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致使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在反洋教斗争中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该运动( )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色彩
B.粉碎列强瓜分中国企图
C.深受西方宗教思想影响
D.加速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某诗人读近代一战争史事感怀而作:“黄海炮声烈,长惊来者心。英雄功永在,弱主过何深。质脆瓯方破,堤决地必湮。中华入盛世,还要戒胡孙。”该战争为( )
A.三元里抗英
B.中法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鸦片战争
3、唐朝初期,中书省处于与皇帝关系更近的位置。武则天时期,原本设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迁到了中书省。据此可知,唐朝前期( )
A.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门下省和尚书省形同虚设
C.三省六部制已完善
D.科举取士制度不断发展
4、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开展社会制度变革,通过变法先后建立起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这一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 )
A.学术中心下移
B.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C.士阶层的崛起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5、东北的战役令国民党损失了47万最精锐的部队,并对整个国民党的士气给予致命的打击。用巴尔将军的话来说,它“揭开了国民政府崩溃的开端。”该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如表为不同典籍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影响是( )
文献 | 评述 |
魏收《魏书》 | 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
欧阳修《居士集》 | 七世至于孝文,而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 |
赵翼《廿二史札记》 | 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 |
马端临《文献通考》 | 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率多摈弃之,有同奴隶。 |
A.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
B.削弱了草原民族的武装
C.推动了鲜卑族汉化进程
D.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7、“它是政治的附庸,政治家们用它辅助治理国家;它具有思辨性,闪耀着哲学思想的智慧;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一端连着华夏中原沃土,一端连着西域中亚文明。”对“它”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西汉时成为正统思想
B.东汉末年在中国兴起
C.魏晋时期渐趋本土化
D.隋唐时成为文化主流
8、清朝推行多语文政治,乾隆时期曾专门设立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学堂。至嘉庆、道光年间,清朝颁发的敕谕常常运用多种不同语言进行书写。这是( )
A.应对外交近代化的需要
B.加强清朝君主专制的需要
C.完善中枢运行体系需要
D.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需要
9、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
A.山顶洞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元谋人
10、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湖南民智骤开,士气大昌⋯⋯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才,遍地皆是。自此以往,虽守旧者日事遏抑,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湖南之士之志不可夺矣!”这体现了,湖南有志之士( )
A.引领了维新变法潮流
B.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
C.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D.受到顽固势力的迫害
11、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一书中指出:“所谓西周的宗法制度,就是用‘大宗’和‘小宗’的层层区别把奴隶主贵族联系起来。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全族的大宗。”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家国同构
B.封邦建国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
12、春秋战国时期兴起了一些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城市,《史记》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人肩摩,举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同时,魏国的大梁、赵国的晋阳、楚国的郢等都成力远迁的大都市。这主要是因为( )
A.社会生产力发展
B.国强民富政权稳定
C.各国变法的成功
D.百家争鸣文化繁荣
13、史书记载:“契丹……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材料反映辽朝职官设置的特点是( )
A.因俗而治
B.赏罚分明
C.分科考试
D.兵农合一
14、清政府曾规定,千文制钱合银1两,故银1两兑换钱超过1000钱即被称为“银贵钱贱”,反之则为“银贱钱贵”。据此判断,图中1790年之后银钱比价走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应是( )
A.康乾时期推行的赋税变革
B.鸦片输入引发的白银外流
C.闭关锁国导致的贸易逆差
D.中外条约规定的战争赔款
15、元朝在行省的内部实行“群官圆署和种族交参制”,从而起到相互牵制、分权制衡的态势。行省辖区内的宣慰司、路、府、州、县和汉军万户府等职位,全都受朝廷的任用、调遣和考核的管理。元朝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削弱行省内部权力的集中
16、明成祖时期形成的内阁,出现了若干“无宰相之名,行宰相之实”的权臣,阁臣也 常被称为“相”,但从严格意义来说,内阁仍不能与过去的宰相等同。这是因为( )
A.容易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B.阁臣帮助皇帝皇帝浏览百官奏章,拥有票拟权
C.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枢机构
D.阁臣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
17、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以下是关于秦国实现统一的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B.制定“远交近攻”的战略部署
C.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D.消除了游牧文明的势力和威胁
18、实行南北面官制度的是( )
A.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B.契丹族建立的辽朝
C.女真族建立的金朝
D.蒙古族建立的元朝
19、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但英、美等国操纵的和会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这一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 )
A.二次革命的爆发
B.护国运动的开展
C.五四运动的爆发
D.国民革命的高涨
20、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带来军舰模型、毛瑟枪、天体仪、座钟、城市写生画等物品给乾隆帝祝寿,清朝回赠了玉器、瓷器、丝绸、茶叶、工艺品等3000多件礼品。中英两国礼品的不同反映出( )
A.清朝农耕文明繁荣
B.工业革命的完成推动英使访华
C.英国国力远超中国
D.中英两国的文明分野端倪已现
21、《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 “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这表明秦朝( )
A.形成文书行政的法律制度
B.能够将皇帝和中央的政令传送到全国各地
C.中枢权力机构设置的严密性
D.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2、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在《往事》中写道“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导致诗人“夜夜梦台湾”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23、是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打破了侵华日军所谓“不可战胜”的神话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武汉会战
D.长沙大捷
24、建国后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的经济政策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叫作‘四面八方’。什么叫‘四面八方’?‘四面’即公私、劳资、城乡、内外。其中每一面都包括两方,所以合起来就是‘四面八方’……我们的经济政策就是要处理好‘四面八方’的关系,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推行有利于我国( )
A.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开展
B.恢复面临崩溃的国民经济
C.尽快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
D.完成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
25、由于________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________的指导,没有________的领导,不可能冲破________社会的制度和思想,失败是必然的
2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________即________的国家,实行________领导的、以________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________专政,反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27、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意义
(1)具有开创性、奠基性。
(2)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________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28、朱熹还对______________进行了深入探索:他从早期儒家典籍《礼记》中抽出《_______》《_______》两篇文章,加上分别记录孔子、孟子言论的《_______》《_______》二书,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29、时间与人物:________年,宋神宗任用________主持变法
30、被发现的历史意义: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为_________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31、政治独裁:1946年11~12月,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通过的《________》,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________的真面目。
32、全会以邓小平的《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要讲话为指导,决定停止使用“以_______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________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的战略决策。
33、1917年初,________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随即聘请________为文科学长,并延揽许多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北大任教
34、北平和谈
(1)背景: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在________以北的力量已全线崩溃。
(2)举行:1949年4月,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
(3)结果:国民党最终拒绝在双方代表达成的《________》上签字,谈判破裂
35、两极格局的瓦解,同前两次大的国际格局变动主要有哪些不同?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是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法外。韩非子说:“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法家所主张的法治,是将法律公之于天下,“使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又别置“法官”作为主管吏民法律的顾问,以使天下吏民知法不犯,增进国家的安定和统治秩序的稳定。这种法律观念,一直为后来历朝历代所承袭。
——摘编自朱晓燕《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二
在罗马法中,“一切权利均因人而设”,但并非一切人均为罗马社会的权利主体。除了是人以外,还需具备其他基本条件:是自由的,而且就市民关系而言,还应当是市民。因此,凡是合乎上述三个条件的就可以成为罗马法上的平等主体。奴隶,一般不是权利主体而是权利客体,但是在取得自由人身份以后就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变成为自由人和罗马市民,即使是未出生的婴儿,也处于同新生儿完全同等的地位。
——摘编自付建平、谢荣国《罗马法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法治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治思想与罗马法的异同。
37、南方经济开发
(1)南方经济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2)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如何?(从农业和手工业思想)
(3)南方经济开发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38、宁汉合流、东北易帜的含义?影响?
39、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中国签订了一个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请例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2)请用史实说明,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