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根据中国各地区战略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一、二、三线,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三线建设的背景是( )
A.中苏关系已恶化
B.巴以冲突的加剧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日内瓦会议召开
2、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时,用“物极必反”“月盈则亏”“周而复始”来介绍某位思想家的思想。该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墨子
B.孔子
C.老子
D.韩非子
3、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与爵位;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这主要反映出( )
A.封建生产方式具有优越性
B.封建制度的确立具有必然性
C.各国相争以揽人才为核心
D.旧奴隶主贵族势力受到打击
4、“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其意在( )
A.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B.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C.重塑儒学正统地位
D.增强国人民族意识
5、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主张圣人、侯王“抱一”、“得一”,儒家主张工者“定于一”,墨家主张天子“一天下之义”,法家主张君主“作一”,杂家主张王者、天子“执一”。材料充分表明
A.士阶层心怀天下
B.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C.统治者开放包容
D.诸子百家争论共鸣
6、“西夏原是在唐朝夏州地方割据政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国后自称白上国、大夏国,但人们习惯依辽人和金人等称呼为西夏。夏景宗开国,杂用汉臣‘主谋议’,党项人‘主兵马’。在后期八十一年间,正式实行科举制”。在这段表述中,我们寻踪觅迹可以研讨( )
①唐末藩镇割据问题 ②李元昊开国举措
③南北面官制度问题 ④夏辽金宋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对于毛泽东1945年的重庆之行,冯玉祥称颂“毛泽东之到重庆,象征了国内的团结;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保障了中国的和平,是喜事临门”;张澜更是对毛泽东说:“全国百姓把希望寄托于你们”。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各界一致认同中共主张
B.国共力量对比已经发生逆转
C.民族矛盾推动国共走向和谈
D.和平民主符合国人共同期盼
8、下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了( )
A.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B.改革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C.公有制经济地位下降
D.经济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9、《唐摭言》记载:“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与此现象有关的制度是( )
A.宗法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0、1937年12月,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认识到民众的巨大力量
B.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与日寇抗战到底之决心
D.在战略上做好了抗日准备
11、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虽训练犹未充足,装备犹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竟能抵抗十周。不只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务”。这反映了( )
A.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B.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C.抗日战争将取得最终胜利
D.国民党军队毫无军事优势
12、永乐年间,明政府在贵州部分地区设置机构,拉开了贵州“改土归流”的序幕。1725年,雍正帝在贵州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了土司制度。其采取的措施应是( )
A.朝廷派官员到土司府任职辅佐土司
B.土司任命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C.给予当地民众推选土司首领的权力
D.由中央政府任命流官直接管理
13、《史记》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2021年,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墓葬遗址新出土了刻有“太保(召公)墉(筑城)燕”的青铜卣。由此可知( )
①铭文印证了《史记》记载 ②青铜卣铭文实证北京建城历史
③燕国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 ④召公通过修建城墙对抗商纣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唐代,灾情出现后,政府会减免赋税、发放贷款、平价粜粮,以及由国家收购农副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扶助农民生产自救。做到“善自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勿使至赈给”。这说明统治者( )
A.忽视社会弱势群体利益
B.强化基层社会的管理
C.力图长久解决灾荒问题
D.赈灾方式具有多元性
15、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下列可以用来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原始史料是( )
A.《新文化运动百年祭》
B.电视剧《觉醒年代》
C.《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D.《青年杂志》第1卷
16、1950年9月30日,周恩来总理发表演说,严正警告美国:“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此声明发表的背景是( )
A.美国开始推行扶蒋反共政策
B.中国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C.美军干涉导致朝鲜内战爆发
D.国家完成土改对抗美国侵略
17、南佐遗址(位于甘肃庆阳)是距今约5100—4700年之间仰韶文化晚期的都邑性遗址。遗址内择中而居、主次分明、中轴对称的宫殿建筑布局体现出的以王权为核心的社会状态,高规格器物等体现出的礼制和远距离贸易控制,都表明当时存在一个以南佐都邑为核心的早期国家社会。对此合理的理解是( )
A.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有力实证
B.华夏文明中心正向西北地区转移
C.宫殿布局彰显封建专制王权的形成
D.人类社会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
18、“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骞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造成这一“殊途同归”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
A.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
D.各自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19、唐太宗整顿国家机构,建立起“皇权专制——三省分权——政事堂集议”三者结合的中央集权新体制,将君主个人专制与宰相集体议决这种对立面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由此可知( )
A.专制皇权遭到了严重破坏
B.君相矛盾得到了真正解决
C.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D.形成了权力交锋的缓冲区
20、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签订后,英方代表感叹道:“所拟的尺度……对于进口商,竞比商人们本身所敢于提出的,还要更加有利一些。”该言论从侧面反映出( )
A.清廷主权意识的淡薄
B.鸦片贸易实现了合法化
C.朝贡贸易传统的延续
D.中国主动适应世界市场
2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战国末期出现了综合诸子百家思想的著作《吕氏春秋》。这一转变说明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
B.诸子百家的思想渐趋雷同
C.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加强
D.儒家思想完全失去统治地位
22、宋代的理学对宋代人的思维观念的改变具有重要意义。人们开始以理性的观点去观察思考社会、自然与人生,并为当时科学技术的繁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思想观念环境。如要论证上述说法,下列著作可选( )
A.《四书集注》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梦溪笔谈》
23、汉代诗人辛延年在《羽林郎》中写道:“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诗中提到的“大秦珠”,是来自地中海一带的“蜻蜓眼琉璃珠”。从西域到内地,从宫廷到酒肆,“大秦珠”成为深受汉代女性喜爱的装饰品。材料可以佐证当时
A.海外贸易非常兴盛
B.域外文化成为主流
C.中西交往已经出现
D.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24、宋太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因此,宋朝( )
A.派武将到地方担任长官知州
B.减少科考次数削减官员数量
C.增设枢密使控制调兵统兵权
D.设立路级机构监控各州行政
25、民族工业:国民政府成立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中国人民________运动蓬勃发展,开展抵制洋货提高国货的运动,为________发展创造了机遇。此时期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同时,官僚资本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
26、法国竞选议员的活动如火如荼之际,维克多自豪的说,他的祖辈在14世纪的时候就以贵族的身份参政了,当时的机构是________。
27、皖南事变:
(1)此时国民党_______抗战,_______倾向日益增长。
(2)_______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突袭围剿新四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_______”,引发了中共和民主人士宋庆龄、何香凝、刘亚子等的抗议。
(3)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一面从政治上坚决打退国民党的_______高潮,一面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_______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_______根据地。
28、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以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卓越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及其灿烂的科技文化。填写下列表格中字母的内容。
朝代 | 科技发明 | 科技著作 | 史学发展 | 儒学文化 |
汉朝 | 造纸术 | 《周髀算经》 | 《C》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的历史 | 汉代经学 |
唐朝 | 雕版印刷术、火药武器 | 《辑古算经》 | 《史通》 | D文化圈形成 |
宋朝 | 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是A | 沈括所著《B》 | 《资治通鉴》体裁是编年体通史 | E |
明清 | 瓷器、炼钢技术的创新 | 《天工开物》 | 《文史通义》 | F |
29、西夏
①1038年,党项首领________称帝,定都________史称西夏
②其制度基本模仿________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30、大屠杀和大轰炸
(1)________: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进行了持续六周的烧杀劫掠,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2)________: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死者超过1万人。
31、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目的 | 措施 |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中央派___出任地方知州,设____管地方财政,转运使、四监司、通判从不同角度对各州进行监控。将____编入禁军。 |
为分散机构权力 | 在中央设____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行政权;____与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
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 北宋实行_____的方针,用_____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_____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
32、从_______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_______等。他们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_______的目的,与一些开明的中国_______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_______知识。
33、同年,通过谈判,中国与美、英达成协议,废除______________,取消______________,订立新的条约;接着又与10余个西方国家废除旧约,签订新约。
34、中共“一大”:________年____月______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_____法租界召开,后转至___________。大会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规定了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选举组成中央局,__________为书记。“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出现了以___________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
35、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36、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影响
37、强化专制的措施
(1)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目的和内容是什么?
(2)明朝设立内阁的背景、职责和确立的过程是怎样的?
(3)明朝宦官专权形成的原因和宦官权力的表现有哪些?
38、(题文)20世纪发生了两次全球性的世界大战,战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动,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最终形成了哪两个军事集团?
(2)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帝国主义列强在“一战”后建立了怎样的世界新格局?其中哪些条约直接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意日三国结成政治军事同盟,这个同盟的名称是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美、苏等国在哪一年建立了一个什么组织来共同对付德意日法西斯?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这一世界格局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当今世界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格局?
(5)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请你设计一条呼吁和平的宣传标语。
39、三国至唐时期数学、农学、地理学以及建筑的成就分别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