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表为不同典籍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影响是( )
文献 | 评述 |
魏收《魏书》 | 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
欧阳修《居士集》 | 七世至于孝文,而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 |
赵翼《廿二史札记》 | 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 |
马端临《文献通考》 | 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率多摈弃之,有同奴隶。 |
A.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
B.削弱了草原民族的武装
C.推动了鲜卑族汉化进程
D.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2、在山东烟台,进口的“本色花布在1866年每匹价格大约仅为二两九钱到四两白银,1867年更是降到二两五钱到三两。”这种低价的洋布在中国( )
A.适合中国百姓的消费水平
B.导致了关税主权丧失
C.抢占资本市场的大量份额
D.推动自然经济的解体
3、随着汉初经济的恢复,商业日渐活跃。至文帝时,商人们坐列贩卖,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而许多农民则“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这体现了( )
A.实施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汉代商业总体水平很高
C.汉初发展商业恢复经济
D.商人地位上升控制朝政
4、货币的变迁折射出时代的变化。影响如图不同时期货币形制变化的共同因素是( )
战国刀币 秦朝半两钱 北宋纸币
A.国家统一的完成
B.科学技术的进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外贸发展的需要
5、下列方框内的措施或内容反映了( )
※迁都洛阳 ※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 ※统一说汉话 ※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
A.秦国商鞅变法
B.北宋王安石变法
C.东汉光武中兴
D.北魏孝文帝改革
6、我国第一个连锁经营超市首先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1993年,国家鼓励把连锁经营作为一项流通体制改革:1995年,我国大型连锁经营的超市开始进入快速成长期。连锁经营超市的发展反映出我国( )
A.政府始终扶持民营企业
B.沿海民营企业普遍崛起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7、下图为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曲辕犁是对以前直辕犁的改进,安装了犁评,省力、简便、轻巧,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一直为后世沿用。曲辕犁的出现反映了(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土地私有制的瓦解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耕犁基本定型
8、1930年9月,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结束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但“城市中心论”又以新的形态对党和革命事业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这反映了当时党中央( )
A.受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
B.对国情认识不到位
C.受欧美革命道路的影响
D.受国共对峙的影响
9、马克思指出:在古希腊“周期性的殖民是社会制度的一个固定环节”,为了保存自己的文明,“唯一的出路就是强迫移民”。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地理环境与生产方式
B.民族传统与思想认识
C.原始遗风与城邦政治
D.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
10、它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颁布于1912年,废除于1914年。这部法律是( )
A.《清帝逊位诏书》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中华民国宪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1、漫画家丁辣(1819-1969)的《我实拿他不动》(下图)。画面右下方有一块代表“民气”的巨石,一支“巴黎特制”的墨水笔被三条粗绳捆缚在巨石上。巨石旁站着一个画得很小的人物,是穿着西装的中国代表,他搔首发出拿不动笔的感叹。据此判断作者态度是( )
A.抵制三国干涉还辽
B.支持南北议和
C.抗议府院之争
D.声援五四运动
12、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来确定。元代行省区划打破了这一做法。如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无险可守。元朝的这种做法( )
A.拓展了统治疆域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阻断了经济交流
D.扩大了地方权力
13、黄宗羲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顾炎武指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青焉耳矣。”据此可知,明清进步思想家( )
A.基本否定儒家伦理道德
B.主张推翻封建专制体制
C.大力宣扬西方启蒙思想
D.继承发展儒家民本思想
14、标语是时代的反映,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风格的标语。下图所示标语“拥护共产党!打倒土豪劣绅,把土地分给农民!”应该出现在( )
A.北洋军阀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5、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 )
A.三民主义的主张
B.新三民主义的主张
C.“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攘外必先安内”方针
16、明清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三大思想家其思想实质上是( )
A.资产阶级思想的呈现
B.宋明理学的不断深化
C.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
D.儒家思想批判和继承
17、商朝的青铜器多绘有极具神秘色彩的饕餮纹(左图);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纹饰更多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生活画面,如采桑习射,宴飨乐舞,攻战搏斗等(右图)。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贵族阶层的消亡
B.铸造工艺的成熟
C.王权与神权分离
D.人文观念的增强
18、《史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资治通鉴》则说商鞅“为相十年,人多怨之”,这能看出司马光修史与司马迁修史不同的是( )
A.史学著作体例的差异
B.史家理性缺失导致偏离求真
C.时代不同致评价不同
D.对政治变革立场的巨大差异
19、如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20、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在一次不平等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内有官员洋洋得意,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了。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而且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据此可知,这些官员
A.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仍以天朝上国自居
C.试图遏制英国侵略势力
D.国家主权意识缺失
21、我国古代有一部农学著作,详述了南北农业的特点:“自北至南,习俗不同,曰垦曰耕,作事亦异。”同时专门辟《农器图谱》,收录农具100多种,绘如图幅。该书是( )
A.《汜胜之书》
B.《齐民要术》
C.《农书》
D.《天工开物》
22、王安石变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改变了社会性质
B.以理财为核心
C.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D.内容有青苗法、募役法等
23、1937年, 洛川会议通过了毛泽东制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将人民战争路线具体化,指出只有完全地、坚决地实行这个纲领,才能达到保卫祖国战胜日寇之目的。由此可见( )
A.国共合作推动全民族抗战
B.群众是敌后抗战的中坚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形成
D.中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24、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以下史实能证明此结论的有( )
①血战台儿庄 ②《论持久战》的发表
③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④百团大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1946年11至12月,在内战声中,国民党包办的“_______”在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坚决反对,拒绝出席。出席大会的国民党代表占85%,此外是依附于国民党的青年党、民主社会党和若干“社会贤达”。
26、参加日内瓦会议
(1)________年4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会议。
(2)________问题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新中国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和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所起的积极作用
27、时间与人物:________年,宋神宗任用________主持变法
28、主要内容
富国方面 |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________、拨巨资从事________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________ |
强兵方面 |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________”的征兵制,取代________ |
29、1859年,英、法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线进京换约,进攻________,遭到清军反击,英法兵舰损失很大。大沽战后,为了报复中国,英法联军率军舰百余艘、陆军近三万人,于1860年8月占领天津
30、大屠杀和大轰炸
(1)________: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进行了持续六周的烧杀劫掠,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2)________: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死者超过1万人。
31、填空
32、________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指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________起来了。”
33、国民党失败原因:国民党因其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___,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___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___,丧失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权
34、洋务派期望洋务新政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目的________达到。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________和________技术,是在________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洋务运动的________是必然的
35、简要叙述洋务运动过程并作出评价。
36、明朝后期总结性的科技著作分别有哪些?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35年,曾经留居中国的西方人士格尔斯感慨:“……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古往今来的其他伟大的君主制度所无法相比的。它必将像造纸术、指南针、火药一样传遍欧洲,为西方所借鉴!”
(1)格尔斯所指的“中国科举制度”是一种什么制度?它创立于什么时期?它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2)西方人士格尔斯是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
(3)你认为“科举制度必将为西方所借鉴”的原因是什么?
38、太平洋战争是怎样爆发的?
39、宁汉合流、东北易帜的含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