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沈阳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hāo   体( yún

    B.钉(mǎo  涌( 开(chēng 仿徨(páng

    C.   jiè   隙(xià   鸣(xiāo

    D.弃(bìng  蔽(yīn chè

  • 2、对《短歌行》一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一味陷在消沉的情绪中,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B.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而无法自拔。

    C.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

    D.结语作者借用“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个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

  • 3、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可怜体无比 B.便大怒 C.共事二三年 D.枝枝相覆盖

  • 4、下面词牌名、作者名全对的一组是( )

    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③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⑤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A.①沁园春 毛泽东 ②水调歌头 苏轼 ③清平乐 李清照 ④定风波 苏轼 ⑤忆江南 张志和 ⑥西江月 范仲淹

    B.①沁园春 毛泽东 ②定风波 苏轼 ③清平乐 李清照 ④西江月 苏轼 ⑤渔歌子 白居易 ⑥浣溪沙 辛弃疾

    C.①沁园春 毛泽东 ②水调歌头 苏轼 ③如梦令 李清照 ④西江月 苏轼 ⑤渔家傲 范仲淹 ⑥浣溪沙 张志和

    D.①沁园春 毛泽东 ②定风波 苏轼 ③如梦令 李清照 ④水调歌头 苏轼 ⑤渔歌子 张志和 ⑥西江月 辛弃疾

  • 5、选出字形全对的一组

    A. 迁徙   沧桑   恃才傲物   蜂涌而至

    B. 矫健   凑和   声名雀起   不修边幅

    C. 锻炼   赋予   绿草如茵   不计前嫌

    D. 秸杆   胁迫   要言不烦   怙恶不悛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荀子和子思、孟子虽然同属于儒家,但他们在学派内部的对立却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思孟特别注重“思”,荀子就提出劝学来对抗。最直接的说法见于《劝学篇》的一段话: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给这两种工夫定了高下。尤其是后面一连串的比喻,在荀子看来,学习的本质是借助于自我以外的事物来扩展、延伸或者提升自己,如同登高而招,虽然手臂并没有改变,但可以达到见者远的效果,这就是善假于物的结果。思却只是局限于自我的内部,如同翘足而望之所得,终不能与登高之博见相提并论。在荀子看来,自我之外有一个广大的世界,此世界不是通过闭门之思可以了解的: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篇》)

    必须是通过学习,外在世界的博大以及自我的局限和缺陷才可以呈现出来,被我们自己意识到。因此,外向的见闻就变得非常重要。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纯粹的思是无意义的。

    思孟与荀子确实是主张着两种非常不同的路径,前者看重的是思,而后者重视学。如果从成圣的角度来考虑,孟子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和荀子说“涂之人皆可以为禹”是类似的,都在肯定普通的人能够成为圣人。但是其成圣的基础和工夫却截然不同。对孟子来说,其基础是每个人都有的善性或者良心,其工夫则是“反身而诚”的思。对荀子来说,其基础却是人性的恶,以及通过后天学习而能够掌握的化性而起伪的能力。可以把这两种工夫分别概括为思以致圣和学以致圣,代表着儒家内部的学思两途。思以致圣肯定生命内部的善性以及良心:道德的根源不能从外部去寻找,必须返回到生命的内部,因此把反身的思看作是确立道德生命的根本途径;学以致圣则相反:人性是恶的,没有所谓的本心或者良心,生命需要借助于外在的力量才能确立其道德的一面,因此需要通过学来了解作为生命之衡的道,进而由此道来规范自己的自然生命。

    可以看出,学与思的不同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它们实际上牵连着荀子和思孟各自的核心观念。学注重外向的索取,思强调内在的发掘。但这只是表面的东西,更要紧的是,对两者的侧重关涉到对生命的基本理解:或者乐观或者悲观的看法。徐复观说:“孟子认为人之性善,只要存心、养心、尽心,便会感到万物皆备于我矣;所以孟子反求诸身而自足的意味特重。但荀子认为性恶,只能靠人为的努力向外面去求。由小人进而为士君子,由士君子进而为圣人,当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荀子特别注重学,而学之历程则称之为积;积是由少而多的逐渐积累。”总的来看,孟子认为人在根本上是善的,所以偏重内向的思。荀子不同,性恶的主张决定了其认为生命必须通过外向的努力才能获得改变。

    (择编自王博《论<劝学>篇在《荀子》及儒家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和子思、孟子虽然同属于儒家,但他们的学派对立却是显而易见的。

    B.孟子和荀子都认为普通人能够成为圣人,但成圣的基础和工夫却不完全相同。

    C.思以致圣把思看作是确立道德生命的根本途径,学以致圣则以学来规范生命。

    D.荀子之学与思孟之思有所不同,决定了荀子和思孟各自的核心观念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在多个论述层次中对两派观点都是并列对举,没有明显偏倚。

    C.文章以《劝学》中“登高而招”为例,证明了荀子之学比思孟之思更高明。

    D.文章末段引用徐复观的话,不仅有效总结了上文,也有力支撑了作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意识到外在世界的博大以及自我的局限和缺陷,才能看到学习的重要性。

    B.思以致圣和学以致圣不能孤立地理解,要结合荀子和思孟对生命的基本理解。

    C.荀子之学与思孟之思,前者表现的是生命的悲观,后者表现的是生命的乐观。

    D.只有多学多积累,小人才可能进而成为士君子,再由士君子进而成为圣人。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根据语境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静女》中,写姑娘故意躲起来,小伙子焦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点明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文学素养。

    (4)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心理原因。

    (5)《沁园春·长沙》中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 8、根据课文填空。

    (1)携来百侣曾游。  

    (2)满载一船星辉,  

    (3)她静静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 ,发尽上指冠。

     

  • 9、补写出下列名篇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的结局。

    (2)《沁园春•长沙》中,词人用“_________”一句,高度概括了大自然万事万物在美好秋景中的生存状态。

    (3)《诗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原写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在《短歌行》中用来比喻自己对贤才的渴望。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6)《归园田居》描写炊烟渐起、山村景色朦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 10、补写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一诗中用善飞之鸟、善攀之猿映衬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___________

    (2)《登高》一诗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中间暂歇时诗人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

    (3)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

    (4)___________________ ,大礼不辞小让。 (《鸿门宴》)

    (5)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

    (6)今者项庄拔剑舞,_____________________ 。(《鸿门宴》)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注)①此词是王安石被二次罢相后隐居金陵时的作品。②欹眠:斜着身子睡觉。③邯郸道:比喻求取功名之道,亦指仕途。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前两句描绘了山间清幽美丽的图景,“柔蓝”极言水色清碧,“萦花草”烘托了烂漫春光。

    B.上阕“茅屋数间窗窈窕”交代了词人住所环境,“茅屋”“窗窈窕”暗示了词人晚年生活的窘迫潦倒。

    C.“忽忆故人今总老”一句表面上感慨故人已老,实际上是伤己,感叹自己不再年轻。

    D.全词以景起,以情结,情景之间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史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金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故以“稼”名轩。弃疾雅善长短向,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B.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C.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D.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度使是宋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节是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印信者,可全权调度。

    B.绍兴是宋高宗的年号,取“绍祚中兴”之义,现今绍兴城也是由此得名。

    C.忠义人是指当时北方广大沦陷区不堪民族压迫,拿起武器同金人进行斗争的百姓。

    D.屯田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雄豪英迈,叛徒义端窃印投金,辛弃疾陷于被杀的危险之中,最终辛弃疾斩义端之首,完成壮举。

    B.辛弃疾义气干云,耿京被张安国杀害,辛弃疾义不容辞为耿京报仇,直入金营,趁张安国与金将酣饮之际,直接在金营将其斩杀。

    C.辛弃疾对南北时局有着深刻认识,写出了多篇有价值的分析形势的文章,因为当时朝廷的方针问题,最后没被采纳。

    D.辛弃疾注重农业生产,他论说南北方的贫富差距问题即是从农业问题入手,他的号“稼轩”也是由此而得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前,现代生活充满焦虑,人们普遍忙忙碌碌,对心灵的关注越来越少。听听音乐,看看画展,读读闲书,朋友聚聚。这不仅是充电,更是生命的必需。你认为是否需要寻找一块心灵的栖息地,你的理想心灵栖息地是哪里?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范围;选好角度,明确文体,

    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