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图木舒克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加点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能克终者           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B.根不固求木之长       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C.议法度而修于朝廷     臣闻求木长者

    D.而况明哲乎           反复不宜卤莽

  • 2、下面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然而,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生活的意义就越为重大。

    ②一是因为在众声喧哗的语境中,只有躬身体验才能去伪存真。

    ③一是因为深入生活,不仅包括信息掌握,更包含着感情培养,而后者正是艺术创作的激情源泉。

    ④在今天信息化的社会里,“秀才不出门”固然也能“尽知天下事

    ⑤在这个意义上,正如一位论者所言:现代农业可以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

    ⑥但艺术创作如果也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就不可能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

    A.④①②③⑤⑥ B.④①③②⑤⑥

    C.④②①③⑤⑥ D.⑤⑥④①③②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如果不加强党性的修养,那么官居官位者,必将马齿徒增,害党误国。

    B.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重回以邻为壑的老路,不仅无法摆脱自身的危机和衰退,而且会影响他国经济发展,导致“双输”局面。

    C.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直不绝如缕

    D.小时候的张衡半夜数星星,说自己长大后要成为一名科学家,没想到一语成谶,后来的他成了汉代著名的天文历法大家。

  • 4、下列句中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 怨灵修之浩荡兮(广大旷远)

    B. 举酒客(此指劝人饮酒) 正襟危坐(端坐)

    C. 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问语气) 女也不(过错)

    D. 歌而和之(循,依) 有而欲出者(懈怠)

  •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则群聚笑之   则知明行无过矣

    B. 师道不传也久矣   不知东方既白

    C. 皆出于此乎   闻道也亦先乎吾

    D. 于其身也,耻师焉   醉更相枕以卧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褊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让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

    B. 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 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着重大作用。

    D. 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作。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 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 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 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 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 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 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背诵《沁园春·长沙》,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点明作者写作的时间地点环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描写远望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引起诗人对往夕生活回忆的过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表现革命者力量强大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阐述了长时苦思冥想不如短期学习效果好的观点。

    (2)“____________________”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短歌行》中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3)《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以水喻愁,写出了词人浓郁的愁情。

  • 9、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李璟在《浣溪沙》中用“_________,_________”化用西王母与汉武帝典故,并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喻体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

    (2)鲁迅在《自题小像》中用“寄意寒星荃不察, _______________”立志要用自己的热血来表达对中华民族的深爱。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声和色两个方面勾画了一幅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的氛围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书生意气,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寻梦?________________,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徐志摩《再别康桥》)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4)商旅不行,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5)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6)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塑造了一个自信的子路形象,他设想一个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并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他仍可以治理有方,做到国富民强。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一个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正遭受内忧外患,经过他三年的治理,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法,又充分表现了他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洞庭阻风

    许棠

    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

    青草浪高三月渡,绿杨花扑一溪烟。

    情多莫举伤春目,愁极兼无买酒钱。

    犹有渔人数家住,不成村落夕阳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文题中“阻风”二字落笔,因洞庭湖风吹浪涌,诗人受阻于湖边,终日与空阔的江面、菰蒲、钓船相伴。

    B.因为风大,才有“浪高”与“花扑”,颔联通过侧面描写,描绘了洞庭湖风起时,青草摇曳、落红满天的别样景致。

    C.颈联由写景转向抒情,诗人感叹,多情之人望见此情此境不免触景伤怀,况且自己又无余钱可以沽酒解愁。

    D.全诗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有正面描写,亦有侧面烘托,将暮春时节的游子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2】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盛度,字公量,举进士第,补济阴尉,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契丹寇边,从幸大名,数上疏论边事。奉使陕西,因览疆域,参质汉、唐故地,绘为《西域图》以献。尝奏事便殿,真宗问其所上《西域图》,度因言:“酒泉、张掖、武威、敦煌、金城五郡之东南,自秦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碣,延袤万里。有郡、有军、有守捉襟带相属,烽火相望,其为形势备御之道至矣。唐始置节度,后以宰相兼领,用非其人,故有河山之险而不能固,有甲兵之利而不能御。今复绘《河西陇右图》,愿备上览。”真宗称其博学。尝请建四科以取士,曰: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明晓法律能按章覆问科。复为翰林学士、史馆修撰,迁给事中。尝受诏与御史中丞王随议通解盐,听商旅入钱算盐,语在《食货志》。寻进承旨以礼部侍郎兼端明殿学士召问边计退而条十事上之景祐二年拜参知政事时王曾、吕夷简为相,度与宋绶、蔡齐并参知政事,曾与齐善,夷简与绶善,惟度不得志于二人。及二人俱辞相,仁宗问度曰:“王曾、吕夷简力求退,何也?”度对曰:“二人腹心之事,臣不得而知,陛下询二人以孰可代者,则其情可察矣。”仁宗果以问曾,曾荐齐,又问夷简,夷简荐绶,于是四人俱罢,而度独留。迁知枢密院事。章得象既相,以度尝位其上,即拜武宁军节度使。复知扬州,加资政殿学士、知应天府。暴感风眩,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保,文肃。度好学,家居列图书,每归,未尝释手。

    (节选自《宋史•盛度传》)

    (注)①守捉,唐时在边地设置的驻军机构,大者称军,小者称守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寻进/承旨以礼部侍郎/兼端明殿学士/召问边计/退而条十事上之/景祐二年拜/参知政事/

    B.寻进承旨/以礼部侍郎兼端明殿学士/召问边计/退而条十事上之/景祐二年/拜参知政事/

    C.寻进/承旨/以礼部侍郎兼端明殿学士/召问边计/退而条十事上之/景祐二年/拜参知政事/

    D.寻进承旨/以礼部侍郎兼端明殿/学士召问/边计退而条/十事上之/景祐二年拜/参知政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的人。唐朝始设进士科目选拔人才。

    B.节度,官名,最初掌管军粮,后为领兵之官,即节度使,宋代削弱了其军、政、财权,以加强中央集权。

    C.致仕,也称“致事”“致政”“休致”,即辞官退休,一般是年龄至七十岁的官员向朝廷自行申请。

    D.谥,也称谥号,是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后人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度博学多闻,受到皇帝称赞。他考察疆域,实地勘测,绘成《西域图》《河西陇右图》进献,为朝廷了解边疆地形提供了可靠资料。

    B.盛度目光长远,注重为国选材。他认为唐时边疆节度所任非人,会使有险要河山而不台旨固守;他建议朝廷开设儒学、吏治、军武、审讯四科取士。

    C.盛度恪尽职守,促进盐法改革。《食货志》记录了他曾经将皇帝的诏书交给御史中丞王随,并让王随开通盐路,进而向商旅征收盐税的事情。

    D.盛度精明多谋,扭转不利局面。王曾、吕夷简主政时,他不得志,二人辞相时,仁宗问他的看法,他建议仁宗询问二人的继任之人,为自己争取了机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契丹寇边,从幸大名,数上疏论边事。

    (2)襟带相属,烽火相望,其为形势备御之道至矣。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命充满变数,生活并不总是按人的意愿行进,有些事情是不可预约的。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