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
A.主张废除宰相制
B.倡导无为而治
C.倾向于限制君权
D.反对王位世袭
2、1922年9月初,安源路矿工人准备举行罢工。毛泽东在与李立三、刘少奇等人研究罢工事宜时指出,斗争中要有勇有谋,口号要提得“哀而动人”,争取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同情。据此推断,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时喊出的口号应该是( )
A.“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
B.“停止内战”、“争取民主”
C.“打倒军阀,打倒(除)列强”
D.“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时期颁发的一部纲领性文件,它的颁布( )
A.解决了晚清的土地兼并
B.积极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D.是具有革命性的土地纲领
4、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据此可知黄宗羲提倡( )
A.经世致用
B.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C.立法限制君权
D.工商皆本
5、19世纪末,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大肆以高额利息向清政府借款。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列强实力的普遍增强
B.列强侵华矛盾日趋激烈
C.清政府统治日益腐朽
D.甲午中日战争清军战败
6、中国古代的史书大都以儒家的道德至上主义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明朝后期思想家李贽曾表明,他反对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并公开提出要重新评价历史人物,要“颠倒千万世之是非”。李贽的这些主张( )
A.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B.颠覆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加速了政治制度变迁
D.冲击了传统的社会观念
7、如图为辽宁省博物馆馆徽,徽章中的图案原型为出土于辽宁省牛河梁遗址中的玉猪龙。其做工细致,首部雕刻采用了玉雕技术中难度最大的圆雕技法。据考证,它是红山文化先民为祭祀神灵,祈求神灵护佑农业丰产、种族可以安全过冬而制。这反映了红山文化( )
A.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
B.与仰韶文化属于同一时期
C.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D.开始了原始农业的大生产
8、明朝后期,大量的农民放弃农业耕作,进入城镇谋求生计,这使得农民数量减少和手工业、商业从业者增多,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农民为基础的行业的金字塔结构出现松动。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兴起
D.长途贸易的发展
9、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这些文件指出,“党在现阶段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这说明,中共三大( )
A.提出了三民主义的主张
B.坚持进行共产主义革命
C.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
D.促进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0、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氏族成员居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重大事务由氏族成员组成的氏族议事会决定。这表明,在氏族制度下( )
①氏族内部没有人压迫人的现象 ②一切大事都由全体成员讨论决定
③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 ④氏族首领有特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近代某条约规定: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该条约( )
A.规定东南沿海开放五处商埠
B.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C.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组织
D.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12、比较南北朝史传人物描写,南朝史传赞人,多“词采遒艳”“善为文章”之词。北朝的勋贵传记,以军功、吏治为尚。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南北朝著史传统不同
B.南北朝政治制度差异大
C.南北朝经济模式不同
D.南北朝社会环境有差别
13、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 )
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加速了清王朝统治的终结
C.宣告了中华民国建立
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14、下图是华君武先生在抗日战争后作的一幅漫画,名为《磨好刀再杀》。
这幅画讽刺了当时( )
A.蒋介石一方面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另一方面却准备发动内战
B.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力量不断壮大,获得国际力量的支持
C.国民党独裁专政,失去民心注定失败
D.重庆谈判是国共两党“商讨”和平建国的尝试
15、林则徐汇译《四洲志》,收集西洋各国情报和国际知识。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徐继畲撰写《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等。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诉求是( )
A.强国御侮
B.实业救国
C.变法图存
D.自强求富
16、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北方民族内迁形势图。该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社会转型华夏认同
B.政局动荡民族交融
C.国家统一经济繁荣
D.专制强化版图定型
17、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十年,以下词汇最能全面反映该时代特点的是( )
A.人民公社、外交政策、农业合作化
B.“一大二公”、“大跃进”、“一五”计划
C.开国大典、公私合营、三大改造
D.中共八大、大炼钢铁、“八字方针”
18、“郡县政令受制于中央,郡县守食不世袭,视实际服务成绩为任免进退,此为郡县制与宗法封建性质决然不同之点。”材料意在强调郡县制的设立(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消除了宗法观念
D.推动了经济发展
19、下图所示为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对华贸易数据情况(位:十万英镑)。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英国走私鸦片意图扭转贸易逆差
B.英国对华正当贸易利润稳定
C.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的手工业品缺乏竞争力
20、下表为商和西周有关血缘关系的描述。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时间 | 王室与方国/诸侯国的关系 |
商 | 不一定有血缘关系 |
西周 | 大都存在血缘关系 |
A.联姻建构了政治体系
B.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力在加强
C.诸侯国兼并战争频繁
D.最高统治集团实现权力集中
21、明清时期,针对人口增长过快、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政府采取的有效对策是( )
A.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改革
B.引进并推广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
C.“两税法”使人身控制开始松弛
D.历届政府厉行垦荒以及围湖造田
22、贞观初年,三省间的纠纷即已出现。为避免中书、门下二省的纠缠不休,协调三省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就将二省合在一起议事,并有尚书长官和各种名号宰相参与。为此,唐朝设立了( )
A.尚书台
B.中书省
C.政事堂
D.军机处
23、毛泽东对湖南国民党的组织建设倾注了心力。……他受中共中央的委派,回湖南指导湘区委筹建湖南国民党组织。在他指导下,长沙最先设立国民党支部,接着常德、衡阳也相继设立分支部。这说明
A.湖南农民运动获得长足发展
B.开展国共合作的条件趋于成熟
C.社会主义已经受到广泛关注
D.国共首次合作推动了革命发展
24、据学者统计,到明朝后期,苏州府有40%~50%的人住在苏州城里,有30%~40%的人住在苏州城附近,住在乡下的人只有10%~20%,当时的苏州府已经高度城市化。对此理解最为合理的是(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B.城市经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城市化潮流在当时已席卷全国
D.苏州是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25、一五时期到四五时期我国逐渐建立起比较完整的_________。
26、文艺复兴发端于14世纪中叶的__________(国家),15世纪后期扩展到欧洲各地;宗教改革最早是16世纪__________(国家)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拉开了序幕,随后西欧其他一些国家也进行了改革;启蒙运动最初出现在17世纪的_________(国家),18世纪_________成为中心,18世纪后期达到高潮。
27、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________,________”成为普遍现象
28、进一步扩大侵略
(1)占据整个东北地区
(2)________(淞沪抗战)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上海________路军奋起抵抗。
(3)________年3月,日本扶植溥仪做傀儡,在吉林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4)________日本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实际上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________运动”。日本蓄意制造的这一连串事件,总称“________”。
2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_______,开启了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新时期。
30、军事斗争
①游击战:上海太原失手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展________。敌后战场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本。敌后战场的开辟,战略上配合了________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儿以上的兵力
②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________领导下发动百团大战,摧毁大量敌人据点,缴获大批枪炮物资,打破日军的囚笼,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31、________年,在湘军、淮军和外国人带领的________进攻下,________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2、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______”
33、隋唐时期,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4、世界近代史的伟大开端是________ ;中国近代史的伟大开端是________ 。
35、19世纪末的甲午中日战争决定了后世中日两国的国运走向。据此回答: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试述《马关条约》有何内容?
36、三国干涉还辽是什么事件?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在《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时说:“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依照联合国宪章,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海盗。”
材料二
(中美)双方同意,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是可取的。为此目的,他们就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的具体领域进行了讨论,在这些领域中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将会是互相有利的。双方各自承诺对进一步发展这种联系和交流提供便利。双方同意,他们将通过不同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地派遣美国高级代表前来北京,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就共同关心的翔题交换意见。
——摘自1972年2月29日《人民日报》
请回答:
(1)你认为材料一中美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理由是否正确?为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美国对华政策是如何变化的?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8、秦统一中国的意义有哪些?
39、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洛川会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年)
材料二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三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1945年)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
(3)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并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