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晋书·刘元海载记》记载,刘渊的祖先冒顿单于迎娶了汉朝公主,并与汉高祖刘邦约为兄弟,故其子孙改姓刘氏。匈奴人刘渊自称汉家外甥,建立的政权名为“汉”。该现象说明( )
A.门第观念影响广泛
B.正统观念影响少数民族
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D.民族交融交流趋势出现
2、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其实用功能,这种特点导致服饰只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穿着需要。而在汉族的衣冠制度中,在质料、图案花纹、色彩及各种装饰品上有着严格的阶级地位区分。由此可推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的重要目的是( )
A.加速民族交融
B.规范统治秩序
C.接受汉族文化
D.缓和民族矛盾
3、下表所示为拓跋推寅至拓跋珪时鲜卑民族大事记(部分)。由此可知,这一时期鲜卑民族的发展( )
时期 | 大事 |
拓跋推寅 | 从大兴安岭、嫩江地区南迁到大泽 |
拓跋诘汾 | 在匈奴故地游牧 |
拓跋力微 | 迁居定襄之盛乐(位于今山西) |
拓跋珪 | 建立北魏,挥师南进,消灭了夏、北燕、北凉儿个政权 |
A.推动了黄河流域的重新统一
B.极大缓和了胡汉民族的矛盾
C.导致了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
D.推动了农耕文明的不断拓展
4、1979年,《人民文学》刊登了一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乔厂长一开始像“搞革命”一样办工厂,后来转变观念,采用现代化治厂方针,初见成效,得到上级表扬,鼓励他不妨把手脚放开一点,各种办法都可试一试。这折射出,当时( )
A.厂长负责制得到了广泛认同
B.民众期待加快改革步伐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初见成效
5、以下关于中国古代赋税的史实和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
| 史实 | 推论 |
A | 汉武帝推行“初算商车”(商贾拥有车船者须缴纳车船税)和“初算缗钱”(对商贾积存的现钱课税)。 | 有利于汉朝工商业的发展 |
B | 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 | 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
C | 唐两税法规定“资产少者其税少,资产多者其税多”;地税则按亩征粟,土地多的纳粟多,土地少的纳粟少。 | 抑制了唐朝的土地兼并 |
D | 宋高宗上谕曰:“市舶(海外贸易)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 | 带来了宋朝农业的发展 |
A.A
B.B
C.C
D.D
6、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华”(亦称诸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与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华夏族。可见,春秋争霸战争促进了
A.各国改革
B.民族交融
C.技术进步
D.思想繁荣
7、明太祖废除宰相后,皇帝一人实难任天下之事,渐次形成的内阁、司礼监成为皇帝的左右手,然而皇帝往往更依赖后者,所谓“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司礼之批红”,宦官势力突破了内廷,向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僚系统渗透。由此可知,明朝的宦官专权( )
A.使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
B.是中枢机构异变的结果
C.导致内阁失去了决策权力
D.促使中央权力体制平衡
8、下图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场景。该图( )
《职贡图》(唐朝画家阎立本创作)
A.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B.再现了唐朝民族交融的历史场景
C.表明朝贡是中外交往的特殊纽带
D.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
9、某学者在其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的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A.阶级的产生
B.王的出现
C.早期国家的诞生
D.世袭制的确立
10、毛泽东回忆说:“当时敌人还在进攻我们……十二月十日,一听到北平的消息,我们心里好不欢喜!学生同志在北平发动了这样伟大的救亡运动……是为解放民族和解放人民而斗争。”这场学生运动( )
A.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意在推动国民革命进程
C.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促进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11、据司马光记载:“(宋)市易司法,听人赊贷县官货财,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无抵当者,三人相保则给之。皆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一。”这一规定( )
A.利于规范市场金融秩序
B.表明经济法规臻于完善
C.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12、“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这是刊登于1925年2月20日《中国军人》上曾唱遍大江南北的《国民革命歌》节选部分。该歌曲( )
A.表明国民大革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B.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
C.反映了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工农运动高涨的历史
D.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13、汉初采取郡国并行制,后爆发“七国之乱”;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后出现门阀士族把持政权;唐朝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后藩镇势大引发“安史之乱”。对上述三组历史现象的共性。解释正确的是( )
A.历史评判要以成败为基本依据
B.制度设立之初存在明显弊端
C.中央与地方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D.历史事物之间因果关联复杂
14、下图是创作于1951年的一幅宣传画,画作下方的文字是“认真执行爱国公约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该作品意在( )
A.宣传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
B.调动人民投身经济建设的热情
C.表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干劲
D.反映政企分开后企业充满活力
15、1936年12月,蒋介石亲赴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全力“剿共”。张学良和杨虎城在反复劝说蒋介石应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容纳抗日主张的努力失效后,发动“兵谏”。这一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 )
A.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B.中国全面抗战正式开始
C.爱国民主运动达到高潮
D.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
16、书法家沈尹默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据此可知,该书法家认为王羲之的书法具有以下特点( )
A.传统性
B.服务性
C.延续性
D.创造性
17、《三国演义》里“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等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这些故事都和一场战役有关,这场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场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18、张载《横渠语录》中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意在( )
A.强调学术服务现实
B.批判道家避世思想
C.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D.主张“三教合归儒”
19、“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这是《青年杂志》发刊词中的一段,其作者曾经参加( )
A.新文化运动和创建中国共产党
B.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C.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创建根据地
D.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
20、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以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上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A.提供了人民民主的制度保障
B.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强化了民众对人民政权的认同
21、下表为学生进行“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性学习收集的史料,下列选项中史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 史料 | 结论 |
A | 位于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遗址,发现了距今8000多年的七音孔骨笛 | 原始社会已经产生礼乐制度 |
B | 龙山文化时期的许多遗址都发现了大量的陶器堆群 | 个体手工业大量出现 |
C | 良渚古城核心区分为宫庙区、王陵及贵族墓地区、行政管理区和贵族居住区等高等级功能区 | 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
D | 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钵、豆、鼎、鬲、尊、盆、器、盖、杯缸等器皿 | 已进入青铜时代 |
A.A
B.B
C.C
D.D
22、德国学者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把公元前500年前后,人类文化突破的时代称之为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老子、孔子等。下列主张属于孔子的是( )
A.“道法自然”
B.“相生相胜”
C.“为政以德”
D.“明法审令”
23、孔子认为,统治者若能以“德”来治理国家,就能像北极星一样居于中枢而众星环绕,百姓就会按照统治者的示范行为去行动,如此国家就能得到治理。这体现出孔子
A.奉行百姓至上的执政理念
B.倡导个人自律
C.维护君臣尊卑的等级关系
D.主张道德教化
24、《唐律疏议》规定妇女要求离婚的条件:丈夫殴打妻家亲属,丈夫杀害妻家亲属,丈夫卖妻为婢等。还规定,“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这些规定( )
A.由皇帝与三省制订再交六部执行
B.得益于女皇武则天积极推动
C.反映妇女离婚权有一定法律保护
D.显示儒家伦常道德已被否定
25、文化交流互鉴之路纵观历史,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
(1)将下列中国历史事件与其历史时期相对应(请填涂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位置上)。
①汉代
②唐代
③宋代
④明代
(2)唐宋的中外文化交流活跃,将下列选项填入表中相应空格并填涂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位置上)。
A.长安 B.天文、历算和佛教 C.丝绸、纸张和瓷器
D.泉州 E.市舶司 F.丝织品、茶叶和瓷器
G.北庭都护府 H.香料、珍宝和药材
朝代 | 唐朝 | 宋朝 |
起点 | ① | ⑤ |
管理机构 | ② | ⑥ |
中国输出物品 | ③ | ⑦ |
输入中国物品 | ④ | ⑧ |
26、忻口会战1937年9月,日军逼近山西太原。八路军参加忻口会战,取得________大捷,这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第一场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忻口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11月初,太原失守
27、我国成功爆炸了_________ ,发射了_________涌现出 _________等人物
28、公元前________年,秦国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9、________年____称帝,定都应天府建立明朝。同年攻占大都,结束了元在全国的统治。
30、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___________;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___________阶段
31、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________年。
(2)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__。
(3)评价: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________。
(4)后果:“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原因。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3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3、1946年11月至12月,国民党包办的___在南京召开,通过___,此宪法不过是国民党专制统治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进一步揭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34、隋唐时期创立的________,有利于明确分工,提高行政效率,又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另一项重要的制度发明是________,打破了士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能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
35、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36、什么叫“郑和下西洋”?其目的和影响各是什么?
37、政局动荡不安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事件?
38、辛亥革命深刻改变了中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年表1911年
1月中国首部专门刑法典颁布。
2月台湾发起首次断发大会。
3月上海商界成立武装商团。
4月广州起义,七十二烈士葬身黄花岗。
5月清廷成立皇族内阁。
6月四川成立保路同志会。
7月宋教仁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国总会。
8月湖广当局下令查封,酿成《大江报》文字狱案。
10月武昌新军引发第一枪,辛亥革命爆发。
11月清廷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总理内阁大臣。
12月孙中山归国,经十七省代表选举为临时大总统。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材料二
1942年,毛泽东在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一些学者据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
材料三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政治背景。
(2)你怎样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
(3)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39、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