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学家李学勤从下面所列的诸多方面勾画出了一个历史“大变革时代”。这一历史“大变革时代”指的是( )
考古学上:由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 经济史上:井田制的崩溃和奴隶制关系的衰落。 政治史上:从以宗法为基础的分封制向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国家转变。 |
A.商朝
B.周朝
C.春秋
D.战国
2、在1937年2月国民党的五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致电并提出实行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五项要求。随后,中共中央开始着手进行“更名”“改制”,更名后的边区政府成为国民政府行政院所管辖的省级行政机构,受其管辖。这表明( )
A.中共政治战略发生了转变
B.中共为抗日作出无条件让步
C.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开启
D.中共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
3、钱穆指出:“进入隋朝,古代之贵族封建,以及魏、晋以来之门第特权,至此皆已消失。全社会走上一平等线,而隶属于一政权之下。”这一局面的出现得益于( )
A.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B.科举制的推行
C.官僚政治的确立
D.封建制的瓦解
4、史载:南宋时荆湖、江南与两浙,膏腴之田弥亘数千里,中原士人扶携南渡数千万人,于此足征南方经济渐起,与北方经济争衡矣。而金元战争二十年间,北方之残破尤甚,是以元人尝云江南财富占天下什七。针对上述情形,元朝( )
①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②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③重新开通了京杭大运河 ④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5、《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有关“国耻”和“亡国”的论述开始成为书刊讨论的热点,《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其更成为书刊关注的焦点。据统计,仅1901-1910年,有关“国耻”和“亡国”论述的书刊单行本就有30余种,其中包括朝鲜、埃及、印度、波兰的亡国史。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出版机构对国际形势的关注
B.近代书刊振奋了国人的精神
C.清廷利用民间力量打击外洋
D.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焦虑
6、考古发现,地处黄河流域中游的陶寺古城,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60米,面积约56万平方米。城南为公共墓地。在已发掘的1000多座墓葬中,有9座大型墓葬,出土了象征权力的钺和斧之类的玉石兵器。这表明
A.中华文明曙光初现
B.玉石兵器普遍使用
C.早期国家已经出现
D.社会分工日趋精细
7、自宋元起,纸大部分用于印刷书籍、佛经、会子(早期的纸币)等。在日常生活中也出现很多纸制品,如纸织画、纸衣、纸被、纸枕等。这折射出当时( )
A.民众的财富观发生变化
B.传统科技与社会生活的结合
C.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减弱
D.四大发明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8、《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在描述某一历史事件时,写道:“它以巴黎和会中的山东问题为导火线,发展成一次规模空前的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该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南昌起义
C.八七会议
D.西安事变
9、春秋郯国国君郯子出身东夷,而他在追述东夷部族历史时涉及到黄帝、炎帝、共工、太皞、少皞、颛顼等6位古帝王,多为传说中的华夏先祖。其意在强调( )
A.华夷同源共祖
B.区域交往密切
C.国家实现统一
D.贵族矛盾缓和
10、下列是西周相关制度的规定,其目的是( )
身份 | 列鼎制度 | 乐舞规模 |
天子 | 九鼎 | 64人 |
诸侯 | 七鼎 | 48人 |
卿大夫 | 五鼎 | 32人 |
士 | 三鼎(或一鼎) | 16人 |
A.提高乐舞水平
B.维护等级秩序
C.解决分裂隐患
D.巩固专制统治
11、唐德宗时, “(杨) 炎建议作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横线上应填入( )
A.租调制
B.助役法
C.行省制
D.两税法
12、有学者写道:明初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16世纪中后期明政府开放海禁,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关于上述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明朝滥发元宝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B.新航路开辟使得白银开始进入中国
C.明代开放海禁的目的是限制白银外流
D.白银货币化与商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13、中国人民经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洗礼,提高了民族觉醒和政治认识,所以义和团运动成为“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这表述的是义和团运动的( )
A.过程
B.影响
C.目的
D.背景
14、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州港掠夺原料、倾销商品、鸦片走私逐渐“合法化”,“猪仔”(华工)贸易逐渐猖獗,加上香港、上海等港口崛起,广州港外贸中心的地位逐渐衰落。由此可知广州近代衰落的起点是(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15、据下图所示“汉至唐三省制的形成”,可得出的结论是( )
A.中央官员品位较低
B.制度建设不具有延续性
C.中枢权力机构的不断变化
D.中书省的权力逐步下降
16、1961年,全国全部基建项目经过缩减仅剩下3.5万多个,1962年又进一步削减为2.5万多个,其中基本建设投资由388.68亿元减为71.26亿元。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衰退中断了城市化进程
B.“大跃进”运动的全面展开
C.对国民经济实行了八字方针
D.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主要矛盾
17、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土”,一时间“儒雅并进”。材料涉及的选官制度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8、儒家一向讲究仪表端庄,儒冠儒服,循规蹈矩,道貌岸然。然而魏晋名士却一反常态,他们过分讲究化妆,使男人女性化,他们追求阴盛阳衰的病态美,“士大夫手持粉白,口习清言,绰约嫣然”,一副娘娘腔。到梁朝时,贵族子弟更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这一反常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家正统地位受冲击
B.社会现实黑暗动荡
C.佛教心外无物的影响
D.对隐逸避世的追求
19、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文艺工作者编演了大量的活报剧。这些活报剧摆脱了舞台的限制,表演场地几乎没有局限性,可在街头、广场、田间等公开表演,所面对的观众群体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士绅等各阶层。这些活报剧的编演( )
A.推动传统戏曲艺术逐渐走向成熟
B.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C.促进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D.意在激发工农建设边区的热情
20、在《清世宗实录》中有载,雍正十年以前谕旨的发布途径,多为“谕内阁”及“谕议政王大臣、谕大学士等”。雍正十年以后则常“谕办理军机大臣等”,不少于“谕内阁”的次数。这一变化表明
A.军机处地位上升
B.清廷内部矛盾尖锐
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皇帝决策更好执行
21、某诗人读近代一战争史事感怀而作:“黄海炮声烈,长惊来者心。英雄功永在,弱主过何深。质脆瓯方破,堤决地必湮。中华入盛世,还要戒胡孙。”该战争为( )
A.三元里抗英
B.中法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鸦片战争
22、东汉后期,太学生联合世族官员结为“部党”,借助儒家伦理大肆营造舆论,开展反对宦官擅权的政治斗争,时称“党人清议”,最终遭到镇压。东汉时期的清议运动( )
A.塑造了清正的舆论环境
B.折射出政坛的黑暗腐朽
C.客观上使外戚势力崛起
D.凸显了儒学的教化功能
23、秦国商鞅变法规定:“改帝王之治,除井田,民得买卖”。这实质上
A.从法律上确定土地私有制
B.禁止自由买卖土地
C.承认了井田制的合法性
D.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24、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材料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
A.拓展海外贸易
B.开拓国内市场
C.彰显明朝国威
D.加强友好往来
25、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赴湖南,组织领导______________。1927年9月,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军在进攻长沙途中受挫。毛泽东主持召开会议,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_______进军。
26、万隆会议: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万隆举行,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________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提出并坚持“________”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27、在《________》的有力推动下,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________面貌为之一新
28、美国国会掌握立法权,国会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
29、
|
| 影响 |
台湾 | ___年_______ 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_____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__________ | 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事物。清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
抗击沙俄 | 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皇同意进行谈判,________年中俄两国签订 《_______________》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_____________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 |
蒙古 | 明朝末年,鞑靼分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瓦拉被称为漠西蒙古。1757年清军彻底打败________领导的漠西蒙古的准格尔部,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__________两级行政单位,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 |
新疆 | 平定维吾尔贵族_________________的叛乱。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__________总管军政事务。 | |
西藏 | 清政府册封_________和________尊号,1727年开始派遣_________ ,三者共同治理西藏,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对西藏的管辖权。 |
30、遵义会议:________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开始确立以________代表的________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1、工农武装割据
(1)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_______,开展_______,进行_______,建立_______,创立了第一个______________。
(2)_______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_______,和毛泽东领导的______________会师。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______________”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______________,以_______包围_______,_______夺取政权的道路。
(4)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______________,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十万人。
32、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___________;1860年,清政府又被迫分别于英法两国签订《北京条约》。条约规定:增开___________为商埠。
33、中共中央决定接受邀请,争取_______新局面。8月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乘专机抵达重庆。
34、宋朝是中国古代________发展的一个高峰
35、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即19世纪90年代的甲午战争和20世纪30年代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侵略战争中均发生了日军屠城暴行,请分别列举典型事件。
(2)两次侵华战争不同的结局对中国台湾省的命运、民族意识和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我们今天学习和了解这段历史,有何现实意义?
36、鸦片战争以来,地主阶级日渐觉醒。分别指出新思想、洋务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37、军机处谁设立的?特点?职权?
3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
39、北宋为削弱相权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