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台北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经此一战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奠定了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大国地位。此战是指(     

    A.淮海战役

    B.抗美援朝

    C.援越抗美

    D.渡江战役

  • 2、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一些士族“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而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的首选,司马光曾直言:“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才之多少。”这反映了宋代(     

    A.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B.门第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婚姻自主观念得到加强

  •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全面的是(     

    A.社会的大变革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兼并战争兴起

    D.民族关系的变化

  • 4、有学者认为: “这场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这场战争是(     

    A.雅克萨之战

    B.鸦片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 5、1917年,胡适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提出:“不模仿古人”“不用典故”“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等八项主张;并指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胡适的这一主张旨在(     

    A.通过文学改革助力国家革新

    B.推动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

    C.强调文学应反映大众的生活

    D.促进国人文学素养的提高

  • 6、1848年,徐继畲“荟萃采择”中西文献资料,撰成一部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著作。该著作是(     

    A.《四洲志》

    B.《瀛寰志略》

    C.《海国图志》

    D.《资政新篇》

  • 7、宋朝时期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的职官是(     

    A.通判

    B.节度使

    C.枢密使

    D.参知政事

  • 8、明太祖朱元璋说:“上下相维,大小相制,防耳目之壅蔽,谨威福之下移,则无权臣之患”。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     

    A.废除宰相

    B.推行奏折制度

    C.设置内阁

    D.设立军机处

  • 9、据史料记载,周武王因神农氏的后代文叔知礼守节,便将其于许,建立许国。其后人便以国名“许”为姓。由此可知,与许姓来历有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 10、印加帝国非常重视交通建设,到15世纪末,印加帝国的道路贯穿全境,北达基多,南到智利中部,全程长达1600公里,形成了完善的道路系统。印加帝国重视交通建设的出发点是

    A.传递命令调动军队

    B.发展对外贸易

    C.推动各地文化交流

    D.促进人口流动

  • 1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由此可见,当时(     

    A.礼乐制度彻底消亡

    B.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加强

    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中央集权体制受到挑战

  • 12、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确立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

    ③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④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3、秦代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名位在御史大夫之上,然而御史大夫所拥之实权,却比丞相大得多,其职司范围不仅限于“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还掌管全部律令。秦朝这制度设计体现了(     

    A.三公之间的权力斗争公开化

    B.皇帝失去对三公权力的掌控

    C.权力分割与牵制的政治权术

    D.君主专制必然导致权臣专权

  • 14、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十月,“上以中国金银、铜钱、段匹、兵器等物自前代以来不许出番;今两广、浙江、福建愚民无知,往往交通外番私贸货物,故禁之。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相交易者,悉治以罪”。据此可知,明初(       

    A.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B.南方开始成为经济重心

    C.大量货币纷纷外流

    D.政治制度调整较为复杂

  • 15、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围绕“耕战”目标,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这说明,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A.意图保护农民利益

    B.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C.旨在实现富国强兵

    D.着眼于改变经济结构

  • 16、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士陶弘景将忠孝观念充实到道教理论中,并强调遵行礼教为修道成仙的重要途径;一些佛教思想家也用因果报应论警醒世人践行忠孝。这反映出当时(     

    A.儒学的主流地位开始确立

    B.三教并行的局面正式形成

    C.思想领域交流融合的现象

    D.道教与佛教相互吸收借鉴

  • 17、下图为东汉末期的朝政现象示意图。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B.政权更迭政治动荡

    C.制度混乱导致权力失衡

    D.封建君主专制弊端

  • 18、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秦朝暴政

    B.秦始皇穷奢极欲

    C.刑法严苛

    D.秦朝“焚书坑儒”

  • 19、同治七年(1868年),江苏巡抚上奏称“自上海与洋人通商以来,福建、广东之鸟船(船首形似鸟嘴的海船),由多而少,由少而无”。此变化主要是由于(     

    A.闭关政策的推行

    B.对外关税的提高

    C.五口通商的影响

    D.鸦片贸易的盛行

  • 20、北宋统治者以“事为之防,曲为之制”为执政原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下列史实能予以印证的是(     

    A.增强尚书台作用

    B.枢密院调兵与“三衙”统兵

    C.采用了募兵政策

    D.地方官员以密折向皇帝奏事

  • 21、朱德曾赋诗:“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领导有方在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这首诗纪念的事件(     

    A.标志城市包围农村武装道路的确立

    B.推动了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C.意味着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成立

    D.印证了人民军队的建设初具雏形

  • 22、下图是唐代画家张萱(开元年间人士)所作《捣练图》,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图中人物形象鲜明,造型饱满,烘托出雍容华贵的气度。此图(     

    A.注重意境个性

    B.展现盛唐风貌

    C.融入异域风情

    D.再现市民生活

  • 23、1938年春天,为了阻止日军在徐州会合的战略目标,中国军队在山东省南部的某座古城投入近30万兵力与日军苦战。虽然我军损失惨重,但是这场战役寸土未失,重创日军主力,它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一场空前大胜,极大地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和士气。由此可以推知,这场战役是(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徐州会战

  • 24、北宋废除了过去工商之家不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规定。到了南宋,任何人,只要没有触犯法律的前科,身上没有残疾,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这些变化(     

    A.实现了社会成员的平等

    B.表明了抑商政策的废除

    C.有利于门第观念的淡化

    D.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13世纪初,英国大贵族迫使英王签署_____________,以限制王权。实质是解决_______与封建贵族的矛盾斗争。影响:逐渐形成召开由国王和贵族院、平民院组成的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后来,《大宪章》里的封建贵族权利逐步演化成普通的宪法权利。

  • 26、1920年3月,________又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把一批经历过五四运动洗礼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同年5月,________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 27、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1946年1月10日,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参加的________会议在重庆召开。

    (2)内容: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

    (3)结果: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很快否决了这些协议。

  • 28、________世纪中叶,________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

  • 29、我国按照建立______________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 30、大会一致决定采用“________”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等重要文件。

  • 31、新文化运动是从________年9月________________创办《________》开始的

  • 32、北宋结束了________的分裂局面

  • 33、东南:

    (1)________________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

    (2)日本早就想占领中国台湾和藩属国朝鲜、琉球,然后进攻中国大陆。因________发生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通过________壮大了国力的日本,趁机出兵朝鲜,且在牙山口外________偷袭清朝运兵船。

    (3)________年8月,________战争爆发。

    (4)9月,清军在________大败。

    (5)同月,在________海战中,北洋舰队官兵英勇作战,重创日本舰队,致远舰管带________、经远舰管带________率部英勇奋战,最终与舰同沉。此次海战中,北洋舰队遭到重大损失。战后,李鸿章发出“避战保船”命令,北洋海军失去了________

    (6)1895年2月,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________军港,________舰队覆灭。

    (7)清政府派________到日本________与日本政府议和,被迫签订《________》,承认________独立,割让________________全岛及________附属各岛屿、________给日本,赔款________白银,增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________

    (8)《________》丧权辱国,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________的深渊。

    (9)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________的破产。

    (10)________侵占台湾后,台湾人民进行了顽强抗争

    A.从1895年5至10月,台湾________与以________为首的黑旗军一起,展开了一波又一波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重挫了日本占领军

    B.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________

  • 34、填空题

    古代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的主要民主机构

     

    政治机构

    职能

    ________

    讨论、决定国家重大问题

    ________

    负责处理大部分城邦政务

    ________

    受理并裁决公民投诉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内容和意义是怎样的?

  • 36、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政权的尝试是什么?

  • 37、结合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何时产生?导致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两面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促进其发展的国内因素是什么?其发展对中国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3)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选自人民英雄纪念牌上的四幅浮雕

    材料二

    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材料三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请写出材料一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分析推动近代中国政治制度进步的因素。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 39、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

    (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