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个的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若属皆且为所虏
2、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定语后置句)
B.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D.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省略句、定语后置句)
3、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 然秦以区区之地 ②何乃太区区
B. ①谷不可胜食 ②不胜杯勺
C.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②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D. ①假公济私 ②善假于物也
4、下列诗句或对联所对应的节日,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四海扬波,万朵金菊迎盛典;八风送爽,一天丽日耀长安。
②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③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④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⑤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①中秋节 ②端午节 ③春节 ④清明节 ⑤七夕节 ⑥重阳节
B.①国庆节 ②重阳节 ③元宵节 ④寒食节 ⑤中秋节 ⑥端午节
C.①重阳节 ②寒食节 ③春节 ④清明节 ⑤中秋节 ⑥端午节
D.①国庆节 ②端午节 ③元宵节 ④寒食节 ⑤七夕节 ⑥重阳节
5、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仿制古画还有一种情形,就是不署姓名,以假乱真,鱼龙混杂,骗取黑钱。
B.想起当年,有好事者要为钱钟书先生举办80寿辰庆典,他断然谢绝,批评说“寿星”是“花一些不明不白的钱,请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此言至今如雷贯耳。
C.假若我们的作家肯肝胆相照地和人民打成一片,他们一定会写出更好的作品来。
D.讽刺难免是要夸大事实的,但是不能无中生有,信口雌黄。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天的记忆
①“大雪不封地,不过三二日”。现在已到年终岁尾,随着冬至临门,下雪、降温,冬天的气候肆虐着人们。早晨的气温已经接近零下十度,地上的雪没有化,已经结成了冰;走起路来很滑,一不小心还会溜倒跌伤。冷、冰、冻成为当下气候的特色。这气候又一次验证了谚语的正确。以大雪为标志,冬天开始发威,一个“冷”字会陪伴人们走进严寒。看着前几天未化的雪、结起的冰,小时候冬天的记忆又从心底泛起,隔着时空的季节相望,寒冷又找到了寒冷,更有那涌动的亲情。
②记得上世纪60年代初,那时的冬天比现在寒冷,最严寒的时候气温要达到零下十几度,记得那时的雪下得很厚,白茫茫的一片雪盖住了麦苗,覆盖屋面、山坡,一时难以融化。屋椽上的冰柱长短参差不齐,长的要达一米多。我和小伙伴一起嬉戏,用手够到的就直接掰下,够不到就用棍子打下,掰一块冰就往嘴里填,像现在吃冰糕一样吃起来。大人看见要批评,主要怕凉着,肚子疼。家庭御寒就是在屋里生个炉子,哪有现在的暖气一说。炉子垒好后,里外是用黄泥抹起来,炉子里面的黄泥还要多掺一些麦穰抹齐,外面的也就是炉台少放麦穰,用水抹光滑。炉圈是大、中、小三个套在一起,要把大的炉圈固定在炉口;中的和小的是移动的,可根据用火的情况,随时拿开或盖上。还要另外配备一个炉钩子,就是盖上与揭开炉盖时用的。那时用的还是泥瓷烟囱,一节一节的要扣起来,一直顺到窗户的外面,烟囱口上还要套上一个弯脖,怕刮风使烟倒灌。烟囱的接头处要用泥抹严,要不,出烟不顺畅时接头处往外冒烟,弄得屋里会很呛。屋里的门、前后墙的窗户,用白色的毛头纸糊起来,一边还留下一个可以卷上卷下的小口,屋里屋外可以通气。
③那时家里的水缸放在屋的外间,到了“三九”严寒日,水缸里的水也上冻了。舀水做饭的时候,得先用水瓢把上面的这一层冰捣开,才能顺畅地舀满水。我与大妹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里外间的房子,我们住在里间。生火、看炉子,都是奶奶代劳。她老人家早上早早地就起床,生火、烧水、做饭。我们两个还在梦乡。有时早上醒了,因天气冷,也不想起,躺在被窝里,听到外面的北风嗖嗖地刮着,窗户上糊的毛头纸被刮的一会儿鼓到外面,一会儿鼓到里面,有缝隙的地方还发出吱吱的响声,像一个人在吹口哨。这时,往往看到爷爷已经从附近的煤矿倒出的炉渣中捡回了一筐乏炭。他的嘴里吐着热气,头上戴着一个能遮住耳朵的棉帽。那时小孩穿的棉裤、棉袄,是直接上身的,奶奶怕凉着我们,在起床穿衣服时,她老人家把我们的棉裤、棉袄里子朝外,放到火上烤烤。烤热了,才让我们穿上。并把烧好的热水倒在脸盆里,让我们洗脸。
④一天里吃饭的时候,是火最旺的时候。奶奶把菜做好后,开始用旺火烤煎饼。拿过放在外屋冰凉的煎饼,一个个放在火上烤,烤出一排排的麻点,黄黄的。奶奶娴熟地烤着正面,再反过来烤另一面,等到烤均匀了,煎饼也就热了,泛起一阵玉米的芳香,刚好吃。这时奶奶再把烤好的煎饼一个个叠起来,递到我们的手里,让小孩大人先吃,她老人家最后一个吃。当时对这些沾满亲情的沐浴并没有感觉到什么,只是被一个玩心主导。现在想来,这些带有时代印记的点点滴滴,看火、做饭、烤煎饼、捡炉渣、烤衣服,烧水,是家务、是亲情、是付出与呵护,是人生亲情链条中丰厚、温馨的一环,更是老人的一种风范与传承。
⑤凡人俗事,我们都行走于凡尘间。往事已过,冬日在人世间重复着,没有变的还是一个“冷”字,可生命历程中这些充满亲情、微小的光芒依然滋润着我的心田,并时常萦绕在我的脑际。印记中的物件虽都成为历史,可往事却仿佛历历在目,可想而知,老人们不知要付出多少辛劳,才能为他们的儿孙取得温暖、做出可口的饭菜。是老人的担当、吃苦、忘我,才赢得了儿孙生活的幸福。这血脉的情令人无法忘记,今天依然在冬日里闪耀。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谚语大多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文中的“大雪不封地,不过三二日”,就是一条关于大雪节气的谚语,自此之后,天气会更加寒冷。
B.作者小时候的生活“沾满亲情的沐浴”,但那时作者只是被一个玩心主导,无暇去体会这一切,现在想起来内心充满了歉疚与悔恨。
C.文章通过多处生活细节描写,展现了爷爷奶奶对孩子们的疼爱,但比较而言,奶奶的形象塑造的更为真切,也更加丰满。
D.文章结尾作者感悟到“这血脉的情令人无法忘记,今天依然在冬日里闪耀”,既强化了文章主题,又照应了文章开头。
E.本文用优美凝练的语言,瑰丽绚烂的想象,再现小时候严寒来临时那多姿多彩的冬日生活,描写生动逼真,叙事蕴含真情。
【2】结合文意,说说第①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隔着时空的季节相望,寒冷又找到了寒冷,更有那涌动的亲情。
【3】文章第②段,作者用大量笔墨,详细描写了家里的炉火、烟囱、门窗,有何用意?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笔下的“奶奶”具有怎样的“老人的一种风范与传承”?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中,用两个典故描摹世间的美好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清照《醉花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室外阴沉的天气写到室内缭绕的青烟,抒发了词人强烈的无聊孤独之感。
(3)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作者在赏心亭所见之景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皓月朗照下洞庭湖的广阔明净,诗人泛舟湖上,仿佛置身于一个琼玉铺就的神仙世界。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极力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汤显祖化用谢灵运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在《游园》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杜丽娘的无限哀怨。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忆了当年求学期间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的情景。
(2)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燕国太子丹及宾客送荆轲前去刺杀秦王,高渐离击筑,荆轲以歌相和,士皆垂泪涕泣。他又上前唱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为慷慨羽声,______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除写陡峭的山崖外,还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声色方面写滔滔的江流。
(2)古代贬谪之地往往环境艰苦,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这样描述谪居浔阳的生活:“________,______。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3)骨气是人之脊梁,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的傲岸,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都是骨气的表现。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巧妙地借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这样的图景。
(2)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戍边将士思乡和报国的矛盾心理,真实地表现了他们的情感状态。
(3)《诗经·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写出痛苦的婚姻生活也该有个尽头,女子要与丈夫分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①
赵翼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己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②。
【注:】①乾隆三十七年0772),赵翼因事被降级调用,辞官归乡,经过赤壁时写下此诗。②《楚辞·渔父》中写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缕: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吾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山河形胜落笔,写出了赤壁作为军事要地的险要,并引发一种深沉的历史感。
B.颔联借用典故,化用曹操《短歌行》中“乌鹊南飞”表达了自己难遇明主的感慨。
C.本诗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由眼前景联想到与此相关的人、事,并抒发感慨。
D.本诗写景有虚有实,意境阔大,在感喟山河遗迹的同时,也寄托了自我的情怀。
【2】诗歌的尾联抒发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千山记
程启充①
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东引瓯脱②,南抱辽阳,蓊郁而时有佳气。予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乃登万佛阁。阁在山半,缘崖旋转,越飞梁而入。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时戊子日也,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自一览亭迤西而北,入龙泉寺。晡时,往香岩寺,乱溪而东,岩壑窈窕。
明晨,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人境空寂翛然,有遗世之想。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③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自龙泉至此,二十余里,陡绝洿陷,悬崖怪石,后先相倚,抚孤山,瞰深壑,奇花异卉,杂然如绣。
翼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坐石上,一老进麦饼。值饥,食之厌,问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久之,乃自中会反祖越。
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兹山之胜,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山水以子厚显,予之劣陋,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有删改)
(注)①程启充,明代正德进士,曾任御史、江西按察使,后被人诬告,贬戍抚顺、盖州等处十六年。②瓯脱:泛指边界。③浮白:满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阁在山半,缘崖旋转 缘:边缘
B. 值饥,食之厌 厌:饱,吃饱
C. 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 殚:尽
D. 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克:能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乃登万佛阁/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 健者匍匐而上/则施施而行
C. 有遗世之想/倚歌而和之
D. 北隅以木梯登望之/作《师说》以贻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山毗邻辽阳城,地处边界,山中草木繁盛,作者携徐、刘二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取道辽阳上山。
B. 位于祖越寺的万佛阁,从半山腾空而出,气势磅礴,游人凭栏远望,顿觉寒风四起。
C.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述游览千山的全过程,突出了千山“险峻秀丽”的特点。
D. 作者运用平实质朴的笔法,细致地描绘了千山的自然之美,抒发了个人的豪情壮志。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②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能看见自己的污点。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你的心如窗,就看见了世界;你的心如镜,就观照了自我。”——林清玄
当代青年需要既向外看世界,又向内看自己。向外,才能积极进取,勇创佳绩;向内,才能发现不足,看到真实。阅读了以上材料,请你结合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