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世纪30—50年代,美国棉纺织业率先实现机械化。随后,毛纺织业、面粉业、食品业、制鞋业、服装业和木材加工业等也普遍使用机器生产。到19世纪80年代,美国的制造业跃居世界首位。这说明
A.英国的工业水平停滞不前
B.垄断组织出现阻碍了竞争
C.工业革命已经扩展到美洲
D.美国纺织业居于世界首位
2、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 )
A.旨在终结宰相制度
B.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
C.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D.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
3、1956年以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而载入史册,这一年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是指( )
A.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B.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D.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4、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斗争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下列精神按其孕育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
B.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
C.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
D.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
5、阎步克《波峰与波谷》中说:“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变态”主要表现在( )
A.门阀政治强化专制皇权
B.社会分裂动荡,政权更迭频繁
C.少数民族开始袭扰中原
D.佛道盛行,儒学失去主流地位
6、如图为我国古代某个朝代的中央机构示意图,此朝代为(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7、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这些文件指出,“党在现阶段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这说明,中共三大( )
A.提出了三民主义的主张
B.坚持进行共产主义革命
C.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
D.促进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8、秦代妇女从事的行业很广泛,她们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还可以从事纺织业、矿业等商业活动,某些经营有方的妇女甚至得到了秦始皇的褒奖。由此可知,秦代( )
A.重视发展社会经济
B.男女地位实现平等
C.社会矛盾趋于缓和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9、花花绿绿的票证曾是无数中国家庭的重要财产,它承载着社会生活的风风雨雨,见证着岁月的风尘和沧桑。下面的票证从左图(粮票)到下图(股票)的变化直接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
A.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B.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C.体制改革由农村试点转向城市改革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
10、19世纪中后期,国家逐步陷入内忧外患的局面。社会各阶级、阶层为挽救危局做出各种努力。下列对相关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
| 事件 | 主要内容 |
① | 太平天国运动 | 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代表了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② | 洋务运动 | 资产阶级引进西方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
③ | 戊戌维新运动 | 在维新派支持下,光绪皇帝推行大量行之有效的举措实现了除旧布新 |
④ | 义和团运动 | 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间
A.1919年5月4日
B.1921年7月1日
C.1922年7月23日
D.1921年7月23日
12、“五德”指土、木、金、火、水五种德性,古代中国用“五德”的相克轮回来解释王朝的更替,一般认为新朝是替代旧朝的“德性”而建立的。北魏之前,中原地区经历赵、燕、秦等政权,但孝文帝不考虑它们的“德性”,直接定北魏“承晋为水德”。这一举措意在( )
A.增强北魏的正统性
B.促进民族交融
C.继承晋朝政治制度
D.强化以德治国
13、1918年11月,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集会上首次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李大钊也发表演讲,热情歌颂劳动者的价值;次年,《新青年》等报刊出版纪念劳动节专号,一些专为劳动者创办的刊物出版发行。一时间,“劳工神圣”“劳农神圣”响彻思想界。知识分子此举意在( )
A.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
B.为社会变革寻找新的力量
C.讴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D.动员群众参加国民大革命
14、2023年12月9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进展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研究发现,对辽宁建平牛河梁、山东章丘焦家遗址、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四川广汉三星堆在内的29处核心遗址的探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与收获。这些遍布中国南北的古代遗址,反映的特征是( )
A.生产规模巨大,人地关系和谐
B.精耕细作农业,社会贫富分化
C.多元一体发展,以中原为核心
D.集中聚族而居,人民安居乐业
15、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B.官府放松了对思想的控制
C.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
D.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瓦解
16、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始建进士科”,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是试策,即以策取士(当时主要考时务策),通过一些有关国家政策的题目来考查考生对朝政问题的处理能力。由此可见,隋朝科举制( )
A.摒弃了传统的选官模式
B.注重实用性人才的选拔
C.选官不再看重家世门第
D.动摇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17、“所谓抗日战争的起点,简言之,就是抗日战争的重大事件的开始时间问题。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是一个从小到大,由局部地区抗战逐渐发展到全国性抗战的历史过程。”据此观点,“抗日战争的起点”是( )
A.1931年,东北
B.1932年,上海
C.1935年,华北
D.1937年,北平
18、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由此形成的金子塔型的等级结构是( )
A.周王——卿大夫——诸侯——士
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C.周王——卿大夫——士——诸侯
D.周王——士——卿大夫——诸侯
19、1943年,继《兄妹开荒》之后,又涌现了《白毛女》《血泪仇》《王秀鸾》等优秀剧目。秧歌队和各类剧团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仅山西太岳区三十二个县,就有秧歌队二千二百多个,剧团七百多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文艺运动的发展( )
A.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发挥了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
C.起到了鼓舞人民抗战斗志的作用
D.奠定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基础
20、解放战争时期的某战役,共歼国民党军43万多人,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和苏、浙、赣、皖、闽、鄂广大地区,加速了全国的解放。该战役是( )
A.百团大战
B.孟良崮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1、如图是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步入会场时的场景。这次会议( )
A.颁布了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B.确定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
D.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22、西汉萧望之曾借昭公三年出现雨雹、而后季氏专权的故事来解读雨雹现象,借此批评专权的霍氏,结果得到宣帝赏识;而夏侯胜以武帝在位时灾异频现说明其德有亏为由,反对宣帝为武帝立庙乐,最终受宣帝处罚。这说明( )
A.西汉时期君主专制不断走向强化
B.君权神授思想成为政治主流思想
C.商品经济发展促使官员直言敢谏
D.政治斗争工具的效用受皇权影响
23、战国时期的货币呈现出新特点,天然货币和实物货币减少,金属铸币占据了主要地位,表现出更小、更轻、更简的发展趋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长途贩运贸易频繁
C.赋税制度的优化
D.国家分裂势力加剧
24、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在重庆召开东亚军事会议,通过《远东联合行动初步计划》;签订《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决定成立军事会议,以加强对日作战的协调。这表明( )
A.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已经成立
B.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认可
C.中国反法西斯战争开始反攻
D.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改变
25、在中国强征随军性奴隶,推行“________”制度。
26、以________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以“________,________”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
27、西周
①1046年周取代商,定都于________史称西周,西周实行________与________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子塔形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________的政治统治,宗法制与分封制________,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利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②________年“国人暴动”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________
28、(1)北宋东京和南宋________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朝恢复________的旧称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3)元________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29、金朝建立1114年,________的首领________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________府,也称上京。
30、北平和谈
(1)背景: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在________以北的力量已全线崩溃。
(2)举行:1949年4月,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
(3)结果:国民党最终拒绝在双方代表达成的《________》上签字,谈判破裂
31、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军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________,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32、淞沪会战
(1)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将侵略矛头指向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区域。国民政府奋起自卫,组织了_______会战。
(2)11月中旬,日军占领_______,_______结束。
(3)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毙伤日军四万余人,粉碎了日军“______________”的狂妄企图。
33、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________。
3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________年9月,第一届________在北京举行。
(2)大会通过了《________》。这是一部________类型的宪法,体现了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原则。
(3)大会确立的________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________和________制度、________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35、唐朝处理突厥、回纥、吐蕃、靺鞨的方式?
36、开眼看世界有何历史意义?
37、两次鸦片战争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38、地方割据不利于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长期割据,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2)西汉出现了王国问题,其历史原因是什么?后来是怎样解决的?
(3)有人根据上述思考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古代的地方割据都是因为实行分封制的结果。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00-1930年的移民
自1902年清朝正式批准山西巡抚岑春煊关于开垦蒙地的奏请起,蒙地放垦工作“由暗转明”,禁垦蒙地的政策被放弃,“走西口”也成为北方各省百姓光明正大的选择。而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之后,东三省移民活动也进入了全面开放时期,“闯关东”的人们从此摆脱了政治的束缚。……民国政府继承了清末鼓励移民实边的政策,推出一系列招垦及鼓励移民的法规条例,东三省地区依然是当时移民政务的重点,所制定的相关章程条例有:《国有荒地承垦条例》、《边荒承垦条例》、《黑龙江清丈兼招垦章程》、《吉林全省放荒规则》、《绥远清理地亩章程》、《辽宁移民垦荒大纲》、《奉天试办山荒章程》等。以张作霖、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政府进而提出了《移民与开发计划》,并为此设置了移民局及东北招垦委员,这些积极的招垦措施对于移民运动无疑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1931-1945年的移民
1937年全面战争爆发后,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因而很短的时间内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区。就东北地区而言,日本官方在强制阻止中国汉族移民迁往东北地区的同时,按步骤地实施了蓄谋已久的移民侵略计划,即所谓“国策移民”。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提出了20年间向中国东北移住日本农民100万户、500万人的总体计划,之后大批日本开拓民迁入东北地区,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材料三1960-1979年移民
1960年开始,中国经济与社会面临严峻的困难,于是出现了一种重要的移民类型便是以精简城镇人口为目的的移民运动。在60年代,在当时复杂的国际斗争背景之下,中共中央提出了“三线”的建设规划(即沿海为一线,中部为一线,西北与西南为一线),重点加强西北与西南地区建设。而为了加强这些相对边远地区的发展,重要的举措之一便是调入大量来自东部省区的干部、技术人才、职工及其家属。从1968年其由“上山下乡运动”引发的人口迁徙影响更为广泛,但出于强烈的政策性干预与时代局限,其最终的移民成果相当有限。
——以上材料均选自安介生、葛剑雄《20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有删减)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近代史上移民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这两个阶段移民的不同影响。
(2)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近现代史上移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