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四幅地图反映了不同时代长城防线的变化,按照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A.④①③②
B.②④①③
C.④②③①
D.③②①④
2、元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都元帅府及军民府、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正式建立土司制度。土司制度( )
A.一定程度巩固边疆
B.确立了羁縻政策
C.增加了民众的负担
D.阻碍了社会进步
3、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留下特殊印记,并成为历史见证。下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 三衙、知州、汝窑、《四书章句集注》 |
② | 政事堂、藩镇、吴道子、《千金方》 |
③ | 票拟、倭患、白银货币化、《西游记》 |
④ | 宣政院、青花瓷、八思巴字、《农书》 |
A.④①③②
B.②③①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4、下列关于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表述正确的是( )
A.北伐战争是由国民党独自进行的
B.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C.北伐军从南京开始出发向北进军
D.北伐的目的是要推翻蒋介石统治
5、老子认识到事物间相互依存、彼此消长的发展规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体现了老子( )
A.无为而治的理念
B.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D.逍遥自由的观念
6、元朝建立的这个制度,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而且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制度是( )
A.郡县制
B.刺史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度
7、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二中全会是一次城市工作会议,是历史转变点”。林伯渠也在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是历史上转变点,也可以说是‘城市工作会议’”。“历史的转变点”是指( )
A.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B.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C.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覆灭
D.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8、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通过“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贵族政治确立
B.君主专制强化
C.家国同构鲜明
D.中央集权形成
9、如图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为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中央集权的因素,汉武帝
A.实行“削藩”
B.推行分封制
C.颁布“推恩令”
D.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0、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将祖先或神明称为“皇”。“帝”则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的天神。秦始皇否定了“泰皇”的称谓,而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称“皇帝”。据此可知,皇帝制度( )
A.具有一定君权神授色彩
B.凸显了浓厚的宗法观念
C.强化了对民众思想控制
D.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11、下图所示的制度变化( )
A.促进了封建经济产生
B.巩固了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C.完善了官员选拔程序
D.体现了儒家崇德尚贤思想
12、下表大型纪录片《四十年四十个“第一”》部分剧集的内容。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人民( )
悦宾饭馆 | 北京第一家个体饭店 |
广州白天鹅宾馆 | 国内第一批中外合资酒店 |
山东棉花生产大户赵汝兰家 | 第一批被媒体报道的农村万元户 |
义乌小商品市场 | 中国第一批小商品市场 |
A.前赴后继追求民族解放
B.白手起家创建社会主义
C.解放思想顺应历史转折
D.乘势而上建成小康社会
1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在人间天国里,天堂毕竟只能是一种影子。太平天国曾试图按自己的面貌和要求来改造世界,例如取消商业,但现实使他们重重地碰了壁。”这一主张根源于( )
A.阶级斗争的激烈残酷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农民阶级的时代局限
D.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
14、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设立参知政事,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设立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地位与宰相相等;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 )
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建立
B.分散决策权力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C.有利于加强皇帝对朝政的掌控
D.意在提高文官和士人的政治地位
15、如图是中共党史上重大事件的发生地示意图。下列表述与图中序号相一致的是( )
A.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
B.②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C.③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D.④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6、宋朝的城市中出现了比较发达的劳动力市场,“邛州村民日趋成都府小东郭桥上卖工,凡有钱者,皆可雇其充使令担负也”“汴京桥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失,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这说明宋代( )
A.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B.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C.农业劳动力受到保护
D.商业时空限制已打破
17、义和团在《只因鬼子闹中原》的揭帖中写道“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对于义和团揭帖分析错误的( )
A.存在明显盲目排外行为
B.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
C.反映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D.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18、下图是中国北方与南方历代人才比重变化趋势图。该趋势( )
A.体现了南方文化知识普及程度高
B.反映了文化轴心与政治中心趋同
C.表明人才比重失衡贯穿始终
D.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19、茶叶种植至宋代已遍及南方97个州郡,北宋中叶,产茶在五、六千万斤左右,南宋增至一亿斤上下。以每斤均价30文计,产值达200万~300万贯铜钱,折合米约200万~300万石,相当于北宋漕粮总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据此可知宋代(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经济结构发生剧变
C.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20、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决定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区别于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这一改变的背景是( )
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确立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创建
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制定
21、周成王分封邢国在平皋(河南温县),后北迁到襄国(今河北邢台市)。周康王时期的《臣谏簋》记载了山西北部的戎进犯纸侯,邢侯抵抗戎狄。《后汉书·西羌传》有“邢侯大破北戎”的记载,可见邢国的分封( )
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华夏认同
B.形成等级森严的权力分配制度
C.有利于加强西周对地方统治
D.解决了周王朝内部的权力冲突
22、明英宗时,宦官王振渐专国政,百官争相逢迎,公侯勋戚将其尊称为“翁父”;明武宗时,一时政事皆决于宦官刘瑾,有“刘皇帝”“站皇帝”之称。这些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皇帝权力日渐衰弱
B.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C.君主权威至高无上
D.官僚政治遭到破坏
23、《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 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与此记载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内外服制度
C.井田制
D.宗法制
24、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下表反映了唐—五代、宋书院的数量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朝代 | 全国(所) | 北方(所) | 南方(所) |
唐—五代 | 47 | 8 | 39 |
宋 | 713 | 31 | 682 |
A.重文轻武之风
B.经济重心南移
C.印刷技术发展
D.理学大力推动
25、下则材料中提到的当时欧洲人向往的香料群岛,应该位于今天的( )。 (单选)
A.爱琴海地区 B.中美洲地区 C.非洲西海岸 D.东南亚地区
在启航之前,西班牙国王和麦哲伦等人订立了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其中规定:朕愿下令赐给,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以及捐税和替朕征收的其他进款中,除去你们负担的开支后,给你们留下二十分之一。联也把联在上述地方和岛站的钦差和总督官街赐给你们。
——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輯中古部分》
26、1917年3月,一场革命犹如火山爆发,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就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___________;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他发表了著名的“___________”,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27、南昌起义
(1)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_______、_______、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
(2)两万多起义军经过数小时战斗,全歼守敌,占领_______。随后,起义军撤出南昌,南下_______。10月初,起义军在_______地区遭到敌人的围攻而失败。起义军一部分在_______、_______的率领下,转战湖南;另一部分转移到_______地区,与当地农民军会合。
(3)_______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8、建国大业
请将表中左侧的“重大举措”与右侧的“历史意义”相匹配(请填写表中数字)
重大举措 | 历史意义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①结束连续十几年物价飞涨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
B.土地改革 | ②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造就了国内前所未有的团结统一和社会稳定 |
C.“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 ③基本上实现了生产关系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
D.三大改造 | ④使农民从分拣土地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中国实现工业化扫清障碍 |
E.抗美援朝 | ⑤代表广大人民的意志,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
F.《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⑥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
G.亚非会议 | ⑦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
H.日内瓦会议 | ⑧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
A. ________ B. ___________ C. __________ D. ___________
E._________ F. ___________ G.___________ H. ____________
29、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实行________外交方针
30、五四运动的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场以________为先锋、________参加的________的伟大________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________、捍卫________、凝聚________而掀起的伟大________运动,是一场传播________的伟大________运动。
(2)它推动了中国________,促进了________同中国________的结合,为________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________革命走向________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________意义。
31、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________。
32、参加一战
(1)目的:为争取国际地位,抵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 ______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
(3)影响
①收回德、奥在天津、______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②中国______前往欧洲作战,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33、北宋的_______和元朝的_______是两位大科学家,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多方面成就。
①沈括所著《______________》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②郭守敬最重要的业绩是设计和监制多种_______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_________》,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34、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________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35、南宋是怎样建立的?
36、请说出中国汉字的起源、发展脉络、并列举出你所熟悉的书法家(至少两位)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的。这样丰厚的利润,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材料二 三大改造期间,曾有一位被称为“纺织大王”的资本家说:“五年计划开始了,全国兴建了许多大工厂,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一切实现得比梦想还要快,多么令人鼓舞!没有共产党,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哪能有今天?”
材料三 1984年,邓小平考察深圳特区时,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经济特区就像一个伟大的支点,借助它,撬动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实现了中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的历史大跨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的大生纱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丰厚利润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于哪一年?有何意义?
(3)材料三中的第一批经济特区除深圳外还有哪些?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的历史大跨越中,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什么?
38、开放与交流是文明间对话的重要方式,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汉代丝织品曾远销到古罗马。汉代中西方货物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是什么?
(2)明清时期中国昧于世界近代化潮流,这和政府推行的哪一封闭性政策有关?这一封闭态势在近代中国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后被打破?
(3)近代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明间的开放与交流,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但先进的生产方式也传入到中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自己的近代民族工业产生。此时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从资本属性上看,主要有哪两类不同的工业企业?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哪一重大决策重启了东西方文明对话和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针对古代以来中国政府对待东西方文明间对话的不同态度,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39、默写题
(1)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____”;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____”;南宋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____”。元朝边疆管理多地呈现出____的趋向。
(2)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学艺术达到高峰的原因?
(3)榷场设置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