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四运动之后,全国掀起“罢课、罢教、罢工、罢市种种风潮,同时各种白话小刊物也风起云涌”,“政治运动、社会运动、家族运动种种潮流日盛一日”。据此可推知( )
A.新文化运动是时代的主流
B.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C.五四运动的影响较为广泛
D.民主和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2、下图中唐朝税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实行轻徭薄赋
B.耕作技术的提高
C.实施两税法
D.人身控制的加强
3、汉初采取郡国并行制,后爆发“七国之乱”;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后出现门阀士族把持政权;唐朝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后藩镇势大引发“安史之乱”。对上述三组历史现象的共性。解释正确的是( )
A.历史评判要以成败为基本依据
B.制度设立之初存在明显弊端
C.中央与地方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D.历史事物之间因果关联复杂
4、1928年,一则标题为“奉吉黑热昨晨易帜”的消息占满了当时的主流报刊,主要内容为“奉吉黑热二十九日易帜、晨七时青白旗满城飞扬、各机关放假休息庆祝”。此事件对当时的政局造成的直接影响为( )
A.造成“宁汉合流”的政治局面
B.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
C.使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统一
D.标志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5、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建立后,医学家米尔斯基是基督教徒,长期担任哈里发的御医;侯奈因是-名景教徒,却担任帝国图书馆馆长和科学院院长;撒比特信仰萨比教,但由于其学术上的成就受到哈里发的庇护。这表明阿拉伯帝国
A.架起了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B.科学文化全面繁荣
C.推行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D.实行宗教信仰自由
6、1938年冬到1940年底,中共中央实行“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方针,主要是在广大地区内,以无数小的战斗,对日军进行袭击,积小胜为大胜,逐步消灭日军的有生力量。这一方针实施的背景是( )
A.中共“七大”的召开
B.淞沪会战遭遇失败
C.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D.国共合作基本实现
7、1916年,段祺瑞指出“日本人既已加入(一战),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德国虽系当今之强国,但众怒难犯,料其难以取胜。将来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据此判断,段祺瑞主张参战的动机是( )
A.改变中国弱国地位
B.反抗日本对华侵略
C.扩大皖系军阀势力
D.维护国家主权利益
8、《清德宗实录》记载,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台湾为南洋门户,关系紧要,自应因时变通,以资控制。着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川驻扎。福建巡抚事即着闽浙总督兼管。所有一切改设事宜,该督详细筹议,奏明办理。”下列与此事件直接相关的是( )
A.中法战争后清廷在台湾设省以加强管辖
B.清廷收复台湾并加强管理
C.甲午战败后清廷被迫割让台湾引发抗议
D.清廷意识到海疆的重要性
9、唐朝初期,中书省处于与皇帝关系更近的位置。武则天时期,原本设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迁到了中书省。据此可知,唐朝前期( )
A.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门下省和尚书省形同虚设
C.三省六部制已完善
D.科举取士制度不断发展
10、下表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及其通过的主要决议。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 )
召开时间 | 会议名称 | 主要决议 |
1921年 | 中共一大 |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
1923年 | 中共三大 | 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1927年 | 八七会议 | 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
A.实现了革命道路从城市转向农村
B.开启了建立人民政权实践
C.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渐趋科学理性
D.建立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11、1979年国家对稻谷、油料作物和棉花的定购价格提高了17.1%,对定购义务外的超购部分支付高于定购价30%―50%的奖励。在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下,当年农业总产值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反映出(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泛推行
B.统购统销取消促进了农业发展
C.价格制度改革激发农民积极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2、《韩非子》载∶"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未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法家引用这则寓言意在
A.强调趋时更新
B.否定等级秩序
C.讽刺不劳而获
D.阐释农本思想
13、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篇文献( )
A.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B.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C.表明毛泽东思想的正式形成
D.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政权的最终覆灭
14、下列史料,出现于全民族抗战时期的是( )
A.“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 曰民权,曰民生”
B.“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
C.“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 以解除内外压迫”
D.“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
15、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下列选项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最全面的是( )
A.社会大变革
B.政治制度的转型
C.经济的发展
D.统治阶级的提倡
16、清朝时,北方的山西梆子、河南豫剧非常流行;在南方,由弋阳腔发展起来的江西赣剧,由皮黄系统发展起来的汉剧、湘剧、桂剧等也都逐渐成熟。这表明清朝戏剧( )
A.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B.剧种多样,各具特色
C.相互借鉴,融合发展
D.思想性强,关注现实
17、1936年1月1日,毛泽东电告朱德:“政治局在国际指示之下有新策略决定,另电详告,其主要口号为:民族统一战线,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防政府,抗日联军,土地革命民族革命相结合,国内战争与民族革命相结合。”这表明当时中共( )
A.逐渐放弃反蒋抗日主张
B.彻底摆脱共产国际束缚
C.努力构建民族统一战线
D.注重加强革命的领导权
18、下图为1914﹣1919年中国棉纺织业盈利统计折线图。促使这一时期棉纺织业盈利变化的原因有( )
①清末“新政”设立商部 ②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华侵略 ③民国政府鼓励创办实业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东汉时期,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年幼的汉质帝因不满其专权跋扈,称其为“跋扈将军”,梁冀居然命人在食物中下毒,毒死了年仅9岁的汉质帝。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
A.专制皇权强化
B.外戚实力雄厚
C.儒学成为主流
D.经济恢复发展
20、宋代的地方行政区域“路”虽建立在唐代“道”的基础上,但其划分有突破“山川形便”的趋势。如永兴军路,其辖区虽然主要在陕西,却越过秦岭,管辖着仅有五县之地的商州;淮南东路跨越淮水管辖亳州、宿州等地。宋代“路”的划分(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凸显了君主专制
D.奠定了省制基础
21、里耶秦简有大量内容丰富的政令和文书。《里耶秦简·户籍》中详细记述了百姓家庭人口信息及承担的赋役情况。另《秦简·内史杂》记述官员“有事请殴(请假),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这反映了秦朝( )
A.注重提升国家的治理水平
B.秦律严苛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C.重视户籍管理以征收赋税
D.开始出现政令文书管理模式
22、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23、辽国建立后,以汉人参与礼制建构,制定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相比于汉唐以来礼乐式微之势,辽礼更具完整性、礼仪性,可谓中原礼乐之重建。由此可知( )
A.辽国重视塑造正统地位
B.儒家文化主流地位确立
C.民族文化融合程度加深
D.少数民族普遍接受礼乐
24、“鸦片之役虽然败了,他们不承认是败了。主战的剿夷派和主和的抚夷派,在战争之后,正如在战争之前,均未图振作。直到受了第二次战败的教训,然后有人认识时代的不同而思改革。”材料中的“改革”最有可能是指( )
A.维新变法运动
B.洋务运动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25、________年,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________》
26、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他建立___________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可入选;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继续进行改革,他建立十个___________,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
27、明廷派遣大将________等人平倭。在抗倭斗争中,戚继光率领________,在________九战九捷;在________、________与抗倭将领________合作,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________海外贸易的限制。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事迹被后世所传颂。
28、王安石变法
背景:①北宋中期后出现三冗(冗兵、冗官冗费)和两积(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大臣范仲淹发起以________为宗旨的改革,史称________,但因触犯官僚集团的利益,遭到抵制失败目的:________年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的目的是________
内容
富国方面 |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
强兵方面 |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
评价: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29、原始社会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氏族成员成果共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________已经产生,________日益明显。龙山文化时代史称“万邦”时代。有专家认为此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30、_______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______________。这套文字被用于修史,其中一部分内容的汉语译本流传至今,称为《______________》。作为游牧民族自己撰写的历史,它在_______史上具有特殊价值。
31、皖南事变:
(1)此时国民党_______抗战,_______倾向日益增长。
(2)_______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突袭围剿新四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_______”,引发了中共和民主人士宋庆龄、何香凝、刘亚子等的抗议。
(3)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一面从政治上坚决打退国民党的_______高潮,一面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_______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_______根据地。
32、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________成立,________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________政体就此产生
33、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分三路发起________,迅速突破长江防线
34、三省六部制当中的____负责审核、封驳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省督抚提镇曰:“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
“福建、浙江、广东、南京四省近海处各移内地三十里,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食之粮,饿殍已在眼前。如福清二十八里,只剩八里。长乐二十四都,只剩四都。”
——摘编自《清世祖实录》等
材料二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七月,上曰:“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向虽严海禁,其私自贸易者何曾断绝?”……“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令海洋贸易,实有益于民生”。“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分转输协济之劳。……故令开海贸易。”
——《清圣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颁布禁海令的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严重后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熙帝调整海禁政策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长期影响。
36、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指出中国秦朝和当代英国国家元首的地位和权力?
(2)与上述两国相比,19世纪末德国国家元首有何特点?
(3)指出造成上述三国国家元首地位和权力不同的主要原因?
37、对内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怎样的?
(2)城市改革时间和内容是怎样的?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以及过程是怎样的?
38、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背景是什么?
39、开罗宣言的具体内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