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多义词中,对意义相同的两项判断正确的是( )
①a.儿已薄禄相 b.及时相遣归 c.嬉戏莫相忘 d.会不相从许
②a.相见常日稀 b.君既若见录 c.渐见愁煎迫 d.府吏见丁宁
③a.阿母谢媒人 b.多谢后世人 c.谢家来贵门 d.谢家事夫婿
A.①bc ②bd ③cd B.①ad ②cd ③ac
C.①ac ②ad ③bd D.①bc ②ac ③cd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之鲋的鱼盼望着雨水。
B.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要有长远的发展目光,对待学问要有潜心钻研勇气和毅力,切不可浅尝辄止,刚入门便打退堂鼓。
C.电视剧《还珠格格》在当时深受人们喜爱,大家都在家观看,一时间可谓万人空巷,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什么人。
D.皇城公园里,牡丹盛开,万紫千红,让游人眼花缭乱,目不交睫。
3、以下选项不属于《登高》诗中诗人“苦恨”原因的一项是( )
A.常年客居他乡
B.浊酒难以解忧
C.国家动荡不安
D.自身困苦多病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
一个讲究包装的社会里,我们常禁不住羡慕别人光鲜华丽的外表,而对自己的欠缺耿耿于怀。但就多年观察, 。 。 。 , , 。若没有苦难,我们会骄傲,没有沧桑,我们不会以同情心去安慰不幸的人。人生不要太圆满,有个缺口让福气流向别人是很美的一件事。
①时时提醒我们谦卑,要懂得怜恤
②我发现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无缺的,每个人多少少了一些东西。
③每个人的生命,都被上苍划上了一道缺口,你不想要它,它却如影随形
④有人才貌双全,情字路上却是坎坷难行;有人家则万贯,却是沉疴在身;有人看似好命,却是一辈子脑袋空空
⑤以前我也痛恨我人生中的缺失,但现在我却能宽心接受
⑥因为我认识到生命中的缺口,仿若我们背上的一根刺
A.②③④①⑤⑥
B.②④③⑤⑥①
C.③①②④⑥⑤
D.③④①②⑤⑥
5、以下表述不属于费孝通先生的观点的一项是
A.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
B.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
C.从社会冲突-方面着眼的,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在上是握有权力的,他们利用权力去支配在下的,发号施令,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为。
D.文化和政治的区别就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政治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文化。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②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③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和下西洋推动了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使青花瓷达到了陶器新工艺的顶峰,
B. 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还有关系。
C. 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 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B. 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 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D. 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 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C. 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D.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7、(1)莫春者, 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____,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复道行空,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使天下之人,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4)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斥责秦的统治者对百姓毫无限度地搜刮,自己却挥霍无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荆轲刺秦王》)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
(3)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_________。(《鸿门宴》)
(4)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记念刘和珍君》)
(5)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__________________ 。(《记念刘和珍君》)
(6)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_ 。(《再别康桥》)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表现男子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的两句是“_____,______。”
(2)徐志摩《再别康桥》中“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几句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
(3)《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_____”一句描绘了宾客与荆轲临别时的悲伤哭泣的场面;“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宾客发怒,同仇敌忾的画面。
(4)《纪念刘和珍君》中作者痛惜于我们民族的“衰亡”,痛心于民族的默无声息, 他警示人们:“_____,_____。”
(5)《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_____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_______所作。
(6)《沁园春•长沙》中“_____”一句对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大千世界作了哲理性的高度概括,表现出了诗人豪迈乐观、昂扬向上的情怀。
(7)《鸿门宴》中“_____,_____”两句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眼中的秋天不再是萧条愁苦的季节,而是“__________”充满了强劲的生命力。
(2)《雨巷》中诗人目送丁香姑娘静默地一点点远去,最终以“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她消失在那破落衰败之地的结局。
(3)徐志摩深爱康桥,《再别康桥》中“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愿意将自己化为康桥的一部分的强烈愿望。
(4)《荆轲刺秦王》表现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5)《曹刿论战》中认为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在《兰亭集序》中,与“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相似感叹的语句是___,______。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______,_______”来批评。
(3)《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一句间接描写了客吹洞箫的声音悲凉。
(4)《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游褒禅山记》中,“_____,可以无悔矣,_____?”指出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6)《荷塘月色》中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描写“荷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旧地重游,“_____ ,____”一句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8)在《荆轲刺秦王》中,通过写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悲壮气氛的语句是_____ ,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晚秋”点明登临季节。
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
C.作者列举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体现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D.上片以写意为主,诸种景观描写虚实相生,描绘金陵壮丽景色。
【2】学者王力坚曾评价此词“抒怀古之蓄念,发戒今之情结”,请结合下片分析王安石是如何体现这一特征的。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①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②,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③,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④,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舍之可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①謏:小。②塾:与下面的“庠”“序”“学”皆为古代学校名。③操缦:操弄琴弦。缦,琴弦。④尸: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1】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横线上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夫然A故安其学B而亲C其师D乐其友E而信F其道G是以虽离师H辅I而不反也。
【2】下列对文本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斧,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
B.“善良”在文中用作名词,指贤能的人,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
C.“就贤体远”与“金就砺则利”中的“就”含义不同。
D.“凡学之道”与“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并序》)中的“凡”含义不同。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第三段连用“登高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等五个例子,强调要善于利用外界条件。
B.文本二认为学习者每年都要进入学校学习,隔年考核一次,不同学习年限的人考核内容有所不同。
C.文本二主张既要让学生按时学习正业,也要有空闲的时间学习其他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亲师信道。
D.文本二认为,教育的困难在于缺少严格的老师;韩愈的《师说》则认为,教育的难处在于恢复传统的师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5】两篇选文谈论的都是有关学习的问题,但面向的群体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今在公园里、大街上,总能看见年轻人身着传统服饰,或拍照或笃定行走。国风热出圈的同时,也正在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一种文化态度和生活方式,融入了生活。
近年来,国风音乐、国潮服饰、国风类综艺节目……不少国潮品牌正逐渐成为人们的心头爱好。年轻人喜欢的非遗文化、国潮、国风,在文创潮流的趋势下,正在以时尚文化的形式走进当下年轻人的生活。
国潮、国风与青年碰撞出了剧烈的火花。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样的感触?请结合材料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明确文体。(2)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3)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