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昨天是六一儿童节,孩子们享受了一个阳光明媚的节日,但就是这一天,北京正式进入汛期。
B. “姚伯齐焦墨山水展”中,一幅长达70米的山水画《三峡魂》因气势恢宏而格外引人注目。
C. 活动现场,展板上一幅幅图片吸引着广大职工,吸烟的严重危害令他们难以相信,手足无措。
D. 天寒地冻,遇到陌生老人不慎落水,你会不假思索地跳下去救人吗?青阳县就有这么一位无名英雄。
2、下列句子中有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那歪骂族,表面看来似夏天空中的苍蝇,除了嘤嘤嗡嗡之外似乎与世无争,而实质也如苍蝇,浑身带满了细菌,害人不浅。
B. 我们总是闲庭信步,不能说是优哉游哉,也可以称悠然自得。
C. 如今是既看不到苦楝树,也听不到人们讲起苦楝树了。不知道我的这篇文章,会不会成为苦楝树的墓志铭呢?
D. 要 “对黑恶势力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是做不到,问题在于能否真正去做,是否能真正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3、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
A.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
B.他们中间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
C.我不吃。她还是摇头,她说:你吃吧。
D.且看下面一段描写:高邮咸鸭蛋的吃法,如袁枚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出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故乡的食物》)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 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不假。青年人经过专业化的学习,都会成为_______,所以不必鄙视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
② 二人当初合资创办企业的时候投入资金多少差异很大,所以在年终分红之时就有人提出来不能___________ ,要有所区别。
③ 清华大学偏工程性、技术性、应用性,所以清华大学工程院院士多;北京大学偏理论性、科学性、基础性,所以北大科学院院士多。两所大学都是国内顶尖级的,________。
A.春兰秋菊 各有千秋 平分秋色
B.春兰秋菊 平分秋色 各有千秋
C.各有千秋 平分秋色 春兰秋菊
D.各有千秋 春兰秋菊 平分秋色
5、选出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沛公安在
C.不吾知也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中,“惊人”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审美命题,往往被视为艺术创作中使读者或观众获得审美快感的必要前提。在中国古代文论尤其是诗学中,说某人的诗作“有惊人句”,这是对其作品的审美价值的高度称赞,几乎可以说是最高品级的认可了。
“惊人”在诗人的自述中,主要表现为一种对艺术价值目标的追求,如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李清照的“学诗谩有惊人句”等。
而更多时候,“惊人”是在对诗词审美价值的高度评价时提出的,如杜甫称李白诗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对李白诗艺术成就的极高的赞美。宋人吴可《学诗》:“学诗浑似学参禅,自古圆成有几联。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至今传。“惊天动地”是对谢灵运诗的极高评价,也是指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呜禽”名句流传至今的艺术魅力所在。明代著名文学家徐渭论诗时说:“公之选诗,试取所选之者读之,果能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之品;如其不然,便不是矣。”“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论诗的社会功能的最基本的概括,也是儒家诗学的基本观念,而徐渭则认为如果诗能够使人读之如“冷水浇背”那样“陡然一惊”’也就达到了“兴观群怨之品”了,否则就不是。实际上,徐渭是把“陡然一惊”作为诗歌艺术价值的最高标准了。清人赵翼在评价遗山词时说:“遗山词修饰词句,本非所长;而专以意为主。意之所在,上者可以惊心动魄,次亦沁人心脾。”他认为遗山词的上乘之作是惊心动魄的。
“惊人”等美学要求,主要是侧重于作品所产生的令人惊奇的审美效应,在诗学中表现为对卓异的语言创造之提倡。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里所说的“警策”,即在诗文中最能竦动读者的警句,乃作品中最见华彩的句子,也是作品的安身立命之处。有了它,可以使作品满篇生辉。虽然作品的词语都是颇有条理的,却有赖于警句的出现,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这种警句虽然只是“片言”,却是作品价值的关键所在。
“惊人”感在中国古代文论和诗词创作中有非常深厚的基础。因此,不能停留在抽象的思辨层面,应该基于丰富的艺术实践而对它进行学理上的升华!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惊人”这一概念的理解,在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中与在中国古代文论尤其是诗学中,完全不一致。
B.“惊人”如果用在诗人自述中,主要表现为一种艺术追求;若用在他人身上,则多是对其诗歌技巧的肯定。
C.“惊人”在美学上侧重于作品产生的审美效应,在诗学上提倡卓异语言的创造。后者可以是前者的原因。
D.“惊人”感拥有非常深厚的理论基础,目前完全停留在抽象的思辨层面,对中国诗歌的创作指导性不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介绍中西方对“惊人”内涵的各自理解,明确地引出论述对象。
B.文章采用并列结构论述中国诗学对“惊人”的理解,重点论述第二个方面。
C.文章列举杜甫称李白诗、宋人吴可评谢诗等例子,运用事实论证方法阐述观点。
D.文章结尾指出“惊人”感在艺术领域的现状以及期望,呼应开头,总结全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中,如果艺术创作中没有“惊人”感,读者或观众往往就不能从中获得审美快感。
B.徐渭认为如果诗不能够使人读之如“冷水浇背”那样“陡然一惊”,也就达不到“兴观群怨之品”。
C.陆机所说的“警策”,乃作品中最见华彩的句子,是作品的安身立命之处。如果没有它,作品会车黯淡无光。
D.不少诗人在艺术创作上孜孜以求,将“惊人”作为自己对艺术价值的追求目标,这从其自述中可见。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直接描述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音乐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劝学》中阐明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师说》中点明从师的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2)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__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4)_________________,独畏廉将军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苏轼在《定风波》中,“ ”运用双关手法,道出了作者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6)《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有这样的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词人心中有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 。这里用移情及物的手法写心中的愁心中的恨,词篇因此而生动。
(7)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描写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一诗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同时也表达出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时间的流逝,英雄功业都化为了历史陈迹。
(3)韩愈在《师说》一文中以十分开放的态度看待师生关系,体现这一态度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2)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清平乐·年年雪里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1】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一、二句回忆早年与赵明诚共赏梅花的情景,一个“醉”字将词人热爱梅花,为梅花陶醉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
B.“挼”,揉搓。上片三、四句透露了词人中年生活坎坷,屡处忧患,但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不减。
C.“看取”二句:“看取”是“观察”的意思,观察自然界的“风势”。虽然出于对“梅花”的关切和爱惜,但此处“晚来风势”应包含深层语意。
D.李清照在词中把个人身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梅花上寄托了遭际与情思,构思甚巧而寄托甚深。
【2】词人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表现不同阶段的赏梅感受,请结合全词来分析其表达效果。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节选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①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师说》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注】①滫:音xiǔ,泔水,这里指臭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B.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C.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D.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2】下列关于《劝学》《师说》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此外还可指官吏。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前者。“传”是指传记。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开篇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实则是荀子借君子之口来勉励人们努力学习,这和荀子的“性恶论”的哲学思想是密切相关的。
B.《劝学》第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说明“终日思”和“须臾学”的关系,强调空想不如学习。这和孔子的“思而不学则殆”有异曲同工之妙。
C.《师说》节选部分运用了对比论证,如将圣人“从师而问”与众人“耻学于师”进行对比,突出了当时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的自相矛盾。几组对比论证,有力地批判了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D.荀子认为学习要“善假于物”,即善于利用外物;韩愈认为要“从师”,“从师”也可说是“善假于物”的表现。
【4】把以上部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会变直,金属靠近磨刀石就会变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通达,并且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没有筋骨的强健,向上吃尘土,向下喝地下泉水,是因为心思专一。
C.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D.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泉轰风动,旅人绝迹。
上面和下面的高岭,深山里很荒凉寂静,泉水轰鸣,劲风动地,山路上没有其他旅行的人。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临危受命的烛之武,追求极致的庖丁,情系家国的袁隆平,温暖众人的张秉贵……从远古到当代,从谋臣到武将,从科学家到普通人,课本里的众多人物生动地演绎了丰富多彩、感人至深的中国精神。
也许你会觉得课本里的这些中国精神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中国精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我们的成长根本离不开中国精神。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我与中国精神”为题,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