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里提到“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三十年间”推动“进步”的举措有( )
A.开展三线建设推进现代化进程
B.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
C.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
2、改革开放已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进入21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稳步推进,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以下不属于21世纪改革开放新战略或新思路的是( )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3、东北的战役令国民党损失了47万最精锐的部队,并对整个国民党的士气给予致命的打击。用巴尔将军的话来说,它“揭开了国民政府崩溃的开端。”该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如图为商周时期主要政治制度的变迁图。对此图解读合理的是( )
A.政治疆域概念模糊
B.造成等级森严的贵族统治体制
C.王权呈现强化趋势
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5、金代北京路地区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地带。为了加强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金代将上京路大量女真猛安谋克迁往该地区,并种植粟、菽、黍、麦等作物。可见,金代( )
A.进入了鼎盛发展时期
B.违背了因地制宜的原则
C.固守本民族管理制度
D.推动了这一地区的开发
6、有学者认为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燕山南北等地区已经进入文明时代,如大汶口文化晚期、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这充分说明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
A.特殊性
B.多元性
C.曲折性
D.完整性
7、经历北周武帝灭佛后,隋文帝下诏“复立佛、天尊(道教)像”,并令“敢有毁坏偷盗佛及天尊像者,以不道论”,同时又多次下诏强调儒学的重要价值。由此可知,当时( )
A.国家治理借助了多元文化
B.佛教实现了中国化
C.民间抵制佛道思想的传播
D.儒学得到全面复兴
8、发展经济学认为传统社会的经济大体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传统农业扩张式发展阶段;二是农业的商品化与专业化阶段;三是工业化阶段。有学者据此认为,明清时中国经济已进入第二阶段。下列史料可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
A.山西太谷曹家商号遍及全国各大城市
B.1721到1850年中国人口增长近3亿
C.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大面积种植
D.嘉兴、松江地区棉作和蚕桑压倒稻作
9、1927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认为,“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和赞助,单纯的农民暴动是不能获得最终胜利的”,必须要“使暴动的城市能成为自发的农民暴动的中心及指导者”。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认为农村暴动应为主要革命斗争方式
B.开始认识到工人阶级是最主要的革命力量
C.主张实行以城市领导乡村的工农革命
D.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0、唐太宗贞观三年诏令:“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明宣德皇帝令内阁大学士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帖各疏面以进”,提出处理意见,即“票拟”,若内容有不当者,给事中则要求相应部门进行改正。其做法旨在( )
A.限制宰相权利
B.提高行政效率
C.避免决策失误
D.实现权力制衡
11、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是( )
A.1949年至1956年
B.1949年至1978年
C.1956年至1966年
D.1978年至今
12、孙中山曾指出:“《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主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由此可知,《民报》的主要功能是( )
A.动员工农群众
B.宣传三民主义
C.消除党派之争
D.批判君主专制
13、郑和说服明仁宗保留宝船队时曾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据此判断,郑和( )
A.深受“天朝上国”观念影响
B.强调海洋开发的经济效益
C.具有一定的海洋忧患意识
D.主张夺取和控制南洋地区
14、万历年间的汤显祖(1550—1616),其作品《紫钗记》是以唐代传奇霍小玉传编剧,可说是由女子的视角指出男女情爱并不平等;《牡丹亭》一剧是昆曲之冠,不仅表彰情爱,向理学的传统规范挑战,而且女主角杜丽娘因情而死,又起死回生,使情爱之重超越生死。这能够佐证当时( )
A.思想领域的活跃
B.婚姻自主理念的实现
C.政治领域的腐败
D.男尊女卑观念的颠覆
15、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这得益于( )
①土地改革 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③银元之战 ④米棉之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学者张海鹏提出了太平天国史研究原则:不能将其看作传统的农民起义,要关注其鲜明的近代风格。下列史事符合此原则的是( )
A.《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社会财富
B.建立起农民阶级政权来反抗压迫
C.席卷半个中国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
D.《资政新篇》提出新社会经济政策
17、1953年,毛泽东带领宪法起草小组着手宪法起草工作总结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宪政建设经验,确定了人民民主原则还遵循社会主义原则,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其中“宪政建设经验”是指( )
A.《共同纲领》的实施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18、梁启超曾回顾说,他们竭力呼号维新变法,但举国如梦如睡。戊戌政变后,民众仍昏昏然,没有多少人认识到这场变法与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维新运动不过是他们唱了一出独角戏。这说明( )
A.变法的思想固守中体西用
B.维新派对改革影响较小
C.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
D.变法缺乏广泛社会基础
19、《史记》指出李悝变法的内容之一就是“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力耕数耘,收获如寇之至”.这表明( )
A.政府限制商人投机
B.政府重农调动农民积极性
C.着力推行政治改革
D.当时的自然灾害非常严重
20、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出土了罐、瓶、碗、壶等大量彩绘陶器。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据此判断,姜寨聚落属于下列哪一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 )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龙山文化
D.良渚文化
21、明初继承元制,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但是宰相数量大为减少,中书省相关僚属数量大为减少;后来朱元璋更是下旨:“诸司奏事不必关白(禀告、告知)中书省。”这些做法( )
A.相关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B.为中央制度变革创造条件
C.否定元制彰显统治合理性
D.表明宰相已威胁皇帝权力
22、五四运动后,中国国内掀起了一股赴欧勤工俭学的热潮,一批知识分子、热血青年希望到马克思的故乡实地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真相,深入了解改造社会的学说。这说明五四运动( )
A.推动了知识分子的新觉醒
B.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实现了中国民主革命转型
D.提升了工人阶级革命觉悟
23、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颖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门阀政治取代了皇权政治
B.出现权力制约与平衡机制
C.门阀政治确保皇权,政权稳固
D.士族专权的政治局面
24、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中央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此外还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这些做法( )
A.实践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杜绝了地方吏治的腐败
C.减轻了农民负担
D.加强了中央集权
25、经过:义和团提出“________”的口号进行反洋斗争,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评价: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________倾向,也存在明显的________行为,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他所提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________,使外国列强认识到瓜分实属下策
26、________年1月,在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________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成了________的主张。大会实际上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政策,________正式形成
27、________年,漠北蒙古部首领________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________,被奉上“________”的尊号。此后半个世纪,蒙古军队先后灭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招降________诸部,兼并云南的________政权,还远征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
28、雅典民主制度的黄金时代是_____担任首席将军期间。____是最高的权力机关。
29、三大发明
(1)概况
①印刷术: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________发明了________
②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________,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形射击火器
③指南针: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了指南针,广泛应用于________。
(2)影响: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30、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他建立___________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可入选;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继续进行改革,他建立十个___________,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
31、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________在华势力的发展,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________方面。随即,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十几万名________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________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32、外交理念:中国追寻_________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①中国积极发展__________,构建整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②深化同______关系。③中国与_____形成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④中国同_______之间也相互增进了了解,加强合作。
33、按照“________”和“________”的方针,新中国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
34、中国仍然停留在________,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自给自足的________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军备落后;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35、王莽代汉
(1)王莽代汉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2)王莽政权的概况是什么?
36、西汉建立时间和都城在哪里?
37、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大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根据所学指出这种变化的意义。
材料二
秦王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皇帝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能体现这一地位的具体制度。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两代为实现“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各设置了什么机构?各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机构的特点。
材料四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摘自《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人民版)》
(4)依据材料四概括张传玺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提出的依据。
38、闭关锁国政策出现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
39、日本投降的时间和标志以及台湾光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