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哀民生之多艰
A.便利此月内
B.伏清白以死直兮
C.天下归心
D.渐见愁煎迫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B.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北京永定河西岸盛大开幕,对于513公顷的园博园,为了方便游客,专门开设了电瓶车专线。
C.当前某些引起轰动的影视作品,也许在两年以后,甚至五年以后就会被人遗忘得一干二净。
D.梦在前方,路在脚下,青年要坚定信念,珍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
3、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雏菊 序幕 掩映 表情木然
B. 陈迹 港督 易帜 金发碧眼
C. 废墟 废墟 隐秘 绿树成阴
D. 窒息 退役 紫荆 惊俱万分
4、古人“始生三月而加名”,“男子二十,冠而字”。如孙权,名权,字仲谋;刘备,名备,字玄德。一般情况下,名供长辈称呼,用来自称则有谦恭之意。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刘备与孙权会面时,他的自称和对孙权的称呼应是( )
A.备 权
B.备 仲谋
C.玄德 权
D.玄德 仲谋
5、下列各句加点词词类活用归纳正确的一组是
①问君西游何时还②外连横而斗诸侯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填然鼓之⑤天下云集响应⑥树之以桑⑦五十者衣帛矣⑧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⑨ 而耻学于师
A. ①⑤/②⑨/③④⑥⑦⑧ B. ①③/②⑨/④⑤⑥⑦⑧
C. ①③/②/④⑤⑥⑦/⑧⑨ D. ①⑤/②/③④⑥⑦/⑧/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上很多民族的早期历史都是依靠口头传说流传下来的,而且在长期的流传中逐渐形成篇幅巨大的史诗。早期汉民族是否也存在过通过口头流传形成的史诗的传统,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迄今为止,并没有证据表明早期中国有长篇史诗。不过,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汉民族也必然存在依靠口头传说流传的历史,这一点,似乎也不用怀疑,因为这些口头传说如今还散见于各种先秦古籍中。
传说黄帝有两个著名的史官,一个叫仓颉,一个叫沮诵。传说仓颉是文字的发明者,被尊为“仓圣”;沮诵的名声不如仓颉大,对其的记载见于《世本》、应劭的《风俗通义》等书。另外,《庄子•大宗师》中有一段南伯子葵与女偊的对话可能与沮诵的名字相关:“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 “诵”在古代是“讲述、传授往事”的意思,这里的“副墨”是记录的意思,“洛诵”说的是口传之事。由于“诵”是口传的意思,所以与其认为沮诵是有关文字记录的史官,不如说是口传的史官。 “沮诵”作为史官的名字,很有可能就是古代口头传说时代的反映。
中国古代有“瞽史”的职官,其作用就是口传历史。在文字产生以前,或者文字虽然已经产生,但书写很不方便的年代,必定有口头传说的历史流传方式。有一种说法是,在春秋以前,基本还是口头传说时代,春秋时代的很多典籍,就是直接从口头传说记录下来而成为书籍的。此前的时代应该是以口传方式成书的时代。有人认为,《国语》记载的各种国家之事,都是作为一种“语”而撰写。大体上是崇尚儒家思想的说客们,为了陈述自家的某种主张而引用各种往事的故事,其内容书于竹帛应该是后来的事,此前很可能是作为口头故事流传的。《尚书》、《左传》、《国语》、《世本》都是根据口头讽诵写定的。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竹帛代口耳”的情况,这主要集中在一些“私人著述”中,比如《黄帝内经﹒素问》《神农本草经》等。
口传和著述,作为学术传承的两种方式,各个时代都是并行不悖的,各个时代都有口头传说,而口传时代,却是特指历史的传承主要通过口说,而非文字记载来实现的时代。若说,古人流传下来的经典原文都是口授的,是不对的,但口传时代流传下来的经典原文应该是口授的。
(摘编自徐刚《先秦时代的口传与学术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世界上各民族的早期历史都是依靠口头传说流传下来的,并且逐渐形成篇幅巨大的诗篇。
B. “沮诵”作为口传史官而不是有关文字记录的史官的名字,是中国口头传说时代的反映。
C. 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汉民族有没有依靠口头传说流传的历史,一直存在争议。
D. 瞽史的存在证明了在某个年代,中国必定有口头传说的历史流传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的第一段通过分析世界上很多民族的早期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阐释了中国的汉民族早期的口头传说与逐渐形成巨篇史诗的必然联系。
B. 文章第二段从传说中的黄帝的两位史官说起,论证了中国口头传说时代存在的事实。
C. 《国语》《尚书》等史料的成书过程,为文章中“中国的汉民族也必然存在依靠口头传说流传的历史”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
D. 文章第三段写中国古代担任“瞽史”的职官,其作用是口传历史,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依靠口头传说流传历史是真实存在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中,把“诵”解释为“陈述,述说”,这与本文中“诵”就是口传的解释并不矛盾。
B. 在中国汉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口传时代,那时历史的传承主要通过口说,而非文字记载来实现。
C. 仓颉发明文字的事情只是口头传说,沮诵名声虽不如仓颉大,却是有籍可查,有“以竹帛代口耳”的史证。
D. 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竹帛代口耳”的情况,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一些“私人著述”中。
7、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一个反问句说明每个人都会有疑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的对比,亲身验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
(3)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作者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作者蔑视权贵、不卑不屈(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笑傲江湖》第七回描写合奏琴箫:“突然间,琴声立止,箫声也即住了。霎时间四下里一片寂静,明月当空,树影在地。”《琵琶行》中与之运用相同手法表现演奏技巧高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4)《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到秦国把掠夺的六国珍宝都运送到阿房宫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丢弃的到处都是。(杜牧《阿房宫赋》)
(2)苏洵认为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这是“_________________”。而燕国“_________________”,才招来大祸。(苏洵《六国论》)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司马谏议书》)
10、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3)蟹六跪而二鳌,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4)师者,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5)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7)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8)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慷慨悲歌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见出众人感动,同仇敌忾之情。
(2)在《离骚》中,写屈原感叹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聩误国、保守落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短歌行》中,曹操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自己胸怀宽广,招揽人才越多越好。
12、阅读《孔雀东南飞》(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①“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②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1)诗的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民歌常用的起兴手法,它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2)请分别赏析划线句的诗句。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直走咸阳
(2)雷霆乍惊
(3)杳不知其所之也
(4)而望幸焉
【2】下列词语中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囷(qūn)囷焉 矗(zhù)
B.妃嫔媵(yìng)嫱 锱(zhī)铢(zhū)
C.辇(niǎn)来于秦 剽(piáo)掠其人
D.鼎铛(chēng)玉石 弃掷逦(1ī)迤(y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骊山北构而西折 (2)辇来于秦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4)族秦者秦也 (5)朝歌夜弦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A.(1)(2)(5)/(3)(4)/(6) B.(1)(2)(5)/(3)/(4)/(6)
C.(1)(5)/(2)(4)/(③)/(6) D.(1)(5)/(2)/(4)/(3)/(6)
【4】简述杜牧写《阿房宫赋》的目的。
1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表现了了青年毛泽东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闻一多的《红烛》借“蜡烛”赞扬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表达年轻一代的心声。《峨日朵雪峰之侧》营造了凝重而壮美的氛围,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
以上三则材料给了你关于“青春价值”怎样的触动?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触动和思考写一篇文章。写成记叙文(请注意如何写得深刻),体现出你的青春价值观。
提示:可以通过回忆曾经触动你心灵的人和事,在人与事的交织中传达出你的青春价值观。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