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代诏书要逐级下发直到乡里,官吏要口头宣读,并且在交通要道的亭壁或木板上抄写悬挂;还有将上级旨意刻于石上,以便长期展示。这反映出汉代( )
A.文书规范等级秩序
B.以文书驾驭天下
C.重视法律教化治理
D.凸显皇帝的权威
2、宋朝以前,我国民风比较开化。普通民女离婚再嫁毫不出奇。但宋朝时期却强调“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宋史·烈女传》共记载烈女42人,其中贞节烈女类达38人之多。这表明( )
A.理学思想理论日趋完善
B.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学说
C.理学思想日益束缚人性
D.理学信仰面临严重危机
3、1890年,张之洞在创办汉阳铁厂时,为了解决铁厂的原料、燃料问题,他推动建立了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等一批近代工矿企业。此外,他还大量选派留学生、创办新式学堂,以培养铁厂所需人才。由此可知,汉阳铁厂的创办( )
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利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有效抵御了西方经济的入侵
D.巩固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
4、1905年8月,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正式下诏,“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同时要求全国上下要“多建学堂,普及教育…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城乡各处遍设蒙小学堂”。慈禧此举旨在
A.抵御欧美列强侵略
B.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C.遏制国内民主革命
D.加快推进政治变革
5、下列哪一示意图可正确显示中国产党成立后的发展趋势( )
A.
B.
C.
D.
6、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这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B.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
C.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
D.导致了王室附近地区衰落
7、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距今已有2800至4500年历史,该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风格与黄河流域夏、商的文物风格具有相似性。如图分别是三星堆出土的铜尊和黄河流域出土的青铜尊,据此可以推断( )
A.商朝礼乐制度影响四川地区
B.古代中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发达
C.当时部落联盟之间战争频繁
D.巴蜀与中原地区存在文化交流
8、如图所示之物,是出土的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这是一个温酒用的器具。它提供的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信息包括( )
①开始掌握冶铜技术 | ②大量使用青铜工具 | |
③出现牛耕技术 | ④青铜器功能趋向生活化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元鼎元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西汉与乌孙联姻成功。元鼎二年,西汉设立酒泉、武威两郡,并移民实边……元封三年,从票侯赵破奴带属国骑兵及郡兵数万攻姑师、楼兰,破姑师国,俘虏楼兰王。在河西开设四郡,肃清东西交通的大道后,西汉便开始在西域的中心地带屯田,确立经营西域的根据地”。材料表明( )
A.西域与中原的交往源远流长
B.丝绸之路此时已完全形成
C.汉代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D.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10、王安石变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改变了社会性质
B.以理财为核心
C.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D.内容有青苗法、募役法等
11、下图是在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中一处东汉夫妻合葬墓中发现的织锦护臂,上有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周围有弓箭、箭服、短剑鞘等物品。这可以用来佐证( )
A.阴阳五行学说开始流传
B.东汉时期长途贩运兴盛
C.中原与西域的交通往来
D.西域织锦技术赶超内地
12、宁夏出土的北魏时期的一组漆棺画表现了虞舜行孝的故事,画中虞舜身着夹领小袖的鲜卑人装束,而且虞舜在两幅画像中都赤身裸体。这反映了( )
A.南方与北方文化不断交流融合
B.儒学正统地位得以巩固
C.鲜卑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生活
D.少数民族对汉文化认同
13、杭州亚运会的奖牌“湖山”将良渚文化的精美方形玉琼和圆形的奖章融为一体,体现了鲜明的良渚文化特色,而考古学证明中原地区无论早期的仰韶文化还是后来的龙山、二里头文化,都不精于玉器,多事彩陶、青铜文化为主。这表明( )
A.良渚文化与中原文化未发生碰撞
B.良渚文化比中原文化发达许多
C.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D.中华远古文化具有多元一体性
14、清朝驻外使臣薛福成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后列强在华获得的特权:“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患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薛福成论述的特权是( )
A.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
C.协定关税和通商口岸传教
D.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通商口岸传教
15、《全球通史》中提及“宋朝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下列能支撑其观点的是( )
A.已经打破“市”“坊”界限
B.三教合一完成
C.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D.开通丝绸之路
16、宋朝时,县的长官称为知县或县令,知县或县令主管一方民政、司法和财政,如地方驻有军队,则兼任兵马都监或监押。知县下设县丞,为知县之下的副长官。县丞之下有主簿,主管本县出纳财物。主簿之下置县尉之官,主管阅习弓手、维持治安、巡捕盗贼等。这一制度设计旨在( )
A.规范基层治理形式
B.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C.强化对地方的管理
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17、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几经变革,不断完善。下列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②“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③“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④“郡置中正,平次人才之高下”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③①④②
D.③④②①
18、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写道:“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这说明科举制的意义在于( )
A.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B.形成社会向学风气
C.打击门阀世族集团
D.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19、对于毛泽东1945年的重庆之行,冯玉祥称颂“毛泽东之到重庆,象征了国内的团结;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保障了中国的和平,是喜事临门”;张澜更是对毛泽东说:“全国百姓把希望寄托于你们”。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各界一致认同中共主张
B.国共力量对比已经发生逆转
C.民族矛盾推动国共走向和谈
D.和平民主符合国人共同期盼
20、清末清廷着手实行新政,由于清廷认为民报“乱是非而淆视听”、“挟清议而以訾时局”,因此决定兴办官报,掌握舆论主导权,以寻求变法的舆论支持,并力图开启民智以巩固变法基础。于1906年创办《商务官报》,《商务官报》接受各团体、个人投送的章程,因此,但凡有用皆可采纳,不论身份地位高低,其重要编辑之一杨荫杭在此时正因为宣传革命被清廷通缉,但因为其在实业发展方面极有见地,也被《商务官报》欣然接纳。据此可知( )
A.《商务官报》作为朝廷的喉舌,起到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B.《商务官报》创办的根本目的在于抬高商人地位
C.《商务官报》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D.《商务官报》作为官报,在思想和内容上都秉持较为保守的态度
21、关于中共一大召开的具体时间,毛泽东只记得是“放暑假,天很热”,董必武则认定是7月,但并不清楚具体时间。学者邵维正根据当事人的回忆录,查阅共产国际的俄文档案及当时的报刊杂志,考证出大会开幕于1921年7月23日。由此可见( )
A.个人回忆的史料价值不高
B.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结论
C.探寻历史真相需多元互证
D.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接近历史真相
22、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民主共和国”,将“反蒋抗日”的口号改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这主要是为了( )
A.贯彻“三三制”原则
B.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D.开展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23、据估算,中国古代人口从西汉末至南宋绍熙年间才实现翻番,历经近1200年;从南宋的1亿人到17世纪中叶增加50%用了450年的时间;18世纪前期至19世纪前期人口则增加160%~170%。清朝中期这一人口发展趋势( )
A.加剧了人地矛盾
B.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推动了科技进步
D.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4、雍正三年明确规定,“满汉科道,凡有关内外朝政吏治,每人各条奏一折,封固进呈。若有奏二三事者,一事用一折,限两日内汇齐缴上,不可互相通知访问,亦不可商之亲友,各据己见,奏闻”。该规定( )
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确保了朝廷决策的合理性
C.表明官吏考核制度成熟
D.强化了皇帝对官员的控制
25、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___,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26、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倡导________,支持________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中东和平进程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27、全方位外交布局:遵循________理念,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________环境,外交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28、艺术
(1)书法:宋元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________,不拘法度。
(2)绘画: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而注重________和笔墨情趣。
29、日军还在中国强征随军性奴隶,推行“________”制度,约20万中国女性遭受蹂躏。这是日本侵略者违反人道主义、违反国际法则的________行为
30、商业繁荣:长途大额贸易发展,明清出现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__________和山西________。但就全社会看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_____________还占据压倒优势。
31、17世纪,____________出现早期启蒙思想。18世纪,____________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达到高潮。
32、元朝政权的建立: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________即位。________年,忽必烈定国号为________
33、《 》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则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34、政治制度
(1)特点:基本沿袭________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________的管理系统。
(2)猛安谋克制度: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35、日内瓦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36、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洪秀全作了怎样的酝酿?
37、清朝统治危机出现的时间是何时?
38、一国两制的提出?成功实践?
39、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取得成就的表现有哪些?(从工业、科技国防、农业、典范人物和外交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