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池州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然而,对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             。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了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

    ①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

    ②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③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

    ④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

    ⑤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

    A.③④①⑤② B.②③⑤④① C.③⑤②④① D.④①③⑤②

  • 2、下列字音、字形和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zhèng)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各味药的不同作用)组成的处方。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

    B.他最终以杰克逊总统(qīng)(封建时代指皇帝亲自所命)美国外交官的身份重归故里,将在美国思考成熟的国民经济思想光大于德国,并深刻影响了俾斯麦时期德国的经济政策。这成功揭示了美国历史的每一段历程都是与世界各国的历史紧密钩连、相互影响的。

    C.至如梁、柱、枋、(装于屋顶以支持屋顶盖材料的木杆)、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qiàng)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D.霍布斯构想了人们让渡权利、缔结契约(qì)某一社会全体成员就该社会行动的基本准则取得的一致协议)进入政治共同体的过程,这构成了社会契约论的核心思想。但西方当代自由主义者对霍布斯的理论多有诟(gòu)病,认为霍布斯过于强调主权者的绝对权力,没有能够对人民应该拥有的基本权力进行有效的论证。

  •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B. 小学而大遗

    C. 凌万顷之茫然

    D.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4、下列词语中,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A.(chì)造       (jì)       (yè)       (fèi)反盈天

    B.蚕(shì)       (lìn)       (sǔn)头       (chī)天下

    C.(gǔ)人       (chú)       (hái)       百无聊(lài)

    D.(cǔn)度       (qiè)弱       (guàn)沐       度长(qì)大

  •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了媒体的报道,我们才知道电影《你好,李焕英》到底有多火。

    B.风来了,荷叶为什么就不能迎风招展?谁规定了它的下场非得是宁折不弯?

    C.美国的纽约、洛杉矶、日本的东京、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中国的北京、上海,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特大城市,都有申办大型国际会议的实力。

    D.成才的关键有三条:一是身体健康,二是作风踏实,三是耐得住寂寞。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故都的秋

    郁达夫

    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2)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3)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4)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5)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1)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2)但在江南。可又不同。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3)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4)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柏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柏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5)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6)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雪趣再是不会少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7)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1】《江南的冬景》中描写江南冬景,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还穿插了许多其他地方的景物。在《故都的秋》中也用到了类似手法。请任选一处,结合文章赏析其妙处。

    【2】下面两段文字,你认为哪一段写得好,说明理由。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3】《江南的冬景》的第6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雪景,而是引用了大量古诗文,作者是怎样组合这些诗文的?引用这些诗文有什么好处?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君子并非天资过人,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2)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4)香草美人是屈原开创的一个传统。《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楚辞·少司命》的“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表达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隐隐流露出些许政治上的失意和哀伤。

    (5)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 8、按要求填空。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自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选自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在毛泽东这首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描绘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夜雨寄北》中,作者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3《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唱的易水诀别歌的歌词是    

     

  • 10、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鹰击长空,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长沙》)

    (2)遥想公瑾当年,________,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青青子衿,________。但为君故,沉吟至今。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的《琶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琵琶在不同琴弦上产生的不同听觉效果。

    (2)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明智之人,他深知自己的想法不可能很轻易地实现,只好通过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之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作者简介:李宣远,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澧阳(今湖南澧县)人。唐德宗贞元间,登进士第,与兄李宣古俱以诗名。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点明了秋季,在远离家乡的并州,看到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不由的思念起故乡。

    B. 颔联中写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孤城之中,吹角声起,骑兵几人,射雕而还,孤独的处境与英雄的豪情一并呈现,对比之中,更是凸显英雄气概。

    C. 颈联从近处写起,军营的帐幕,远处的流水,更遥远的山峦,以及那些从山峦山正在归家的牛羊。从而含蓄地表达出征人的思想之情。

    D. 这首诗歌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借边塞之境,写战争,写思乡,这是一首比较典型的边塞诗歌。

    E. 本诗当中出现的一些意象,是边塞诗歌常用的意象,例如:孤城、吹角、骑兵、大雕、帐幕、牛羊、烽火。这首诗通过这些意象写出了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表现了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宣泄了对黩武开边的不满。

    2尾联写到“征人正垂泪”,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自然的文字

    伊 林

    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但是也有另外一套文字,这是每个想成为真正有学识的人应该知道的。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

    对于不认识这一套文字的人来说,所有的星全是一样的东西。而有些人却认得许多星的名字,并且可以说出它跟别的星有什么分别。

    就像书里的话是用字母组成的一样,天上的星也组成星座。

    从古以来,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他们就去看那星星写成的书。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

    但是水手们并不需要这样的指路牌。他们有带磁针的罗盘,磁针永远指着北边。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他们也照样迷不了路。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星座当中找到了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找到了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天空的使者——鸟,也会教给那些留心观察它们的人许多本领。

    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上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大雁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

    太阳光还是很热的,是个平静、晴朗的日子。这时候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声音越来越高,越来越近。凝视天空终于可以勉强分辨出一张模糊的蜘蛛网,就像给风吹着似的。蜘蛛网飞近了,抬起头来,已经瞧出,这不是什么蜘蛛网,而是许多长脖子的鸟。它们呈人字形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着的森林飞行。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张蜘蛛网了。一转眼工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

    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

    连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现在,在建筑工地上,挖土工人的铁锹碰到了灰色的石头。在你看来这不过是普通的石头,可是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石灰石。它是从碎贝壳变化而成的,你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很古的时代,这个现在是城市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

    有时候,你在森林里走,忽然看到树林当中躺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块,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

    它是怎样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样大的力气把这么大块的石头搬到森林里来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的森林的呢?

    谁如果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会立刻说出,这叫作漂砾[漂砾(lì):冰川消融后沉积下来的巨大石块,上面常有冰川擦痕。砾,碎石],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这些冰川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岩石砸碎,并且把砸下来的碎石块带着一起走。这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还根本没有森林。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的。

    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应当从小就常常到森林里或者田野上去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当到书里去寻找解释。

    还应该经常去请教有学识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这只鸟叫什么名字?雪地上面是什么东西的足迹?

    1下列对科普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

    A. 自古以来,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他们仅仅依靠罗盘辨识方向。

    B. “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大雁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该句用了拟人的修辞,说明天空的鸟也会教给那些留心观察它们的人许多本领。

    C. 天空大书上的文字可以让人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

    D. 在建筑工地上,挖土工人的铁锹碰到了灰色的石头,说明这个地方曾经一定是一片汪洋大海。

    E. 大地上的文字,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2“蜘蛛网”这一意象在画线语句中多次出现,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3作者在介绍土地上的文字时重点介绍了哪两种石头?其用意是什么?

    4这篇科学小品在语言风格方面有何突出特点?至少答出两点并简要分析。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内卷,网络流行词,可以理解为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的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有的学生把“内卷”看成不良竞争,认为高强度的竞争使人精疲力竭,在国家实施“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应拒绝“内卷”。有的学生认为,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有鼓励努力读书的传统,凿壁偷光,萤囊映雪,悬梁刺股,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躺平”“佛系”并不是一个青年人该有的价值取向。

    对于“内卷”这一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和取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