A.思想领域的活跃
B.婚姻自主理念的实现
C.政治领域的腐败
D.男尊女卑观念的颠覆
9、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中指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务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原理,以为智育之原本”。据此可知,梁启超旨在( )
A.批判传统文化
B.推行维新变法
C.发起民主革命
D.推动思想启蒙
10、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哓谕各省督抚,指明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乾隆规范了奏折具体格式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其他部门中转
11、有学者提出,古代印度洋贸易紧紧地将亚、非、欧连接在一起,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印度洋周边各国合作互动,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诞生做出了重要铺垫。该学者意在肯定郑和的航海活动( )
A.促进了世界联系的加强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提升了非洲文明的程度
D.宣扬了睦邻友好理念
12、唐朝时期,东北的靺鞨族、西南的吐蕃族等少数民族都建立了政权,这些政权( )
A.唐政府完全派遣内地官员前去管理
B.对祖国边疆地区开发作出贡献
C.长期与内地没有任何往来
D.他们完全仿照唐制设置机构管理
13、清前期逐渐形成了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模式。内阁承担常规公开性政务的执行,军机处则开展谕旨草拟、官员任免、议奏密折、参赞军务等机密政务。这一事务分工有利于( )
A.提高政务处理效率
B.六部行使行政权力
C.消除官僚贵族特权
D.限制皇权高度集中
14、假如你生活在北宋时期,你可能经历到的是( )
①带上指南针出海捕鱼
②在一次参加对辽作战中使用火箭
③在开封开了个印刷作坊,大量印刷畅销书《窦娥冤》
④看到画家张择端正在展示他的名作《清明上河图》
⑤朱熹开讲坛,阐述他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15、汉初刘邦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后经过一系列斗争,收回并撤销大多数异姓封国,遂定“白马之盟”,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保持传统政治体制稳定
C.确保同姓宗族拱卫中央
D.完善秦朝创立的郡县制
16、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由此可知,辛亥革命( )
A.有利于社会生活的除旧布新
B.彻底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C.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D.推动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17、毛泽东说:“大别山各兵团没有站住脚,我们不敢开这个会,我也不敢讲这个话,不敢写这篇文章,不敢讲伟大的转折点......这篇文章要等一年半载再写。因为中原的部队站住了脚,胜利靠得住,现在我们要开会分析、估计,大胆地写文章,向全国人民号召,准备在几年内取得全国胜利。”毛泽东这一论断主要基于( )
A.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终结
B.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
C.民族民主统战线的建立
D.革命形势发生巨大变化
18、北宋统治者以“事为之防,曲为之制”为执政原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下列史实能予以印证的是( )
A.增强尚书台作用
B.枢密院调兵与“三衙”统兵
C.采用了募兵政策
D.地方官员以密折向皇帝奏事
19、德国学者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把公元前500年前后,人类文化突破的时代称之为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老子、孔子等。下列主张属于孔子的是( )
A.“道法自然”
B.“相生相胜”
C.“为政以德”
D.“明法审令”
20、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后,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毛泽东在这一进程的开端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认识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中国基本国情理论的贡献,应查阅的相关文献是
A.《论联合政府》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1、元朝时期,西域之士“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之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这反映出元朝( )
A.民族隔阂的消除
B.对外政策的开放
C.驿站制度的完善
D.民族交融的加强
22、有学者认为,与夏都居洛寻求优良生态环境的生存诉求不同,商代在夏都故地建立都城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加强对统治中心区域的控制。而西周初期都城的营建则体现了其顾全大局的意识。这可用于说明,商周时期( )
A.官僚政治的确立
B.国家疆域得到不断扩大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地理环境决定政治发展
23、以下不平等条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处应为( )
A.《瑷珲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24、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中指出,五四运动时期的工人罢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基于政治和爱国的大罢工,工人的目的不是要求加薪或改善他们的待遇,而是向中国及日本政府提出抗议。这反映了当时( )
A.无产阶级的力量弱小
B.中共中央凝聚人民力量
C.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5、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提出的________的核心理念,是各方推动“一带一路”的重要共识,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等重要国际文件
26、新石器时期,农业、畜牧业产生,社会分工发展,使得社会上出现了剩余产品,由此产生________制,以及阶级和奴隶制度。奴隶主贵族不断强化自身权威和组织管理能力,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标志着________开始形成,而这正是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
27、中国积极促进________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28、________一路北上,出广西,经湖南,占领湖北省城武昌
29、资本主义制度以资本家占有________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实质是________的制度。
30、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高峰,面向________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31、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________,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最后,日军占领________,淞沪会战结束
32、大权独揽的袁世凯,很快走上________之路
(1)1915年10月,参政院以“尊重民意”为由,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________。
(2)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________年为________元年。
33、_____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_____,定都________,是为隋文帝。______年,隋灭____,结束南北分裂的局面。
34、对外开放
(1)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________,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2)1984年,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1985年后,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
(2)我国还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________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3)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________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4)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________________,使中国更深层地参与经济________进程。
35、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联系所学知识,请回答问题。
(1)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其中谁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逐渐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西汉时,政府在河西走廊“列四郡,据两关”,加强管理,四郡中除了武威、张掖,还有两郡,请写出其名称。
(3)唐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为统辖天山南北,设置了什么机构?唐太宗时出现了唐蕃和亲,请举例说明。
(4)辽宋夏金元是北方少数民族活跃时期,中华文明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元朝著名科学家郭守敬编定了新的历法,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领先,请写出新历法的名称。
(5)《三国演义》开篇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同意此观点吗?请从历史的角度进行简要阐述。(不少于100字)
36、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
请回答:
近代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使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请列举近代前期三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及战后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
37、北宋为削弱相权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福利国家”。1945年英国陆续颁布了“国民保险法”、“国民工伤保险法”、“国民卫生保健服务法”“国民救济法”。这些法案使英国基本上建成了一套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一般有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补助。社会保险主要包括退休、医疗、失业、工伤事故保险等。社会福利补助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给低收入或无收入者以一定的经济补助,以保障他们必需的物资生活条件和一定的社会生活享受。例如医疗保健服务、国民免费教育、交通补助、住房补助、儿童营养补助、单亲家庭补助与多子女补助等。
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国家税收和各种地方税收。……社会福利开支已经占各国财政收入的1/2到2/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上。
——摘自姜霁青《当代西方“福利国家”政策析评》
(1)根据材料指出当代西方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代西方社会福利政策的影响。
39、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过程中表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中,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历程。
(1)由此你想到了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对我国发动了哪四次侵略战争?
(2)20世纪30~40年代,“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的是哪次战争?这次战争的胜利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意义?
(3)在中国人民不断奋起反抗的过程中,哪些英雄人物的事迹最令你感动?请举出两例。
(4)中国人民“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