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黄山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带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寓意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

    一只蚂蚁在爬墙,它三番五次跌下来,又三番五次重新爬,一步一步顺着老路往上爬……甲看到后觉得自己应该振奋起来。乙看到后觉得自己应该学得聪明些。丙问智者:“观察同一蚂蚁,甲、乙二人得到的启示截然不同,他们哪个对呢?”智者回答:“两人都对。”丙大惑不解:“对同一蚂蚁的同一行为,得到的启示的差异如此大,怎么会都对呢?

    A.见贤思齐,要成功,必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B.善于借鉴,失败后,应总结教训,寻找对策。

    C.既要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又要采取科学的方法。

    D.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设身处地地看问题。

  •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同学们,现在广播一个好消息,我校男子篮球队今天上午在县中学生运动会男篮决赛中,以88∶85力克松柏中学代表队,取得了本届中学生男子篮球锦标赛冠军。

    B. 前日浏览你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可尽快与我洽谈。

    C. 李老师夫妇在日本好友家做客,日本太太对李夫人说:“李太太举止文雅,像日本人,不像中国人。”李夫人微笑着回答:“太太说出了一个事实,中日文明是同宗同源,共同进步的。”

    D. 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著名作家杨笑天先生来作报告,前几天,我们两位已把大家的作品送给了杨先生,杨先生也都拜读了,下面杨先生会针对我们习作中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

  •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真赴告元帅府。帅受赂,反捕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

    A.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

    B.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

    C.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

    D.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

  • 4、下面是一封邀请函的主要内容,画横线的四个句子表达得简明得体的一项是(   )

    邀请函

    尊敬的XXX教授: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交流研究成果,兹定于2018年3月4日在本院学术交流中心会议室举办XX市第九届教育发展与研究理论报告会。①诚挚地邀请您出席会议并发表您的一得之见。②如有其他如住宿、行程方面的问题,您可于2月10日前垂询我院。③请您务必拨冗出席,不胜感谢

    特此邀请,恭候您的尊驾光临

    XX市教科院

    2018年1月10日

    A.   B.   C.   D.

  •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与哈姆莱特相比,窦娥是一个殉道者,____________。

    ①这种人物性格的单一化使得中国悲剧主人公只能在低层次上反对邪恶

    ②留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是“烈女”“孝妇”形象 ③她没有哈姆莱特那样鲜活的个性 ④并不能从高层次上对现存的总体秩序进行本体的否定 ⑤将相当多的人物定格于忠、孝、义等某种伦理观念的框架内 ⑥中国古典悲剧主人公的这种单调的类型化冲淡了丰富的个性

    A. ②③①④⑥⑤   B. ③①④②⑥⑤

    C. ③②⑥⑤①④   D. ①④③②⑥⑤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与西方的建筑文化自古就有着根本的区别。

    人与建筑截然分离,是欧洲建筑文化的一个根本性前提。对欧洲人来说,建筑是人之外的观赏品,或只是住人的容器。欧洲教堂尽高大深邃之能事,远远超出人的尺度,是神在人间的居室,而神绝非人,所以建筑仍然与人分离。西方的哲学思想主张征服自然,其教堂、宫室、竞技场、歌剧院等建筑中难见人与自然的和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大面阔,与自然接触的外墙与窗面积较小。西方建筑中连有限的花园也造得与自然相对立,它从总体布局到水池、花草、雕塑、花盆以及小品建筑都对称严谨,树木也修剪成几何体型,花卉和灌木则被修剪成地毯状的模纹花坛,如凡尔赛宫中的花园。这同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古典园林截然相反。

    以“天人合一”为文化内涵的中国古典建筑则是以人为主,在这里建筑与生活是一体的,建筑随生活而变,以生活为主。而西方建筑中,人只是旁观者,人与建筑相分离。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道法自然”的观念见于各类建筑。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这是古民居的特征。因气候、地形、材料、生态等的不同,建筑也各有特点。乡镇民居多为字、曲尺、三合院、自由式等格局,即使是四合院,也体现出日照、风体、绿化共享的功能,极力与大自然、与人相和谐。

    中西方在建筑文化方面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差别,那就是中国宫殿类建筑十分发达,而西方宗教类建筑十分繁荣,两者强烈的反差反映出建筑文化与其他人类文化一样,也是以人神间的冲突与调和作为其永恒的文化主题的。

    中国长久以来以“人”的观念为中心,而西方则一直以“神”的观念为中心。中国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于一切的时代。中国人信教也信神,但又总是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崇拜,去尊重。西方则不然,一部建筑史其实就是一部神庙和教堂的历史。虽然中国建筑以“人”为中心而西方建筑以“神”为中心,但在这两类文化的价值观念中,“神”都是永恒的,“人”都是暂时的。正因如此,中国建筑发展了木结构材料,而西方建筑发展了石结构材料。石结构的长久性与木结构的短暂性都充分说明了中国建筑以“人”为中心的理念。

    从审美来看,中国古典建筑以木为材,在质感上显得朴素、自然而优美;而以石为材的欧洲古典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阳刚十足。因此,以木为材的中国建筑比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更具有可人的生命情调;比较起来,冰冷的石材会使建筑与人的关系显得略微有些紧张。

    (摘编自赵慧宁《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西方建筑呈现出人与建筑的“分离”或“融合”的迥异特征,不同的建筑文化都受到了各自哲学思想的影响。

    B. 中国建筑在必须面对自然时,不是像西方那样把建筑看作征服自然的手段与方式,而是努力融渗在自然中,与自然对话。

    C. 对于欧洲人来说,建筑只是人之外的观赏品,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建筑等同于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D. 人神之间的冲突和调和作为一种永恒的文化主题,在中西方建筑文化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宫殿类建筑和宗教类建筑的各自繁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门见山,立足比较的思路,采用总分的结构,从两个大的方面谈中西方建筑在文化上的差别。

    B. 文章在论证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不同特点时,都运用了相当丰富的具体建筑实例,增强了真实性和准确性。

    C. 用哲学思想和文化命题来作为支撑论点的依据,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增添了文本的文化内涵。

    D. “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是本文反复强调和重点论证的一个方面,哪怕是宫殿类建筑也体现出人本特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方的教堂、歌剧院等建筑具有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等特点,而外墙和窗户的面积则相对小得多,这是与自然截然分离的体现。

    B. 中国古民居“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乡镇民居呈现出字、曲尺、三合院、四合院、自由式等不同格局,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道法自然”的观念。

    C. 中国的宫殿是一种将帝王的权威神化了的建筑,宫殿建筑的发达,与中国人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尊崇的观念有关。

    D. 中西方建筑的木结构材料和石结构材料呈现出质朴和阳刚的不同审美风格,这是以“人”为中心和以“神”为中心的不同价值观念造成的。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种树郭橐驼传

    (1)《种树郭橐驼传》中写人们之所以称呼传主为“郭橐驼”,是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总结他种树成功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郭橐驼种树时的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写他种完树后的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

    (4)《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说其他种树人“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的表现除了“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之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

    (5)《种树郭橐驼传》中,描写俗吏烦令扰民的神情动作是“________________”,将纷纷扰扰,鸡犬不宁,百姓疲于奔命的情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6)《种树郭橐驼传》中直接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_______”写宾主相聚欢饮畅谈的场景;《登高》中,“________”写诗人失意不能饮酒的情形。

    (2)在《过秦论》中,诸侯为了削弱秦国,“_________”,以此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但当秦国军队“开关延敌”时,“九国之师”则“________”。

    (3)《红楼梦》中“潇湘馆”“湘妃竹”的寓意与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_______”所用典故相同,林黛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及其芙蓉花签与李诗中的“________”存在文化关联。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其《师说》中以孔子从师的例证证明了“_____”的观点,而郯子等人道德学问不及孔子又与后文“_____”的观点相照应,论证严密。

    (2)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人的忧愤之作.其中“__________”两句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感慨极为沉痛。

    (3)杜甫《望岳》中,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两句是: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湘夫人》开头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的写景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拟行路难(其四)》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壶中天

    张炎①

    夜渡古黄河,与沈尧道、曾子敬同赋。

    扬舲万里,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须信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② 。野人惊问:泛槎 ③ 何处狂客?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衰草凄迷秋更绿,惟有闲鸥独立。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扣舷歌断,海蟾④飞上孤白。

    【注】①张炎:宋末元初词人。宋亡以后,词人南归。②直:此处指波浪大。③槎:木筏。④海蟾:海月。

    ⑴上阕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⑵请赏析下阕中“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的妙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察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巩负才名久外徒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会官制行,拜中书舍人。时自三省百职事,选授一新,除书日至十数,人人举其职,于训辞典约而尽。掌延安郡王笺奏,故事命翰林学士,至是特属之。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宋史·曾巩传》)

    (注)①常平:官仓名

    (二)

    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甚,尝曰:“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矍然。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

    (节选自王安石的《答段缝书》,文章为了反驳段缝来信对曾巩的诽谤和攻击而作)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名闻四方   甫:刚刚

    B.良民,力能动权豪   贼:残害

    C.实欲携其徒   贰:离间

    D.掌延安郡王笺奏   寻:依附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使察出入   一人夜亡

    B.文章,上下驰骋   窃大王不取也

    C.吝故不及   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D.父亦爱甚   蚓无爪牙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B.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C.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D.巩负才名久/外徒/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4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 )

    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 ③自是外户不闭 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 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⑥巩先期区处猝集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曾巩年少有才,名闻四方。他十二岁时试写六论,提笔立就,文辞很有气势;他的文章得到了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肯定。

    B.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C.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但王安石得志后,竟然疏远了曾巩,将他视为陌路。

    D.王安石的《答段缝书》语言具有论色彩,议论语气决绝,显示出其不惑于众人的气度,充分体现了王安石散文峭拔劲健的风格。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2)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

    (3)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

    7在《答段缝书》中,王安石认为曾巩是个“贤者”,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用自己的话表述。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赵勤在《18岁的沉重》中给我们讲述一个高考失利学子的心路历程,作为即将参加高考的你,在距离2024年高考只有218天的时刻,我们可以从文章中得到一些积极的启示,特别是文章的最后一段——人生如路,须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

    请你结合你的高中学习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