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萍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1916年,段祺瑞指出“日本人既已加入(一战),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德国虽系当今之强国,但众怒难犯,料其难以取胜。将来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据此判断,段祺瑞主张参战的动机是(     

    A.改变中国弱国地位

    B.反抗日本对华侵略

    C.扩大皖系军阀势力

    D.维护国家主权利益

  • 2、“郡县政令受制于中央,郡县守食不世袭,视实际服务成绩为任免进退,此为郡县制与宗法封建性质决然不同之点。”材料意在强调郡县制的设立(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消除了宗法观念

    D.推动了经济发展

  • 3、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康熙帝曾下令开放海禁,次年正式公布开放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四省通商。然而至乾隆二十二年(1575年),其中的三个口岸被关闭,限定广州一口通商。这一变化(     

    A.使中国朝贡贸易体系逐渐衰落

    B.表明中国海权意识不断强化

    C.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使得中国对外交流完全断绝

  • 4、某次会战之后,日军的兵力出现明显不足,因为有生力量被消灭很多,战线拉得太长,抗日战争也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这次会战进行前夕(     

    A.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

    B.日本的“囚笼政策”宣告破产

    C.德军在苏德战场接连败退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 5、中国共产党“二大”的主要内容是(     

    A.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B.组织和领导中国工人运动

    C.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

    D.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 6、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历来都重视地方的管理。以下材料反映宋朝地方管理措施的是(     

    A.“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B.“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C.“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焉”

    D.“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 7、下表为部分文献对17世纪苏州的描述。这些描述反映出当时的苏州(     )

    内容

    出处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卷361

    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

    《明神宗实录》卷361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4

    A.贫富悬殊严重

    B.社会矛盾尖锐

    C.土地兼并盛行

    D.雇佣关系发展

  • 8、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官员才有“自主”或“自主之权”的表述。1889年,使用“主权”一词渐为普遍。经过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之役,“主权”概念更为人们广泛使用,涉及疆界领土、内港行轮、工程制造、铁路矿产、电信事业、商贸税收等。这反映了(       

    A.清政府官员的愚昧无知

    B.洋务推动外交走向成熟

    C.反对外来侵略斗争激烈

    D.国人民族意识逐步提升

  • 9、鲁迅曾深有感触地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鲁迅的感触源于(     

    A.北洋军阀统治社会混乱

    B.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西学影响国人观念改变

    D.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 10、1955年国务院规定:“聚居人口不足10万的城镇,必须是重要的工矿基地……确有必要时方可设置市的建制。”1962年国务院规定:“凡是人口10万以下的城市,即使是重要林区和矿区,都应撤销市的建制。”这一调整(       

    A.有利于缓解粮食紧张状况

    B.意在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

    C.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

    D.表明国家工业化战略已经搁置

  • 11、王安石在变法中规定,前此轮差职役的民户不再服役,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交纳免役钱。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谓之免役钱。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刺激海外贸易的发展

    B.遏制地主势力的膨胀

    C.为封建政府拓宽财源

    D.大力地加强人身控制

  • 12、以下图片来自某班级的微信公众号的推文,据此判断这篇推文的主题应该是(     

    2006年河北农民自铸的“告别田赋鼎”

    2019年我国自主研制的工业机床部件

    2021年中国空间站发射的天和核心舱模型

    2023年积水潭医院的3D打印骨科技术

    A.医疗技术的进步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C.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D.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 13、北宋前期黄老政治思想颇为流行。宋太宗时期任命有“为人糊涂”评价的吕端为相,在制辞中,太宗明确勉励其“思尧舜以致君,无使其不及,体黄老而行化,用致乎无为”。这表明北宋前期(     

    A.道教思想影响政治

    B.君主专制明显加强

    C.因循保守渐成风气

    D.政治制度过于僵化

  • 14、下图所示形势的出现与近代某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该条约产生影响的是(     

    A.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B.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D.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15、下表为隋唐、两宋节妇烈女(单位:人)的对照表。对表中数据变化解读合理的是

    朝代

    统治年限

    节妇数

    烈女数

    节烈合计

    隋唐

    326年

    32

    29

    61

    两宋

    319年

    152

    122

    274

    A.门第观念深入人心

    B.政府政策影响婚姻观念

    C.理学强化伦理关系

    D.儒学对民间的影响有限

  • 16、清朝人口猛增,农业经营规模进一步变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这一现象导致(       

    A.工商业超越了农业

    B.农业发展停滞

    C.农业难以实现转型

    D.人地矛盾突出

  • 17、考古学家苏秉琦曾将中华文明史勾勒为“超百万年的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这一说法突出了中华文明的(     

    A.连续性

    B.创新性

    C.统一性

    D.包容性

  • 18、小麦原本以中国北方为主要栽培地区,北宋末南宋初,南方对小麦的需求量骤然增加,南方农民种麦的积极性得到刺激。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经济重心南移的推动

    B.政治局势发生较大变动

    C.稻麦复种制度的推广

    D.海外贸易发达需求量大

  • 19、秦始皇时,“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这说明当时的政治体制(     

    A.形成了君主的高度集权

    B.注重丞相的决策权力

    C.建立了分权制衡机制

    D.加剧了君权与相权斗争

  • 20、五四运动后,中国国内掀起了一股赴欧勤工俭学的热潮,一批知识分子、热血青年希望到马克思的故乡实地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真相,深入了解改造社会的学说。这说明五四运动(       

    A.推动了知识分子的新觉醒

    B.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实现了中国民主革命转型

    D.提升了工人阶级革命觉悟

  • 21、下图为公元前2900年中国部分新石器文化分布示意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A.中华民族形成的曲折性

    B.早期国家的正式出现

    C.夏商文明的区域性色彩

    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

  • 22、秦王朝以军人为吏,必然使各级行政机构都容易形成集权专制的特点,使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都具有军事化的形制,又使统一后不久即应结束的军事管制阶段在实际上无限延长,终于酿成暴政。由此可见(     

    A.秦朝灭亡的根源在暴政

    B.秦朝暴政根源于军功爵制

    C.军人为吏一定导致暴政

    D.国家治理政策需适时调整

  • 23、据《晋书·刘元海载记》记载,刘渊的祖先冒顿单于迎娶了汉朝公主,并与汉高祖刘邦约为兄弟,故其子孙改姓刘氏。匈奴人刘渊自称汉家外甥,建立的政权名为“汉”。该现象说明(     

    A.门第观念影响广泛

    B.正统观念影响少数民族

    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D.民族交融交流趋势出现

  • 24、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民主共和国”,将“反蒋抗日”的口号改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这主要是为了(       

    A.贯彻“三三制”原则

    B.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D.开展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积极方面

    (1)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________________革命。

    (2)这次革命推翻了________,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________,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________政体,传播了________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________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________思想的藩篱,打击了________,为________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 26、中共七大

    (1)背景:为了总结中国抗战经验,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做准备。

    (2)召开:1945年4—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____隆重举行。

    (3)内容

    ①毛泽东在会上作《________》的政治报告

    ②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③确立________为党的指导思想,并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4)意义:中共七大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 27、_______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_______等。他们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_______的目的,与一些开明的中国_______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_______知识。

  • 28、古代世界各个早期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_________

  • 29、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1)时间:________年春。

    (2)内容:把正确处理________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4)活动:开展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

  • 30、世界近代史的伟大开端是________ 中国近代史的伟大开端是________

  • 31、在1919年出版的《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上,________发表了《________》,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 3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时间:俄国_____ 后。

    (2)中心:北京与上海。

    (3)表现

    ①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_____ 》,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②1920年3月,李大钊又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_____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③同年5月, _____ 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 33、洋务运动评价:洋务新政引进了________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洋务运动未达到保证国家安全,抵御外敌侵略的目的。不改变封建统治,只引进资本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在________,失败是必然的

  • 34、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在华盛顿签署,标志着________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根据所学知识,简述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说明你的理由。

  • 36、国共两党在近代史上曾有过两次合作,根据所学知识,请回答:

    (1)第一次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和标志分别是什么?

    (2)从共产党方面看,导致第一次合作破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说出国共第二次合作组成的统一战线的名称,根据两党协议将红军改编为哪两支著名的抗日军队?

    (4)第二次两党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重大胜利,这一胜利在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 37、有人说,“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中国并非黑暗一片,中国社会还在进步。”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与否,并对自己观点进行阐述。

  • 38、简答题

    请列举出近代资产阶级受罗马法影响而制定的维护自己利益的几部法律。

  •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材料二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筹办夷务始末》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中哪一派的主张及最早出现的时期。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他们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方法及目的。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两则材料在观点上的相同之处。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