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琼海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曾三次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著有《瀛涯胜览》一书,书中描述了沿途各国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等内容。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A.宣扬明朝的大国国威

    B.促进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C.丰富了国人的海外知识

    D.传播了中国的先进文化

  • 2、如表是新石器时期我国部分文化遗存及其主要成就。由此可知(     

    新石器文化

    区域

    主要成就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地区

    红陶;白陶;快轮制陶技术

    龙山文化

    黄河下游地区

    黑陶;玉器;祭坛神庙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地区

    水稻;养蚕缫丝技术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地区

    玉器;祭坛神庙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

    彩陶;粟

    A.自然环境决定文明发展程度

    B.新石器文化发展渐趋一致

    C.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D.史前文明具有多元性特点

  •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巩固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下列与统一战线形成密切相关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八一宣言”发表 ②西安事变 ③瓦窑堡会议 ④八一三事变 ⑤红军改编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④③②⑤

    D.①④⑤②③

  • 4、左权小调是流行于山西晋中地区的民歌,“八月二十三、下午八点半,八路军、决死队,……破坏正太路,切断平汉线,同蒲路拦腰斩,鬼子没法干。八路军、决死队,杀敌千千万,包围阳泉站,攻克娘子关。公路挖成壕,铁路炸断桥,这一场大战,实在呱呱叫”。民歌中的“大战”是指(     

    A.平型关大捷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百团大战

  • 5、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十年,以下词汇最能全面反映该时代特点的是(     

    A.人民公社、外交政策、农业合作化

    B.“一大二公”、“大跃进”、“一五”计划

    C.开国大典、公私合营、三大改造

    D.中共八大、大炼钢铁、“八字方针”

  • 6、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这些文件指出,“党在现阶段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这说明,中共三大(     

    A.提出了三民主义的主张

    B.坚持进行共产主义革命

    C.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

    D.促进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 7、内阁作为皇帝和群臣之间的沟通纽带,它一方面对群臣奏章进行“初审”、上呈;另一方面为皇帝提供顾问支持,缓解政务疲劳,传达皇帝旨意。由此可见,内阁的设置(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降低了行政效率

    C.制约了君主专制

    D.方便了皇权运行

  • 8、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官府出榜招募百姓租佃荆襄两淮的官田,并订立租佃契约,如果佃人不愿承佃,则许退田别佃,政府另外招人承佃。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均田制得以继续维持

    D.官府与百姓矛盾尖锐

  • 9、1940年下半年,为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华北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参战部队达到105个团。这一次作战被称为(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 10、1919年,李大钊在《五一节杂感》中指出:“我们中国今年今日,注意这纪念日的人还少。可是明年以后的今日,或者有些不同了!或者大不同了!”李大钊的这种认识基于(     

    A.五四运动促使中华民族全面觉醒

    B.十月革命在中国引发社会反响

    C.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D.五一国际劳动节对中国的影响

  • 11、十六国时,后赵开国皇帝羯族人石勒任用汉族士人张宾为谋主;政治上,推行九品中正制;经济上,劝课农桑,核定户口,征收田租户调;文化教育上,兴办太学。后赵的上述举措(     

    A.助推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B.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步伐

    C.奠定了其统一北方的基础

    D.发展并创新了中原典章制度

  • 12、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留下特殊印记,并成为历史见证。下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三衙、知州、汝窑、《四书章句集注》

    政事堂、藩镇、吴道子、《千金方》

    票拟、倭患、白银货币化、《西游记》

    宣政院、青花瓷、八思巴字、《农书》

    A.④①③②

    B.②③①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 13、郑成功给殖民者的劝降书里明确指出:“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这反映了(     

    A.郑成功驱逐了西班牙殖民者

    B.郑成功收服台湾是正义之举

    C.中国封建中央政权力量强大

    D.清朝人口膨胀大量移民台湾

  • 14、1937年9月18日,重庆市各界民众在夫子池体育场举行纪念“九一八”六周年的抗敌救国大会,参加大会的党政机关共64个,学校54个,军警机关27个,工商团体146个,各界群众共约10余万人。这说明当时重庆(     

    A.战时陪都地位确立

    B.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C.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D.广大民众踊跃参战

  • 15、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取得明显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①北方人口大批南迁                              ②南方的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④京杭大运河促进南北交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6、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承秦末之弊,国家财用不足、人民饥馑,天子的车驾无法备齐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相大臣只能乘坐牛车。在此背景下,汉朝廷所采取的措施是(     

    A.“事征四夷”“图制匈奴”

    B.“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

  • 17、毛泽东曾在某文中写道:“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该内容出自(       

    A.《井冈山的斗争》

    B.《论持久战》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十大关系》

  • 18、据统计,西汉210年间有宰相45位,而唐代290年间则有370位宰相,多出西汉七八倍。且唐代三省权力的总和,还不如一个汉朝的宰相。相较于西汉,唐代(     

    A.中朝宰相的权力被削弱

    B.政府分工更精细效率更高

    C.科举选官官员人数增多

    D.相权被削弱皇权得到加强

  • 19、1937年10月15日,有学者说:“纵然有精锐的军队,完全现代化的武器,如果军需工业及一般工业的动员,因原料缺乏或断绝而停滞了,胜利终难获得。对于长期战争,这个问题更为严重。煤油的缺乏,给(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的德国以致命的打击,这是最明显的例证。”在此,该学者(     

    A.系统论证军需资源与持久战关系

    B.对中日两国战争潜力有明确的预测

    C.旨在告诫国民政府重视能源建设

    D.认为日本缺乏进行长期战争的能力

  • 20、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同时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这些措施(       

    A.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彻底改变

    B.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

    C.消除了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

    D.使中国社会风俗发生了新的变化

  • 21、下图是20世纪初刊登于《申报》的一幅漫画。该漫画意在说明(     

    A.预备立宪实为加强君主集权

    B.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C.清末新政客观推动了近代化

    D.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 22、下图是某场战役示意图。这场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 1800 多次,摧毁了大量敌人据点,打破了日军的“囚笼”。该战役是(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淮海战役

  • 23、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致知在格物”。对朱熹的“理”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根本原则

    B.在社会中体现为儒家的伦理纲常

    C.通过内心的体验而被发现和践行

    D.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

  • 24、1921年8月20日,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创办的第一份全国性工人报刊《劳动周刊》问世,其刊载章十分简明扼要,语言通俗易懂,并冠之以口语化的标题,如《我们工人就活该死么》《反是工人倒霉》等。该报刊旨在(     

    A.激发民族抗争意识觉醒

    B.鼓舞工人阶级参与革命

    C.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思想

    D.培养青少年的劳动意识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藏族地区在明朝时称为________。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________________等称号,并设立了________等机构官吏西藏________事务,任用________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 26、___________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 27、重庆谈判

    (1)背景

    ①抗日战争胜利后,________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②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中国共产党力争建立一个________的国家;国民党坚持________的方针。

    (2)过程:1945年8月,蒋介石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中共决定接受邀请,争取________新局面。

    (3)成果: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________。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 28、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________,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最后,日军占领________,淞沪会战结束

  • 29、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时间: _____ 年7月23日。

    (2)代表:毛泽东、_____ 、李达等13人

    (3)地点: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_____ 南湖一艘游船上。

    (4)内容

    ①确定了党的名称:“_____ ”。

    ②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_____

    ③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 _____ 任书记。

  • 30、随着________的广泛传播,以及中国________的持续发展,创建________的问题提到历史日程上来

    (1)1920年初,________________最早提出并推动在中国建立共产党。

    (2)同年4月,________派代表来到中国,先后与李大钊、陈独秀商议建党事宜。8月,________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0月,________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 31、建立政权与入主中原

    (1)________年,女真族首领________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会宁府也称上京。

    (2)________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3)________年,金迁都________,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 32、填空题

    (1)______年,哥伦布率三艘帆船西航,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

    (2)1917年4月,列宁从瑞士回到彼得格勒,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______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

    (3)国联形成决议的“______”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仅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4)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在工业领域推行“______”改革。

    (5)______包括28个成员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 33、安史之乱:唐玄宗在边境重地设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________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从此,唐朝由胜转衰

  • 34、_______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领域取得重大成就,请回答:

    (1)面对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的形势,新中国采取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方针是什么?

    (2)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外交政策不断走向成熟,其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哪次会议表明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国际重要会议?

    (3)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打开建国以来的外交僵局,说出70年代前期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三项重大外交成就。

    (4)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什么政策?

  • 36、海峡两岸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 37、明朝的建立的背景、时间与统一过程是怎样的?

  • 38、夏朝

    (1)夏朝何时建立?

    (2)什么叫世袭制?

    (3)夏朝的国家管理是怎样的?

    (4)夏朝的文化遗存是什么?

  • 39、雅典民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它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证民主制正常运作?这些措施是否有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