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乌鲁木齐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小品《你好,李焕英》中,演员贾玲真情投入,表演丝丝入扣,将剧情演绎得非常感人,让许多观众流下了眼泪。

    B. 旅游途中,常有游客在景点乱涂乱刻,但遗憾的是周边的游客却置若罔闻,没有人劝告,更没有人制止。

    C. 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一字千金,对承诺兑现的问题明确责任主体,拿出有效举措,落实到位,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D. 低龄留学值与不值、好与不好,也需因人而异。既不能投鼠忌器,甘心做了井底之蛙;也不能盲目跟风,唯留学是出路。

     

  • 2、下列括号内的缩句,与原句的基本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此后,在一连串飘零的岁月里,每次我从箱子里取出蔽体保暖的衣服的时候,父亲那低着头、沉默而坚定的捆缚箱子的神情,便清晰地映现于脑际。(父亲神情映现于脑际。)

    B.当我学会用笔和墨工作,知道从知识的长河里吸取乳汁时,我就懂得了把时间紧紧地攥在手里。(我懂得把时间攥在手里。)

    C.从“两弹之父”钱学森先生话语中,深切地体会到,艺术能启迪心智,能拓展视野,能完善人格。(体会到,艺术能启迪心智,能拓展视野,能完善人格。)

    D.我一直梦想有一天能成为一名航天员。(我成为航天员)。

  •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

    A.阴山

    B.边关

    C.燕山

    D.华山

  • 4、下面各项中短语的结构类型都相同的一项是(     

    A.鹰击长空       刻骨铭心       亦步亦趋        和蔼可亲

    B.峥嵘岁月       全神贯注       出类拔萃        巧夺天工

    C.激浊扬清       瞻前顾后       理直气壮        雷厉风行

    D.书生意气       跌宕起伏       废寝忘食        格物致知

  • 5、下列各句中字形、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科学紧密结合的原则下,屠呦呦的团队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了中医药学的精(suì),成功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

    B.谁会愿意忍受这人世间的鞭跳和讥嘲、压迫者的(lín)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

    C.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发挥了屋顶的装饰性作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huī)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

    D.美国独立新闻调查网站“灰色地带”专门刊文,揭露保守派记者如何与美国政府唱“双璜”,并详细披露(páo)制和传播阴谋论的全过程。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有一天,她的刚会说话的小孙女大声叫了她“奶奶”!她勉强笑着答应着,心中却是一惊:难道她真的成了奶奶?“奶奶”这个词让她觉得,如果不是她的孙女残忍,那只能是时光残忍,时间如刀。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巳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她”是时髦富有的暮年女性,有年轻的心,所以不喜欢孙女叫她“奶奶”。

    B.女民工吸烟,留短发,像男人一样劳动,充分体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苦。

    C.女民工抢先咬小胡萝卜的细节,表现其大方开朗,舐犊情深的特点。

    D.“她”回家时,没有了往日的无聊。民工母子给她的心灵启示,使她踏实。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作者用大量笔墨写“她”眼中“老头”的邋遢,这是先抑后扬的手法。

    B.小说将城里老年女性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进行对比,突出底层人民生活不易,引起读者的思考。

    C.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D.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3】小说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4】结尾三段写到暮色中的鼓声,请结合作品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有哪些?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3)骨气是人之脊梁,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傲岸,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都是骨气的表现。(《梦游天姥吟留别》)

    (4)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句,画面苍凉悲壮,气势雄浑,意境宏阔。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诗歌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独特发现与表达。李白宁可被赐金放还,也不阿附权贵,屈心抑志,大声疾呼(1)“__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活得脊梁愈挺,豪情满怀;陶潜挂冠归隐,如俊鸟出笼,任意西东,一句(2)“__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充分表达了他重获自由的愉悦;杜甫漂泊异乡,登高远眺时不禁发出(3)“___________________”(《登高》)的感慨,又何尝尝不是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曹操为实现统一大业,以周公自比,尽情吟唱(4)“___________________”《短歌行》),此般求贤苦心,壮志满怀,更满溢了生命的诗意。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回答之后孔子微笑不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表现诗人漂泊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身世孤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诗人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只知慨叹朝代兴亡,不能吸取历史教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现生死观的两句是:“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描写在江面上饮酒诵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描写苏轼驾一小舟,自由畅游赤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游褒禅山记》中说,要成功做好一件事,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红蕖:荷花。②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1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首句中“断”“明”“隐”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B. “照水红蕖细细香”这一句写景有香有色,与上一句空中的景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C.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三句似人物素描画,其内心世界通过外部形象得以彰显。

    D. 词的最后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豪情。

    2词的上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李疑字思问,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固贫甚,然独好周人急。

    ②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泛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息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其手问所苦,如事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如果)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以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竞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它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还之。二子以半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③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内。金陵俗,妇孕将产者为不祥,逆旅多不舍。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乎?”俾妇邀以归,产一男。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

    ④人用(因为)是多(称赞)疑,名士大夫成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

    ⑤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立,而其箕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节选自《宋学士文集•李疑传》,有删改)

    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踵疑门   拄着拐杖 B.床褥炉灶   准备

    C.数而封识之   计算 D.众拒门不   同“纳”

    2下列句中的“以”字表示修饰关系的一项是(   )。

    A.得粟以自给 B.反赆以货

    C.妻卧草中以号 D.俾妇邀以归

    3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

    4第①段写李疑“固贫甚”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第②③段用相同手法写了李疑的两件事,这种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教养”,《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教育培养;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教养的芬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写记叙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